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阳汉画像石的艺术特色

2018-12-18凌皆兵

寻根 2018年4期
关键词:画像石南阳刻画

凌皆兵

南阳汉代画像石较之于山东、徐州、四川、陕北等地出土的汉画像石,在艺术方面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笔者认为,南阳汉画像石在艺术方面主要表现为以下特色。

1.艺术风格:粗犷、豪放

南阳汉画像石风格粗犷、豪放,它不像山东汉画那样注重刻画细部,也不像陕北汉画那样稚拙。南阳汉画像石对各种形象的刻画,注重整体效果,不注意细部加工。例如,对于人物面部的表现,着重刻出面部轮廓,而对眼睛、鼻子、嘴巴等面部器官则不太重视;对于动物的表现,着重刻画其形体特征,而对皮毛、头部不太注重。但南阳汉画像石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粗”上,而是粗中见巧,以动势取胜,以气势求胜。人物画像,通过抬头、低首、躬身、屈膝等动作来表现其不同的身份和地位,贵賤、尊卑鲜明可见。动物画像,通过不同的身姿,显现出其所处的不同态势,或强或弱,或胜或负,或动或静。在南阳汉画像石中,腾飞的龙、奔驰的虎及其他跳跃的猛兽都有一种强大的动势,有一种非凡的气势。综观南阳汉画像石,具有一种粗犷的美、豪放的美,给人以洒脱无羁之感,是力量、运动和气势的美,鲁迅称赞南阳汉画像石为“深沉雄大”。南阳汉画像石在粗犷、豪放之中显示出一种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这种浪漫特色来源于楚文化。众所周知,楚文化具有浪漫特色。南阳在春秋战国时期处于南北交会之地,在很长时间内属于楚国的管辖范围。因此,南阳汉画像石既有中原文化的庄重质朴,又有楚文化的浪漫瑰丽特征。

2.构图:疏朗、明晰

南阳汉画像石的构图属于“疏朗型”,与山东、徐州汉画像石有明显的差异。山东汉画像石构图密集,画面上很少留有空白,常常是上下分层,有些还左右分段。南阳汉画像石没有繁密的位置编排,也没有分层分格的图案序列,更没有把不同题材的画面聚积在一起,而且是一幅画面只表达一个主题,给人以疏朗、明晰之感。特别是南阳汉画像石的早期作品,画面上仅仅刻出所要表达的主题,一般不加任何补白、装饰。如唐河县电厂画像石墓中的骑吏、羽人戏龙、长虹、北斗星、三足乌等画像与中期的作品明显不同,中期作品中戏龙的羽人一般手执灵芝作引导升仙状,而此处的羽人则手中空无一物;长虹、北斗星、三足乌等天文画像,不像中期作品那样有云气点缀。这样一来,整个画面既朴实无华,又优雅旷阔。

南阳汉画像石的中期作品注意空间的补白和局部的装饰,但这并不是毫无意义的填补空白,而是为了渲染气氛,突出主题。如在南阳汉画像石的墓顶上常刻天文图像,中期作品中的天文图像一般用云气装饰。如阳乌画像画面正中刻一巨大的阳乌,周围繁星点点,云气缭绕,显得主次鲜明。羽人和神兽的画面,除了在上部空间饰有云气,下部还雕有起伏的山峦,这样就衬托出了羽人及神兽凌空而起、冉冉升起的气势。南阳汉画像石的创作者运用丰富的构思和巧妙的手法,把画面安排得并不疏散单调,反而渲染了主题,层次清楚,体现了这些匠师们在艺术创作上的高深造诣。南阳汉画像石有些画面采用对称的构图方法。二龙空壁图正中有一玉璧,左右各有一龙,龙尾从玉璧中穿过,形成一幅优美的对称图像。众多的建鼓舞题材,几乎都是对称的构图,以建鼓为中心,左右各有一人且鼓且舞,举手投足的姿态均相一致。这些对称的建鼓舞画面如同出自一人之手。建筑题材中的双阙、楼阁等有不少是对称的。当然,中国古代建筑本身就讲究对称美。

3.创作手法:写实、夸张、变形

各地汉画像石在表现手法上都以写实为主,但南阳汉画像石在写实的同时又运用了夸张和变形,这是其他地区的汉画像石无法比拟的。

南阳汉画像石中有不少画像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在众多的舞乐百戏画像中,舞女多刻画得腰如束素,两只长袖飞绕缠绵,显得婀娜多姿。中国古代舞蹈中的“长袖”和“细腰”,在此得到了充

分的显现。在撅张画像中,为了表现出拉弓射箭者的强壮有力,把其双臂、双腿刻画得非常粗壮。在武士画像中,一些武士刻画得二目如铃,掌大如扇。在拜谒画像中,一方刻得高大粗壮,另一方则矮小瘦弱,贵贱、尊卑鲜明可见。这些都是艺术家的大胆夸张。

变形的手法既见于人物画像,也见于动物画像。南阳汉画像石中的侍女多为窈窕淑女,画像石制作者把一些侍女的腰部以下部分刻画得特别修长,与身体上半部相比,明显不合比例,而侍女则显得亭亭玉立。有一女蜗画像,女蜗头梳高髻,双手捧璧,下躯刻画得很长。在倒立画像中,一女子单手按樽,身体倒竖,抬头凹腰,细而长的双腿高高抬起,显示出了一种极其优美的人体造型。有一幅山林狩猎图,上有两条猎犬追赶两只鹿和一头牛。在飞奔中,犬的颈部及身躯拉得很长,头、躯、肢几乎成一条直线。这些都是运用了拉长的变形手法。正是因为采用了夸张与变形的手法,南阳汉画像石才具有强烈的艺术张力,对人一种震撼的力量。

4.艺术想象力:脱俗、非凡

南阳汉画像石再现了汉代匠师非凡的艺术想象力,其中以升仙画像表现得最为明显。南阳汉画馆展出有虎车升仙画像石,上刻三只翼虎共同驾引一车,以纤索挽引。车以云气为轮,上乘一驭者、一尊者,车上树有建鼓,鼓上有羽葆。画面上,云气飘飞,羽葆飞扬,三只虎在飞奔中肢、体、尾拉成一条直线,给人以风驰电掣之感,表现出了升仙者渴望迅速到达仙境的心情。南阳出土的一块鹿车升仙画像石,上有两只神鹿共同曳引一车,车以云气为轮。车上乘二人,一人扬鞭控缰,一人端坐。车后,一神鹿尾随,二仙人手执灵芝护送。画面空间饰有云气,给人以若行云际之感,升仙气氛极浓。

龙、虎、鹿作为升仙乘驾的神物,先秦史籍早有记载,但汉代雕刻家并没有局限于此,而是创作出了翼龙、翼虎、鹿车、虎车等更加形象的升仙载体。

5.艺术观察力:独特、敏锐

南阳画像石中有大量的动物题材,其中现实中的动物有虎、熊、牛、马、象、犬、鹿等。透过这些画像可以看出汉代艺术家敏锐的艺术观察力。

动物题材是中国古代绘画的传统内容。先秦时代的各类艺术品中,动物题材占大部分。汉画像石中的动物创作较之以前有了很大提高,对各种动物的刻画往往生动形象、惟妙惟肖。这来源于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认真细致的观察。有一幅狩猎图,画面表现的是一猎人驱使数犬共同围猎一鹿。画右为二犬奋蹄追扑,画左为一犬竭力拦截,幼鹿被围在中间。画中的四个动物身姿各不相同:最右端一犬,在飞奔中四蹄皆腾空,越过身下的小山丘,头部用力前伸,颈部拉得很长,首、躯、后肢几乎成一条直线;其前一犬已追上幼鹿,两前爪着地,两后爪尚处于腾空状态;犬口大张,将要咬住幼鹿的后躯;画左一犬好像是从一侧蹿到了小鹿的前方,又回首扑向小鹿,身躯弯成了弓状;幼鹿在前后遇敌的情况下,露出了惊恐的神情。

南阳汉画像石中有数幅熊斗二兕图。两只身躯庞大的兕把所有的力气都集中在锋利的角上,向一熊抵去。熊被左右夹击,仍然镇定自若,以其两前爪分别抓着二只兕的角,把兕的头狠狠地向下按去,欲制胜二兕,充分展示出了熊的骁勇善战,力大无比。

另外,车骑出行图中的鸟、双鹤图中的鹤等都刻画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没有敏锐的艺术观察力是不可能创作出这样优秀的作品的。

6.雕刻技法:绘画艺术与浮雕艺术有机结合

南阳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主要有五种。其一,浅浮雕兼阴线刻。先在石面上雕出画像轮廓,再用粗壮的阴线勾画图像的细部,然后再在轮廓外的空间凿去一层并剔出横竖纹或斜纹衬底。其二,剔地浅浮雕。在修整好的石面上,先用阴线勾画出图像轮廓,图像部分经过加工修整后,剔掉一层图像外的空间,使图像浮于底上。其三,高浮雕兼透雕。其雕刻方法与剔地浅浮雕大致相同,只是在所刻画的物象的某些部位起伏明显,较为突出,有很强的立体效果,个别部位刻透镂空,具有圆雕的方法。此种技法只见于墓室横梁的龙首石刻。其四,剔地凹面阴线刻。先用阴线勾画出画像轮廓,将画像部分凿成凹面,再用阴线刻画出图像细部,然后在轮廓线外剔出横竖纹底子。其五,平面阴线刻。先用平刀剔出粗糙表面,然后再用阴线勾画出图像,现在看去剔削的刀痕仍然历历在目。

南阳汉画像石大多数采用浅浮雕兼阴线刻的技法,凹面雕和阴线刻比较少见。当地石材比较粗糙,适合浅浮雕兼阴线刻。这种先行打凿,再行刻画的形式比较省工省时,简单易行,但艺术效果并不减弱。特别是样式的简单,决定了造型的概括,加之制作上的原因,为画像石增添了粗放简约的特色。

汉画像石是一种雕刻艺术,线条的运用很重要。南阳汉画像石中,线条的运用比较熟练。艺术家采用了中国绘画的“没骨”画法,与浮雕艺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浮雕的边缘用线,增强了图像的立体感;细部施线,增强了画的起伏层次。这里的线条具有伸屈自如、劲健有力、各尽其妙的韵律。

猜你喜欢

画像石南阳刻画
一类无理函数的动力系统刻画
论汉画像石中吉祥纹饰的意象之美
徐州汉画像石历史文化研究探微
南阳 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
汉风新韵
流逝的岁月 流淌的歌声
汉代画像石艺术在现代动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拜祖谒圣品南阳古韵
细致刻画,突显至爱
《南阳解放纪念碑》失误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