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学科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2018-12-18糜莉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8年11期
关键词:跨文化教学学生

糜莉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国际理解”的重点是: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的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能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等[1]。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如何培养既能掌握专业知识,又有国际视野;既能继承本国文化传统,又能进行国际化工作的接班人,是当前学校和广大教师探索的工作内容之一。我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深入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和中外课程的融合”的课题研究与实践。笔者作为课题组核心成员,在中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融入国际理解教育的理念,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学生跨文化理解能力的同时,夯实了学科知识,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融入国际理解教育,加深对学科发展背景和进程的了解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离不开计算机这个核心工具,对于计算机的起源,可补充:第一台计算机是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军方奥伯丁武器试验场为了满足计算弹道需要而研制成的[2]。让学生明白,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最初是战争的需要,身在和平时代更应该尊重生命,对不同文化进行理解和沟通,才能更好地发展技术,为人类造福。

对于计算机的发展,教材往往只是简单介绍几次发展的名称、时间和特点,教学中可适当从每次的发展需求、背景等方面进行拓展,同时对今后的发展方向、未来展望做补充。通过这样的教学补充,让学生认识到许多科学技术的发生与发展,均有一定的战争背景,跟国家需求、社会工业发展息息相关。让学生明白,在学习新技术新知识的同时,要学会与其他国家、民族平等交往、和睦相处,才能阻止科技成为战争的帮手去伤害人类,才能实现全世界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培养国际表达习惯,增强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程序编写是信息技术学科的重要内容,编程语句的主体是英语,学生需要加强对英语的学习,加深对不同文化语言习惯的了解,才能实现不同语言间的技术交流。例如:编程教学中如何定义变量、函数,程序代码行和段的书写习惯等。这些内容讲起来比较枯燥干涩,学生往往提不起兴趣,只能依靠死记硬背,教学中可融入相关故事与案例,方便学生的记忆与认识。

如变量的命名:匈牙利命名法,广泛应用于Microsoft Windows环境中,由一位能干的 Microsoft 程序员查尔斯·西蒙尼(Charles Simonyi) 提出的;驼峰命名法,混合使用大小写字母来构成标识符的名字(其中第一个单词首字母小写,余下的单词首字母大写);帕斯卡(Pascal)命名法等。加入这些趣味性的小故事、小案例,再结合语言的使用习惯,可使学生明白编程语言的国际性与通用性,才能更好地进行技术方面的跨文化交流。

如函数的定义:函数名一般可使用下划线分割小写字母的方式命名“设备名_操作名()”,但在实际教学中会发现学生会随性乱起名字,从而造成程序阅读、程序检查时的诸多不便。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运用函数要遵循一定的方式,尽量采用简单的英语单词,写起来切合实际,读起来流利顺口,使人一看就知道这个函数是干什么的,如GetLength()一看就知道是设置长,GetWidth()是设置宽,这样就比f1()、w1()甚至L1()这样命名要好。对于看代码的人“读”起来就像读自然语言一样流畅。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方法和规则,也应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的技能技巧,才能增强国际视野。

诸如此类,在教学中需要注意把英语的单词用法、函数以及程序模块化等内容,采用国际习惯进行介绍,遵守编程语言的国际交流规则,让学生明白书写规范、精准的重要性,为今后实现跨文化交流,从事国际性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遵守技术规范,构建全球化信息安全意识和树立科技道德感

造福人类的技术应不分国界、不分种族,为全人类的生活提供支持,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生产力的保证,这样的技术才能推广,为全人类所分享和共有。

如计算机网络的教学:要让学生明白在当前全球化、网络化、大数据、云计算的形势下,虽然以网络构筑的各类新型技术正在迅速地、全方位地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但是,由于互联网自身的虚拟性、开放性、匿名性,使得现有的道德规范及其运行机制并不完全适用于网络社会[3]。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国际性和全球性信息,引导学生讨论一些国际问题,如外国动画片与中国动画片的区别?美哈风、韩哈风、日哈风等潮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关注奥运会、世博会、厦门金砖会议等国际活动,引导学生用国际视野去看待全球热点问题。指导学生文明交友,文明使用网络用语,规范计算机软、硬件使用的规则,尊重知识产权等,这样才能教育学生在网络生活中遵守技术道德和使用规范,树立科技道德感。

如病毒和黑客:除了教材中介绍的病毒特征、病毒名称等,需要引入一些典型病毒的案例,如:台湾中专生陈盈豪编写的CIH病毒对硬件具有破坏力;当年造成英特尔、微软等公司巨大损失的“爱虫”病毒;中国武汉人李俊编写的熊猫烧香病毒等。告诉学生,要遵守各类技术法规和规章制度,要有科技道德感,否则就算是编程奇才,因为计算机犯罪最终也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对于技能学科,需要教育学生遵守技术道德,其技术行为不能损害他人权利,要符合社会的法律法规和道德伦理。这样才能更好地构建全球化信息安全意识,构建国际理解的理念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多方位学习体验,增强世界文化认同感和民族科技自豪感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不仅要介绍世界先进的软硬件技术,也要将我国自主研发的技术进行宣传和应用,让学生了解世界文化、产生科技认同感的同时,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

信息技术学科学习了不少国外优秀编程软件,这些软件固然十分优秀,但是也不能神化它们。对于我国自主研发的产品,如:金山公司的画图软件,WPS Office,360杀毒及系列小软件,百度、騰迅的各种应用软件不可乎视。教学中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体验并学会使用这些我国的自主软件,让学生在对世界文化和科技有认同感的同时产生民族科技自豪感。

当然,也要让学生客观地明白我国的科技短板,比如:电脑CPU属于高度集成芯片,虽然我国有世界排名第一的超级计算机,可是对于中央处理器这个小小的芯片却受制于国外高科技公司的垄断,以至于诸如中兴、华为、小米等公司产品严重受限。在学生感叹中国崛起的同时,要让学生清醒地认识到自主研发的重要性,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紧迫感,为今后从事国际化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注科技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

国际理解教育的起因有其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重要的是关注未来的发展。教学中要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带领学生体验新技术,激发学生兴趣,展望技术发展的前景。

如: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机器人、3D打印、无人机等的应用案例介绍。当然,在宣扬新技术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思考是否会被战争所应用。正如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威廉·霍金在人工智能发展方面的担忧和警告,他担心人工智能可能会改变全球的格局,甚至有可能改变各国政府武装力量的形式和时间,对战争起重大作用。俄罗斯总统普京也曾表示,掌握人工智能的国家将成为“世界的统治者”。对于这些担忧与警告,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技术是为全人类服务的,而不是制造灾难和毁灭世界的工具。因此,引导学生关注科技,了解人类文明进程,把握科技动态,是为了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更好地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这正是国际理解教育的目的所在。

综上所述,国际理解教育是学生和家长追求高质量国际化学习的需要,是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更是国家民族教育发展的需要。作为前沿学科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树立国际理解教育理念,挖掘国际理解方面的教学内容,进行中外课程的融合,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对信息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增强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加民族自豪感。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交往能力的学生,为学生今后的国际化工作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R]. 2013年度教育部哲學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委托项目“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研究”(项目编号: 13JZDWJY03)研究成果, 2016. 9: 6.

缑水平,荣政,侯彦宾等. 计算机文化[M]. 西安: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8. 10: 8.

甘露. 匿名的道德主体与网络行为规范[D]. 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0. 12: 1.

猜你喜欢

跨文化教学学生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