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仲谋“网红馆长”推动文博热

2018-12-18扁舟子

收藏·拍卖 2018年10期
关键词:上海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特展

扁舟子

犹记得去年大火、豆瓣评分高达9.1的央视节目《国家宝藏》,荧屏上那位气质儒雅、学识渊博的博物馆人李仲谋将专业知识娓娓道来,让人如沐春风,也不禁让人联想工作中的他,又会以怎样的风貌示人?此时,手表上的指针已滑向下午五点,只见上博窗外华灯初上,魔都多姿的夜才刚刚开始。而办公室内那个不知忙碌了多久的身影慢慢停了下来,待来访者纷纷散去后,才终于得见这位圈粉无数的“网红馆长”。

《国家宝藏》幕后的故事

进入办公室内,李仲谋刚给几位下属交待完工作,这位谦谦君子在工作时显得干练而沉稳,只见桌上、书柜、地上全都堆满了书。也许是发现了我的惊讶,李仲谋笑言“平时工作繁忙,没有时间细看”。不知是不是他变身“网红馆长”后更为繁忙呢。我们的谈话,正从《国家宝藏》的幕后说起。

李仲谋回忆,早在2016年秋天,那时他在上海市委党校培训,中央电视台《国家宝藏》节目导演联系见面,说要做综艺性文化节目,打算与几家重点的国家级博物馆合作,并听听专家意见。

但最初的构思跟现在以明星演绎文物故事的方式大相径庭,节目组想策划为明星真人秀方式,通过设置文物方面的题目,让明星们寻找答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文物。这种方式比较新颖,容易获得年轻人的喜爱和青睐。不过,当时这个构思只是雏形,尚未敲定。

李仲谋了解情况后建议节目组,可以先去找故宫博物院,起牵头作用,各家博物馆配合力度会大些,容易做起来。后来,节目组接受了这个建议。“实际上博物馆当时只了解节目的大概呈现形式,完整内容和观众反应如何,谁也不清楚。”李仲谋表示。

不久之后,故宫博物馆国宝作为第一集播出,呈现《千里江山图》、“瓷母”各种釉彩大瓶、石鼓,观众反响十分热烈,一度刷屏,年轻人也很喜欢,豆瓣评分一度冲到9.5,各家博物馆的积极性被燃起了。

然而,刷屏的背后,是博物馆和《国家宝藏》节目组在选择文物时反复的斟酌,过程可谓煞费苦心。

“节目组需要考虑27件文物的结构,还要有前世今生的故事,且故事还要吸引人,这样的文物其实真的不多。博物馆当然希望推出各自最具代表性的馆藏,但各家博物馆推出的国宝可能会‘撞车,还有节目组和博物馆双方出发点不一样,几经讨论、互相商量,才最终敲定。”李仲谋说。

比如,上海博物馆馆藏以书画见长,以唐代孙位的《高逸图》为代表,为《竹林七贤图》残卷,但此前,南京博物院所藏的《竹林七贤砖画》已经播出,演绎过竹林七贤的故事,《高逸图》便无缘参与其中,略显遗憾。最终,上海博物馆选了三件馆藏文物,分别是大克鼎、商鞅方升和缂丝莲塘乳鸭图。

谈及对文博类节目的看法,李仲謀保持着一种开放但又严谨的态度,他认为,最好形式是雅俗共赏,既要照顾年轻观众的接受度,又要防止过于迎合和娱乐化。

李仲谋并不保守,他深谙传播之道,本人对媒体和镜头保持开放的态度,认为为了向年轻观众传播,明星参与文博推广,自带流量,有一定娱乐成分,无可厚非。另一方面,他又依然保持一位博物馆人应有的学术严谨,认为电视节目不应该过多宣传文物的经济价值,而应侧重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因为历史价值是无价的。

而谈到宝藏的内涵,他的视野显然更为广阔,“我们人类文化的遗产都属于宝藏,并不限于节目里的27件文物,所谓国家宝藏,就是我们国家珍贵的文化遗产。”他认真地说道。

一个细节是:今年9月初巴西国家博物馆发生严重火灾,2000万馆藏只有1。%得以幸存。李仲谋在朋友圈转发新闻链接,并且+分痛心地写道:“一个国家级博物馆的收藏有多不易,一个民族文化记忆的构建有多难,却在一夕之间灰飞烟灭,巴西之悲买为人类之殇!”

热门特展背后的推手

作为上海博物馆副馆长,李仲谋分管展览交流、文物保管与保护、学术研究等不同领域的工作。尤其是展览领域,上博近年一系列大手笔的特展,叫好又叫座的背后离不开他的影子,每一场他可谓如数家珍,且有着自己独到的办展理念。

“概括来说,就是精细化办展,要有一种精品意识。从内容到形式,再到活动组织,都是如此,其中,好的策划、好的内容是第一位的,此外还要有精良的制作和恰当的设计。”他的语气中始终带着严谨与耐心。

李仲谋介绍:“上海博物馆展览定位于中外古代艺术,少量接受近现代作品展览,目前不举办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展。常设展立足全国视野,以展示中国古代艺术为重点,故不局限于上海本地。而专题特展作为常设展的补充和延伸,除了展出其他馆藏,比如文房四宝、竹木牙角等,也一直坚持国际化,将展览引进来和走出去”

在李仲谋的推动下,去年夏天,“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浓缩的世界史”展览在上海引起轰动。

“大英展”源于大英博物馆与BBC广播公司合作的一档广播节目,旨在向世人展示一个文字之外,由具体的物品所构成的世界历史。作为继中国国家博物馆后全球巡展的第九站,这一展览持续了102天,观展人数近40万人次,成为近年上海观众热捧的特展。

谈及这次合作,李仲谋讲得云淡风轻。“我们和大英博物馆长期合作,前期已合作过几个展览,是老朋友。当时,大英博物馆直接联系了我,有这么好的一个题目,双方一拍即合,我们马上就答应了。”

李仲谋对于当时的盛况印象深刻。脸上浮现满意的笑容说道:“虽是大热天,但观众热情依然很高,当时排队甚至需要五六个小时,成为上海一件热点事件。”

有欢喜,也自然有遗憾的地万。

如2016年夏天,南京博物院策划了“法老王—古埃及文明和中国汉代文明的故事”展览,将古埃及文明与中国汉代文明放置在同一个展示空间,让人流连展厅,浮想联翩。而当时上海博物馆也有中埃古文明对比展览的计划,跟德国柏林的国家博物馆合作,展出汉代以前文物和古埃及又物。但因为手续万面的原因,最后没有办成。欣慰的是,上海博物馆将该展览计划中的中国文物送到了德国,在柏林举办了这场展览,并引起了轰动,柏林城市人口大约300万,其中30万左右前去参观,可谓盛况空前。

猜你喜欢

上海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特展
论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两面珍贵铜镜
上海博物馆内容和运营均需升级
大英博物馆修复唐代敦煌刺绣
敦煌研究院与大英博物馆首签合作备忘录
特展的现在和未来
特展的草莽时代
国家文物局将9件周代青铜器划拨上海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
哥伦比亚前西班牙时期黄金艺术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