APP下载

精准扶贫

2018-12-19邓海建整理

遵义 2018年23期
关键词:贫困人口攻坚总书记

文 邓海建(整理)

◆ 积极财政政策再加码

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穷而弥坚”是一种道德境界,“穷得吃土”是一种生活困局。不过,鸡汤式的激励也好,自黑式的调侃也罢,终究不能遮蔽“贫穷”是一种困顿生活状态的本质。正因如此,扶贫帮困、改善民生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的要求,亦是中国传统文明的追求。从先秦《周礼》的“荒政十二策”,到南宋的《救荒活民书》,再到清代的《荒政辑要》……贫困救助是一项绵延千古的浩荡工程。

一句话,抽象的贫穷绝对不是什么宝贵财富、而是经济社会大势里的纵深沟壑。

先民理想国的大同社会,首先就要解决物质层面的贫困症结。因此,《礼记》有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贫要扶、穷要帮,路径选择见仁见智。有关扶贫之种种,先秦诸子就曾“大开脑洞”:譬如孔子从社会均平角度提出“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荀子主张“收孤寡、补贫穷”;墨子主张“使民之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老子》提出“损有余而补不足”。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在这些具体而微的思路背后,皆强调扶贫对社会稳定的重要效用。

经济体量全球第二的中国,终究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扶贫与脱贫这个问题,不说是心头大患,亦是千难万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员干部都要有这样一个意识: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就要毫不懈怠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奋斗。”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安贫乐道的出世之说,无益于家国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2020年全面小康的日程表日益迫近,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让老乡成为中国脱贫攻坚奇迹的代言——精准扶贫,就成为当下中国的不二选择。

中国式扶贫是花拳绣腿还是真知灼见?数字最有发言权。2012年到2017年,中国贫困人口减少近7000万,相当于每分钟至少有26人摆脱了贫困;贫困发生率由10.2%下降到3.1%;贫困县数量实现了首次减少,减少了153个。创造了中国扶贫史上的最好成绩。

精准扶贫,可谓是——找准症结把好脉、开对药方拔“穷根”。

◆贫困,离我们其实咫尺之遥

这几年,弥漫着悲情主义的“返乡体”爆款文章火过“10万+”。

2015年春节有《一个博士的返乡日记:迷惘的乡村》,2016年春节有《上海女孩陪男友回农村老家过年,看了晚饭就分手了》,2017年春节则是述评《逃离我们终将衰落的家乡》……

这些陈述或记事虽刻薄而片面,无非是用私人滤镜窥视着中国乡村的嬗变;不过,它们显然为观察中国农村贫困现象提供了些许具象的线索和佐证。换言之,在并不遥远的中国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农村,贫困现象和贫困人口仍是亟待纾解的现实主义命题。

数字好过抒情。国家统计局2018年2月1日发布数据指出,根据对分布在全国31个省的16万户家庭进行抽样调查,以国家农村贫困标准(2016年贫困线约为人均纯收入3000元)测算,截止2017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3046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289万人。

不过,数据还指出,西部农村贫困人口最多,高达1634万人,再次是中部农村,贫困人口为1112万人,东部农村贫困人口最少,为300万人。贫困人口较上年减少1289万人,政府的扶贫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农村贫困人口的重灾区中西部占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90%左右,中西部的扶贫工作依然路阻且长、任重道远。

有权威媒体为公众画了一张地图:它是中国11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分布图,如果以面积计算,可以占到全国国土总面积的15%,也就是中国最穷最穷的15%。2017年底,中国3046万贫困人口大部分就居住在这15%的土地上。并不是他们懒惰、亦非他们不够聪明,而多是“喀斯特式贫困”、“高山峡谷式贫困”等。简言之,那些让外来旅行者流连忘返的美景,背后恰恰是当地人的艰难求生。

自然地理环境,是中国大部分贫困地区和人口生成的主要肇因。

贫有千种,困有百样。摘帽容易,攻坚艰难。尤其是在破解深度贫困的新阶段,以甘肃为例,甘肃贫困县虽然从75个减少到57个,不过,时下的深度贫困地区涉及35个县市区、40个深度贫困乡镇、3720个深度贫困村。

所谓深度贫困地区,表现为贫困人口占比高,贫困发生率高;人均可支配收入低,基础设施和住房差;低保五保贫困人口脱贫任务重,因病致贫返贫人口脱贫任务重,贫困老人脱贫任务重。这些地区是这场战役中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坚中之坚、难中之难。

早在2015年,新华社就曾派出9支调查小分队,分头前往中西部贫困地区,实地体察父老乡亲的生活状况。调查的结论有两个:一方面,农村贫困面大幅缩小,贫困被赶进了“角落”里;另一方面,那些最穷的地方,也正是底子最薄弱、条件最恶劣、工程最艰巨的贫困堡垒。

他们的“穷”,已经令“家徒四壁”这个成语都要汗颜不已。

2018年走红网络的“冰花男孩”王福满的故事,或能让国人感受到我们与贫苦之间并不遥远的距离。

辩证法有言:直面问题,才能真正解决问题。不讳疾忌医,是我们解决贫苦问题的前提。

不久前,世界银行发布报告《2018贫困与共享繁荣:拼出贫困的拼图》,旨在通过引入新的衡量标准,帮助各国更好地定位贫困人口。世界银行用于判定贫困人口的标准是,每人每日的生活费低于1.9美元。

统计数据显示,1990—2015年,全球有超过10亿人口摆脱了极端贫困。世界银行制定的2020年将全球贫困率降低到9%的中期目标有望提前完成。然而,随着全球贫困现象的减少,贫困率降低的速度也开始放缓。这一趋势若持续下去,或会影响到2030年消除极端贫困目标的最终实现。

这个报告让人联想起前些年流行的一本经济学著作《21世纪资本论》。法国经济学家皮凯蒂通过大量的数据处理,论证了全球财富正处于空前的集中态势。资本积累与贫富差距的演进,深度贫困与贫困标准的变化,让脱贫成为一个动态的难题,而不只是定量上的功夫。

◆扶贫,为什么是“一号工程”?

无农不稳。中国的贫困问题,基本等同于贫困农民问题。

我们还记得2017年全国“两会”:脱贫攻坚被列为“十三五”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数度成为热点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说:“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是我们党立下的军令状。”

扶贫的承诺,是一以贯之的。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提及这样的庄严承诺:

在内蒙古考察时他曾说过,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他曾说过,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在江西考察时他曾说过,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在第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他再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

在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新寨镇三合村,药农赵金霞展示刚从地里挖出来的党参(新华社/图)

扶贫,为什么成了很多地方的“一号工程”?

于国而言,扶贫是稳定器。

中国人自古讲究“有恒产者有恒心”,人民过得太清苦、太困顿,社会是难以安然的。今年9月,在阿根廷上半年27.3%的贫困率数字被公布后,阿根廷总统毛里西奥·马克里(Mauricio Macri)在玫瑰宫发表声明,马克里说道:“这是一个反映我们正在经历动荡和危机的数字”。

回顾历史,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稳定为什么重要?因为稳定意味着信任、意味着秩序、意味着生产力。比尔·盖茨说,如果他们(贫困青年)能够获得机会接受教育、自主创业、投身创新,进而推动全球经济发展,世界也许会是另一种更美好的模样。扶贫,扶的是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大局。

于党而言,扶贫是军令状。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成为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理念,明确脱贫工作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要求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某种意义上说,扶贫检阅着党的性质和宗旨。

于民而言,扶贫是获得感。

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精准脱贫是民心工程,是最能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充足获得感和直接幸福感的惠民举措。用人民日报的话说:“扶贫开发是群众工作的一部分,既要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切的现实问题,也要重视情感支持,给予贫困群众更多的人文关怀”。对于民众来说,在扶贫中得到实惠、在扶贫中获得成长,更重要的是,在扶贫中享受人生出彩的平等机会。

今年,中央财政补助地方专项扶贫资金达到1060.95亿元,并新增200亿元资金全部用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产业扶贫,健康扶贫,易地扶贫搬迁……随着十项扶贫举措到村到户到人,1000万左右贫困人口的现实生活将因扶贫工作而深刻改变。

于国际而言,扶贫是大国责任。

中国的扶贫成就令世界瞩目,7亿多人脱离贫困,是中国政府取得的巨大成就,也是中国对世界作出的巨大贡献。据联合国2015年发布的《千年发展目标报告》显示,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起到了火车头的作用。

中国能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本身就是“中国故事”最响亮的一部分。联合国国际农业发展基金全球接触、知识和战略部主任阿什旺尼·穆图认为,中国减贫模式效果好、效率高,在全球有目共睹。中国精准扶贫的理论和实践表明,通过良好的政治愿景、科学的扶贫战略、适宜的政策措施,实现整体脱贫是完全可能的。

用国际友人的话说,“精准扶贫是一门‘艺术’,而中国,精通这门‘艺术’。”

◆风起湘西十八洞,精准扶贫的“前世今生”

武陵山脉,天地悠悠,山河莽莽。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一行来到湘西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这个苗族聚居的山寨,地处我国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中心地带,全村225户939人,人均耕地0.83亩。2013年前,十八洞村人均纯收入不到1700元,不少村民穷得叮当响,是出了名的“穷山沟”。

在当天的座谈中,习近平总书记就如何推进扶贫攻坚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要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要根据群众意愿和基层实际,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扶贫开发经验和模式;要切实办好农村义务教育,让农村下一代掌握更多知识和技能。

“精准扶贫”首次从湘西十八洞村传出,此后——

2014年1月,中办详细规制了精准扶贫工作模式的顶层设计,推动了“精准扶贫”思想落地。2014年3月,习近平参加两会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实施精准扶贫,瞄准扶贫对象,进行重点施策。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新年首个调研地点选择了云南,总书记强调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5个月后,总书记来到贵州,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2015年10月16日,习近平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强调,中国扶贫攻坚工作实施精准扶贫方略。

2016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考察重庆和江西、宁夏、河北、山西等地,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个重大问题,作了一系列深入的阐释。2017年以来,随着脱贫攻坚战深入推进,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全过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坚持大格局扶贫。

至此,精准扶贫不仅成为顶层设计中的热词和关键词,更搭建起其内涵外延的四梁八柱。

何为“精准”、何必“精准”、何以“精准”?这是搞懂精准扶贫方略的三个基本维度。

何为“精准”?它是指在中国扶贫开发工作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各级党委和政府增强紧迫感和主动性,在扶贫攻坚上进一步理清思路、强化责任,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续的措施,特别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的宏观要求。

何必“精准”?精准的背面,就是粗放。我国扶贫开发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通过三四十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但是,长期来贫困居民底数不清、情况不明、针对性不强、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的问题较为突出。在具体工作中,“谁是贫困居民”“贫困原因是什么”“怎么针对性帮扶”“帮扶效果又怎样”等不确定问题依然存在。由于对于具体贫困居民、贫困农户的帮扶工作存在不少盲点,真正的一些贫困农户和贫困居民没有得到有效帮扶。

何以“精准”?关于精准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提出了六个精准之说,“对象要精准、项目安排要精准、资金使用要精准、措施到位要精准、因村派人要精准、脱贫成效要精准”。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是聚焦再聚焦、精准再精准,采取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精细的工作,瞄准特定贫困群众精准帮扶。理解“精准扶贫”要义,用老百姓的话说,大概就是“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这几年,一个共识越发清晰:在脱贫攻坚战中,不仅要坚持“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的原则,摒弃以往“输血”式扶贫,改“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改“吃小灶”、“栽盆景”为全方位、立体化帮扶,强力恢复和增强贫困群体“造血”功能。更要从根本上为他们“扶智”、“扶技”、“扶信心”,真正让贫困群众有望、致富奔康有路,才能真正实现让贫困地区脱贫,让贫困农民摘帽。

总揽全局,精准扶贫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的新发展。事实上,2017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并指出今后3年要重点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精准脱贫攻坚战便是其中之一。

猜你喜欢

贫困人口攻坚总书记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隐形贫困人口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脱贫攻坚 重在落实
互助:“联动”方能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