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竹之名匠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藏日本竹器展

2018-12-19

上海工艺美术 2018年4期
关键词:花篮竹篮茶道

许 洁

Recently,“Masters of Bamboo: Japanese Baskets from the Cotsen Collection in Asian Art Museum” is held at Suzhou Museum. 69 exquisite exhibits, produced by successive masters of Kansai, Kanto and Kyushu, are selected from more than 900 Japanese bamboo baskets donated by Loyd Cotsen to Asian Art Museum San Francisco. In retrospect to connections between these three regions in Japan, these exhibits reveal the important role Japanese apprenticeship plays in the teaching of bamboo making crafts, such as acquisition, processing and weaving.

图一 福寿满堂花篮 初代田边竹云斋

《诗经·卫风·淇奥》中“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瞻彼淇奥,绿竹青青”,讲的就是竹子。中国人天生对竹子有特别的偏好,而能将竹的精神与实体形态完美体现的方式,当数历史悠久的手工竹艺。大约在日本室町时代(1333—1573年)相当于明朝时期,我国的竹编工艺与煎茶一同传入日本。煎茶道的魅力不只在于茶的本身,还在于其与中国的关联。虽然日本当时无法完全了解同时期中国茶饮的实际仪式,但是煎茶道的日本爱好者崇尚中国的文人精神,并在其他的同类中国文化创作活动中加入正式饮用泡茶的环节。比如南画(中国文人水墨画)创作,据说是基于中国范本作画;或是中文诗文写作。对于日本竹艺发展至关重要的是,煎茶道聚会一定包括了花篮及其他容器(盛放侍茶器具、烟草、茶巾等等)才算完整,所有这些器具或是产于中国,或是在日本本地采用中国风格编织而成。

汉风盛行的大阪、关东等地区,竹器应文人的审美而生,被称为“文人竹篮”。他们从简单地复制唐物竹笼,逐渐发展出线条、颜色、形态、质感和谐统一的日式竹篮,将之从实用性的手工艺品,提升为广受公众欢迎的艺术品,至今已然成为日本社会重要的艺术门类。

几千年来,日本的农民与工匠收割、分裂竹茎,用来编织实用的容器。其中一些做工精致的容器被保存到8世纪奈良的皇家仓库“正仓院”里。从16世纪起,作为茶汤道(即茶道)仪式的一部分。竹篮在夏天被用来展示花艺。受到从中国传入日本的新的茶饮形式“煎茶道”的启迪,艺术竹艺在江户时代(1615—1868年)末期的几年以及贯穿整个明治时期的岁月里飞速发展。

19世纪中期,日本竹篮编织技艺地位的重大变化源于一群卓越的匠人们,当中最为重要的一位是初代早川尚古斋(1815—1897年),早川出生于一个低等武士的家庭,他在10年里徒步走遍众多省份,并曾在京都度过一段时间,学习编织藤条。1845年早川搬到大阪市中心,开始职业篮师的生涯。早川之前仅以自己的姓氏藤五郎而为人所知,他之后取别名“尚古斋”寓意“褒扬古风”。因为进口的中国竹篮比日本仿品卖价更高,早川最早期的作品是直接仿制中国竹篮作品,从不署名。从1856年开始,尚古斋开始在自己竹篮作品的底座上用大号清楚的字体刻上自己的名字,之后几乎所有的竹艺家都遵循了这一署名的惯例。

日本关西地区的某些区域,长期以来一直是精细竹制品的交汇区域,一大原因就是从18世纪到20世纪早期,关西是一个煎茶茶道中心,这使得竹艺蓬勃发展。关西地区最著名的是“文人篮子”——即一种精致的、有中国特色的高质量花篮。日本关西地区的竹艺作品,其中最有声望也最具影响力的是初代田边竹云斋(1877— 1937年)所创立的竹云斋流派(图一),关西地区艺术竹艺市场在初代竹云斋的有生之年显著扩大,客户不仅包括煎茶道茶师还有茶汤道的拥趸者,也包括了纯粹为了布置家居寻找精美花篮的艺术爱好者。(图二)

图二 煤竹花篮 坂口宗云斋

图三 桂川笼花入 初代凤斋

相比关西地区伴随煎茶道的流行所出现的艺术竹艺,直到20世纪早期,关东地区即东京及其周边地区的篮艺还在遵循更实用的态度,独特关东风格的开创还要归功于饭塚家族以及师从饭塚门下的艺术家们。其中包括饭塚派的创始人初代饭塚凤斋(1851—1916年)(图三),到他的儿子们,尤其是二代凤斋(1872— 1934年)和琅玕斋(1890—1958年)(图四),再到琅玕斋的儿子小玕斋(1919—2004年),小玕斋于1982年成为日本第二位被授予“人间国宝”称号的竹艺家。

琅玕斋于1937年推出了竹艺“三体”的理论,不仅解释了他自己的艺术实践,同时也对所有处于同时代的艺术家及后继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琅玕斋借用早已在书法和花艺中使用的词汇将自己的竹篮作品分为三种模式:“真体”,“行体”和“草体”。他建议“真体”类型的竹篮乍一看极度细腻编织,几乎不能看出是竹质的;“草体”类型的竹篮则不规则,充满天然质朴的美;“行体”类型的竹篮占据了“真体”与“草体”之间的部分。对于琅玕斋而言,一款上乘的 “草体”风格的竹蓝成功的秘密就在于展现出竹材的特质,以尊重的态度处理竹材节点和其他不可预测的自然特征,并且最大可能地表现个性与创造性。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草体”虽看似最容易掌握,实际却是要求绝对最高层次的实操技艺。(图五、图六、图七)

九州是日本本土的最南端,一直盛产竹子,是竹子的中心,特别是大分县别府附近,当然这里也以温泉SPA而闻名。这一地区的气候非常适合真竹的生长,而真竹极具韧性,非常适合竹制品的制作。在日本,数量巨大的日常生活竹篮都产自大分。

近日在苏州博物馆举办的“竹之名匠——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藏日本竹器展”,从罗伊德·扣岑(Loyd Cotsen )捐赠给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900多件日本竹篮中遴选了日本关西、关东和九州三大地区世系69件精美绝伦的展品,通过追溯三大地区世系间的联系,揭示了日本学徒制在竹子的获取、加工、编织等专业技艺的传授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这些展品也展示了日本竹艺的艺术性与多样性,从传统花篮到造型别致的当代艺术品,也是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的竹艺精品首次在中国展出。

本文的部份资料参考于《花篮,日本竹艺杰作集锦1850—2015》一书,感谢此书作者对日本竹艺的深入研究。

图四 花篮 御坐船 饭塚琅玕斋

图五 群竹 长仓健一

图六 我的UFO 八子凤堂

图七 花篮 石川照云

猜你喜欢

花篮竹篮茶道
小竹篮里的秘密
彩色竹篮
花篮
寻迹万里茶道
论新时代中国茶道精神
编花篮
有老人
编花篮
茶道人生
《茶道六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