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值得收藏的“戏曲周边”选粹

2018-12-18雨田雨葭

收藏·拍卖 2018年10期
关键词:木偶戏曲文物

雨田 雨葭

中国戏曲是最具民族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代表之一。一般来讲,中国戏曲发展分为孕育期(史前至五代)、戏曲成熟期(宋元)、戏曲繁荣普及期(明清民国)。戏曲收藏与书画、陶瓷类似,年代越久远者,其文物遗存越稀少。在这期间遗存的戏曲文物如古戏台、戏曲碑刻、戏曲雕塑、戏曲绘画、舞台题记、服饰道具与乐器、文物类戏曲抄刻本等使我们加深了对中国戏曲文化的认识,而且还大大补充了史料载录之不足。尤其图像类戏曲文物的大量遗存,为我们了解古代戏曲文化的艺术形态提供了无可估量的实物证据。本节以时间为轴,以文物为串联,挖掘古老中国戏曲发展中那些值得被收藏的“戏曲周边”。

元以前

以陶俑、砖雕管窥一二

戏曲艺术是一门表演艺术,保存至今的戏曲实物多为明清及其后的各时期。早期戏曲实物多已荡然无存,故对宋元及之前戏曲发展孕育期的研究,主要以历代存世陶俑、雕刻、绘画等表现戏曲表演场景的文物为主。

其中,汉代关于戏曲题材的文物较为丰富。其时,社会经济、文化繁荣,乐舞百戏兴盛一时,这一时期也是中国戏曲在早期发展的重要阶段,传世文物中有不少陶俑,被认为是早期关于戏曲题材的雕塑作品,而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也有不少关于表演艺术的描绘,这些都是早期关于戏曲题材的重要收藏。此外,在汉代以后各时期,也依旧可以从存世陶俑中对各时期的戏曲艺术窥探一二,如十六国伎乐俑群、唐代杂技俑等。

而宋元时期一般被公认为戏曲发展的成熟期,这一时期,随着市民阶层的兴起,杂剧、说唱等表演艺术形式多样,但关于这一时期的剧本、曲谱等存世文物已十分稀少,关于其实际的表演形式已大多难以考证。但这一时期描绘戏曲场景的文物十分丰富,以砖雕、壁画最为常见。此外,宋元时期也有描绘戏曲场景的绘画,但不多见,最为著名的是《骷髅幻戏图》。

宋辽金时期关于戏曲的砖雕、壁画多出自山西、河南等中原地区。尤其是金代,山西人对戏曲的痴迷,达到空前热度,就连死后也“钟爱有加”。从晋南一带出土的大量带有戏曲表演场面的金代墓葬砖雕,当时用砖雕戏台和戏俑作为随葬品和墓葬装饰是一种较为普遍的风俗。这些墓葬戏台模型和戏俑,是按照现实生活中的戏曲演出情景缩微雕造的。从这些砖雕中可以反映出这一时期戏曲表演的角色、服饰、道具、大致表演形式等内容。

明清

“小”而“专”的主题收藏

明清时期,中国戏曲步入繁荣期,昆曲、京剧及各地方剧种纷纷兴起,这一时期存世的戏曲文物丰富,也十分庞杂,“小”而“专”的专题收藏是很有必要的。而戏曲文献、行头服饰、道具砌末是几大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中,戏曲文献类的曲谱、琴谱等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学价值,可以从中了解明清戏曲艺术的发展,甚至对于探索戏曲文学的发展都是不可多得的一手材料。而道具砌末存世量庞大,且种类繁杂,但这类戏曲文物并非对古时场景的简单再现,而是融合了文学想象、艺术加工。这类文物可根据个人兴趣、实际情况围绕特定主题进行收藏。值得一提的是,还有一种十分精致的“微型道具”—昆曲暗戏,以各色材质做成不同的形制,代表昆曲表演中的不同道具。昆曲爱好者在雅聚时可随意取出几件,让对方猜测可布置成哪一出折子戏。除此以外,脸谱、皮影等也是颇具特色的主题性收藏,这些均是古时集戏曲艺术与工艺美术于一体的艺术品,可赏、可玩。尤其是皮影,存世的明清古皮影演具中,制作精良的已不多见,收藏价值颇高。

近代

名伶的明星效应

电影《梅兰芳》中常常提到一句话“你的时代到了”,梅兰芳的成功固然离不开自身的努力与其艺术的魅力,然而一定程度上,他的成功也确实离不开那个时代的机缘。

清末,戏曲的形制逐渐从以杂剧戏谑、滑稽调笑娱人,走向带有现代意昧的商业化的消费艺术。在一些具有革新意识的人那里,还被赋予了“改良社会,戏曲之鼓吹有功”的意义。随之而来的,是在戏曲表演行业之中,从业优伶身份的变化。在百姓眼中,他们逐渐改变了“下九流”、皇家的奴仆形象。特别是一批出色的“名伶”,不仅跻身于上层社会,而且成为被许多人艳羡的明星,如梅葆玖、周信芳、梅兰芳、王熙春、“合肥四姐妹(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等。这些名伶自身的明星光环,也让他们的电影海报、戏服、戏照、戏票、来往书信、唱片、剧本稿本等都受到众多藏家的青睐和追捧。其中,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梅兰芳的藏品可谓是中国收藏品市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几乎所谓涉及梅兰芳的藏品全线看好。

当中,“戏照”的收藏极具脉络。2008年,源记照相馆拍摄于20世纪20年代的《梅兰芳天女散花》戏装照在影像拍卖市场创出8万元的高价后,中国早期戏装照的收藏呈现了价格向价值回归的发展趋势。自从照相流行后,谭鑫培、陈德霖、王瑶卿、杨小楼、时小福等一批京剧演员便成为光顾照相馆的常客。据德龄所著《瀛台泣血记》一书说,清末北京的戏曲演员都很喜欢照相,当时有个唱旦角的演员,得到光绪皇帝的赏识。光绪还曾向他索要过照片。可见当时戏曲照片盛行的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早期的原版戏照存世数量不断减少,则愈显珍贵。它们作为中国自摄影术传入后百余年间所流传于世的照片,不仅为后来的戏曲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同样也是中国摄影史研究的宝贵资料。

现当代

传统戏曲的当代呈现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的对外开放,高新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工业化、信息化以及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中国进入了空前的文化转型期。京剧、越剧、川剧等传统戏曲艺术在娱乐化的转向中逐渐趋于边缘地位。在这期间,一部分有识之士对传统戏曲进行改革,力图将多媒介表现方式呈现于戏曲舞台,利用现代高科技声、光、电设备增加戏曲的现代感,充分运用舞台灯光对舞台空间进行重构。戏曲在表现形式上的变革,使戏曲在一度“失语”后,悄然复兴。戏曲动漫、戏曲电视剧、音乐剧、实景戏曲、戏曲影像等都是21世纪戏曲的生态形式。

戏曲影像,是极具当代符号的戏曲作品。它是由艺术家将传统样板戏、经典戏曲和当下普通人拍摄的小视频混剪、糅合,呈现出一种颇具荒诞感和反讽意昧的新影像。这些作品是连接古今的戏曲影像经典的再现,一场穿越时空的当代影像的解构重组。此外,传统戏曲与当代绘画的结合也造就了“戏曲画”收藏,如岳敏君、高马得、韩羽等通过对戏曲艺术的诠释,开创了戏曲画的新路。在当代人眼里的“戏曲”已经不再仅是戏曲艺术本身,而是作为创作契机的观念与表现形式的媒介。

戏曲动漫属于“动漫周边”收藏的独特一类。1950年代至1980年代中期,中国动画在探索民族动画形式的过程中,将戏曲表演系统性地搬上银幕,开创了“中国学派”独树一帜的风格。戏曲与动画在表演领域内的跨界生成了中国动画的表演体系。从首部国产动画长片《铁扇公主》(1941),再到“中国学派”的集大成者《大闹天宫》(1961、1964)以及黄金时代的压轴之作《金猴除妖》(1985)、《西游记之大圣归来》(2015)当中都有戏曲文本的植入。当生、旦、净、末、丑的戏曲人物变成可爱生动的动漫造型,当唱、念、做、打的戏曲程式被精心刻画成动漫场景,过程中产生的人物形象设计稿本、海报、动漫玩偶等都是不可多得的藏品。

传统戏曲除了在表现形式上有了新变化外,当中的戏曲道具也有了当代的印记。如源于晋,成型于唐宋,兴于明漳州布袋木偶戏。旧时,布袋木偶表演仅局限于上半身,下半身没有动作。如今的布袋木偶戏,不仅题材更加宽广,形式也更加多样,能达到演员、木偶、角色三者感情和动作的一致。2006年漳州市木偶剧团的布袋木偶戏和木偶头雕刻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漳州木偶头也由寻常戏剧道具变成限量收藏品。漳州木偶头雕刻是木偶戏道具制作中的一门特殊技艺,这一雕刻历来师徒相承,且以家族祖傳的方式为主,一直流传至今而无中断。漳州木偶造型严谨,精雕细刻,彩绘精致,着色稳重不艳,保留唐宋的绘画风格,人物性格鲜明,夸张合理,并有地方特色。

猜你喜欢

木偶戏曲文物
中外大学生体验非遗戏曲文化
戏曲从哪里来
传统戏曲
老祖宗手一滑,造就了这些文物界的泥石流
让文物讲述天路文化
小木偶找智慧
河南省将戏曲纳入大中小学课程
木偶的眼泪(一)
文物失窃
木偶复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