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师一优课”三维实践:校本教研的新范式

2018-12-18刘中瑛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8年11期
关键词:一师优课校本

刘中瑛

校本教研,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这是每所学校都在思考与实践的,而目前很多校本教研存在着拼盘式、碎片化现象,缺少系统性和指向性。

2014年起,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和中央电教馆连续推进“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活动,意在推动信息技术和数字教育资源与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合理有效应用和深度融合,集各地名师在全国范围内打造覆盖基础教育阶段各学段各版本教材所有教学内容的课堂教学资源库,开创优质资源共享的“互联网+教育”新时代。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一师一优课”呈现出以下特质:一是参与门槛低,人人都有晒课机会;二是教师的获得感强,人人都可以成为国家专业资源平台的资源提供者,途径便捷;三是具有记录性,所有上传的资源都可以随时随地打开、观看、研究,为系统化教研提供了可能。这些特质正是我们当前校本教研所需求的。

鉴于此,我们提出以“一师一优课”为载体做“指向课堂的教学研究”,构建“基于学校本位的‘一师一优课三维实践范式”,即从“课堂研磨、主题论坛、科研写作”三个维度,引领教师走教学与研究相结合之路。从一堂课衍生出研究的话题、研究的问题,让教师的研究一脉相承,让校本教研走向系统化和专业化。

课堂研磨—— 提高教师的课堂研究力

课堂是教师赖以生存的主阵地,所有的学习研究最后的落脚点都是在课堂,因此课堂的成长是教师专业成长中最接地气的成长。“一师一优课”视频课堂的呈现,有别于之前的“优质课”“双高课”等现场课堂教学比赛,它既要关注课堂的优化与生成,又要关注画面的视觉效果。课堂研磨分三个阶段进行。

1.“课本”打磨——“晒课海选→大众评审→导师团打造”

我校组织全体教师参与“晒课海选”活动,然后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大众评审”,再由导师团与优课教师一起,围绕教学内容的选择、信息平台的选用、数字教育资源的梳理、课堂结构的设计等等课堂要素,倾力打造一堂精品课。这是优质课堂的第一步,就好比电影的拍摄,剧本是首要,导演的水平、演员的演技与后期的制作都是建立在好的剧本之上的。部级优课获得者赵琴学老师这样说:“这一课我在导师团的指点之下,经过12遍的磨课、录像、修改,最终突破了自己固有的教学设计思维方式……”

2.“镜式”反思——“看热闹→看门道→看自己”

引导教师利用“镜子效应”,通过自主课堂实录和优质视频课例观摩,审视、对比、反思、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从看热闹学会看门道、看自己。很多老师都是在这个环节重新认识了自己,因为录像的过程记录真实清晰,优缺点跃然而出,包括口头禅、行走方式、教学仪态和肢体动作等等。部级优课施彩娟老师在优课感言中说道:“第一次拿到自己的课堂录像,发现自己的课堂有太多的不忍直视,然后便是直面、提炼、修改、再录制……”

3.脚本设计——“过程梳理→意图呈现→关键捕捉”

脚本是课堂录像的可执行文件。将教学设计转化为录像脚本,与摄像师进行细节沟通,这个过程是教师再次梳理整个教学环节、把握重点难点、化直觉为自觉的过程,同时让老师的思想与摄像师的画面对接,实现课堂的最优化呈现。

经过以上三个阶段的课堂研磨之后,一堂优课,融合了教师个体及团队的课堂研究能力,从稚嫩到成熟,从无形到有形,在师生的共同演绎下完美出笼了。整个过程短则至少半个月,长则历时数月,极大地提高了教师个体及团队的课堂研究能力,实现优质资源的交流共享。通过三年的“一师一优课”实施推进,我校共有10节课获教育部级优课奖,17节课获省级优课奖。

主题论坛—— 提高教师的专业分析力

视频课堂,可以暂停,可以回放……它的可记录性,再加上前期积累的丰富课例,庞大的参与面,让后期的论坛有了基础,让互动成为可能。讲给别人听,本身就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之一。基于此,我们利用校本培训时间以“经验分享+导师点评”的形式,组织开展主题论坛——技术引领下的课堂教学变革,每人每次15~20分钟进行经验交流分享,每次培训安排2~3人主讲,然后通过专家、名师点评互动,提高教师的专业分享力。让教师从这堂课出发,讲教学故事,说教学案例,谈教学思想。在这个论坛参与学习转化的过程中,教师的获得感得到增强。

老师们拿到这个命题后,虽然觉得“往事不堪回首”,但任务驱动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经过时间的沉淀,当老师们重拾课题,反思整堂课诞生过程中的成败得失的时候,新的思考再一次萌发,隐性的教学经验得到显性的呈现。一方面,每位主讲教师带着智慧、经验和信息而来,他们的分享成为广大教师提升教学技能的“点金石”。而且,作为主讲教师,他们有很高的荣誉感,他们追求卓越、不断进步的工作动机得到强化,这对完善优秀教师传帮带、引领幅射团队协作机制极为有利。另一方面,主题论坛也是课堂研究成果呈现的一种途径,是研究成果推广与运用的重要媒介,更是一种推动教师不断思考、不断前行的力量,因为讲给别人听,本身就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之一。

可以说,主题论坛是课堂研究的延续与深化,让老师们知晓,课堂的研究绝非终止于最后的摄制环节。

科研写作—— 提高教师的课程思考力

教师专业之路要走高走远,必须走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道路。我们鼓励老师将一堂优课诞生过程中的实践与思考、经过主题论坛后的思想沉淀付诸文字,进行论文的写作与课题研究,形成基于现实问题的更深层次的研究。这样的草根研究具有“切口小、周期短,重过程、有实效”的基本特征。老师们在这个过程中将自己的思考、体悟转化为论文、教学叙事等文本输出,记下自己的探究过程,如此这般后续衍生出一系列的教学研究成果,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成果。如杨伟民老师,他从《品质》这堂部级优课,催生了对外国小说阅读的研究,开出了3节市县级示范课、3次省市级讲座,3篇论文获奖发表,1项课题市级立项。

基于教学实践和主题论坛的科研写作,为他们逐渐由“经验型”向“研究型”教师转变提供了支架,激发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动力,增强了课堂教学研究的信心,提高了教师的课程思考力。正如部级优课获得者柴建国老师所说:“经历实践,才真正明白,云端的科研,其实就来自于日常的教学。”

结 语

“一师一优课”三维实践范式,“研课—论坛—写作”的过程呈现的正是“课例—话题—问题”的教学研究本质。“一师一优课”从其呈现方式看,其意義在于基于技术支持的大数据优质资源的共享。但从我们工作的定位及实施经验看,我们认为其另外的意义还在于“一师一优课”的形成过程,在于技术参与的校本教研的变革,借助技术记录,让校本教研有实证可生成。对深度参与的教师而言,一节课往往触发成其专业发展的“关键事件”,这节课或成为教学范例,或成为研究样本。由“一师一优课”生发的校本教研三维实践范式,开辟了校本教研的新路径,提升了校本教研的品质,实现了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作者单位:浙江嘉兴海盐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一师优课校本
A party (Checkout time & Writing time)(部级优课)
跳吧!跳吧!(部级优课)
Going to school(部级优课)
Summer is coming.(部级优课)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几种苹果矮化砧木苗在一师垦区的生长表现
浅析“一师一麦”在学校中的应用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