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释析《汤阴县知事润苍张君墓志铭》

2018-12-17王丽霞

青年与社会 2018年28期
关键词:张云荥阳

摘 要:本文通过对《汤阴县知事润苍张君墓志铭》的释析,简单介绍了张云的主要事迹,着重从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分析了民国时期荥阳近代教育得以复兴的原因。

关键词:张云;荥阳;近代教育

《汤阴县知事润苍张君墓志铭》现存荥阳市文物保护管理中心,青石质,边长0.7米,正文共30行,满行32字。墓志刻于民国二十年(1931),志文不仅详细记载了墓主人张云的生平及家世,对民国初年荥阳乃至河南教育也着墨颇多,是研究那一时期荥阳教育崛起的难得史料。今迻录墓志文字,试加标点,并略作释析于后,敬请方家斧正。

一、墓志录文

汲县李时灿撰文,林县张家骏书丹,通许胡汝麟篆盖。∕润苍张氏,讳云,原名玉淋,号无闷,世居荥阳东北水牛张村。始祖统,明洪武间迁自∕山西洪洞。五世祖好仁,明诸生,值闯乱,筑平楼保卫村人。继别祖琬,清乾隆诸生。曾∕祖元会,号砚田,读书通医术,尤精痘疹。祖春仁,号煦台。父南,号晚晴,邑庠生。母氏∕陈,继母氏韦。伯父俭,号柳堂,岁贡生。两父皆秉祖训,以学行称。润苍幼失侍,两父课∕之严,弱冠以第一人入邑庠,既壮,举光绪二十八年乡试。初,友邑人丁以松,嗣从汜∕水魏右丞联奎、温县郭孝廉玉山、邑人马先生竹斋游,慨然有求道之志,闻湘潭黄∕先生舒昺讲学明道书院,负笈从之。又执贽浏阳刘刺史人熙,人熙夙治船山王氏∕学,兼肄邑人邱榖士音律,润苍经其指授,研求忘寝食,间从友人习剑术。自汴归邑,∕人从学者日进。咸宁张绍旭令荥,慕润苍名,敦促兴学救国,资遣东渡,越岁还里,创∕设师范讲习所、女子小学校,复联同志组赵村蚕桑中学校,迭任巩县公立高小学∕校教员、河南中学校监督、中州公学教务长,调任省视学,差竣任本邑高小学校长。∕民国建元,被选临时省议会议员,闭会任汤阴县知事,晚应巩县刘督军聘至陕,任∕蓝田县知事,卸汤阴任,教授豫省高等师范、洛阳师范学校者数载,自陕归任荥阳∕郑县中小校教授,逯卒之日尚授课郑中校也。润苍自其髫龄以圣贤为必可学,有∕闻斯行,践修讲习,终身弗懈,去就介然,不屑以升沉荣悴易其志,官署讲舍辄以琴∕剑自随,列席代议,力持正论,不折不挠。任汤阴日裁陋规、求民隐,治讼以少准,少传、∕速讯、速结为规,禁烟赌有犯必惩,严缉匪徒,筹进教育,三载去职,逾久民思之。署蓝∕田仅数月,下车捕著匪蓝州红置诸法,手篆“修己安人,居敬行简”八字铭座右。教人∕务以精神相感召,学者闻讲论多兴超。寓汴,偕同志组织学社。早岁交淮宁孙举海、∕新乡郭泉声、延津李光灿,暨同邑丁以松,晚识内乡李鹏程、保定周宏荫、宜阳梁文∕渊、武陟王廷弼相与砥砺问学,尝谓人生首当破除环境,修之半生,败之一旦,往往∕皆境遇累之,若中有所得则乐不以贫而改,好礼亦不以富而倦也。又曰:“国学自唐∕虞一中传心禹汤文周,历历相承,孔子指其亲切处曰仁,孟子言其全体大用曰仁∕与义,所以持养之方曰敬,造德之至曰诚,积之身为圣功,措之世为王道。其藏于密∕也极其微,至无声无臭。言其感则何思何虑,其见诸行也,大用大效、小用小效,取不∕尽、用不竭,要在学者自得耳。”生于同治十一年正月二十三日,卒于民国二十年三∕月十九日,享年六十岁。妻杨氏,妾梁氏。子男四人,长开运未冠而殇,次华祺、华团、华/振。女五人,文罗、华瑞、坤瑞、洛瑞、金瑞。孤华祺等谋以是年秋葬君,来请铭,铭曰:季路行行,孔称曰果。折狱片言,好勇过我。磊磊张子,河洛之英。屹然中立,道有千城。∕异说披猖,横流沧海。作此铭君,青山不改。∕中华民国二十年八月。茂城孔德瑞刻。∕

二、张云生平简介

据墓志可知,墓主人张云,字润苍,号无闷,郑州水牛张人(原属荥阳),曾留学“日本明治大学”,归国后开始“兴学救国”之路。中华民国成立后,曾任河南汤阴、陕西蓝田知事,皆有政绩。他一生“践修讲习”,是荥阳师范教育、女子教育的开创者。

三、管中规豹,见证辉煌

荥阳教育在隋唐以后已籍籍无名,而民国年间却再度声名大振,原因何在?《荀子·王霸篇》曰:“农夫朴力而寡能,则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一个地方的教育亦如此。下文笔者将以张云的墓志为例,从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剖析其原因:

第一,科举制的废除为荥阳近代教育提供了绝好的时机。“举光绪二十八年(1902)乡试”的张云命运发生了转折:1905年清廷下发诏书,正式宣布从1906年废除科举制,这意味着他进入“集教化、治安、司法、田赋、税收、礼仪诸功能于一身,成为地方权力的实际代表”的士绅阶层已不可能。面对巨变,儒生有的“负笈”从学或经商,转化成新知识分子或新商人,有的“舍弃‘功名而充任士兵,……甚至流向‘秘密社会;”张云选择了第一种,他的审时度势为荥阳近代教育储蓄了人才。

第二,獨特的地理条件为荥阳近代教育增添了无穷的动力。一方面,荥阳具有浓厚的文教氛围。明清以来,荥阳地方官绅热衷于著书修志,兴学助教,即便是张云这种日益没落的家族,仍然“秉祖训,以学行称”。另一方面,当时荥阳农业发展的强烈需要。清末在外国、他省的竞争压力下河南丝织业“销路更难畅远,”而“如欲改良织业,必先讲究育蚕”,故开办新式蚕桑学堂改进养蚕植桑的技术成为荥阳的必然选择,张云的“复联同志组赵村蚕桑中学校”也是顺势而为。

第三,开创者的砥砺前行为荥阳近代教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张云认为,“人生首当破除环境,修之半生,败之一旦,往往皆境遇累之”,所以他对县令张绍旭在荥阳的破旧立新充满钦佩、感激。清末张旭初“选授”荥阳县令后,念“民智之蔽,”“筑室购书,延师招生”,“慨然捐廉,遣人留学于四方,”使得荥阳“风气渐开。”而张云的“任汤阴日裁陋规、求民隐,”;抗战时期丁云青的联络当地士绅组建煦初高中;都以实际行动传承与延续了他的执政理念。

参考文献

[1] 荥阳文物志编纂委员会.前荥阳县令张煦初先生德政碑铭[M].荥阳文物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169页.

[2] 王天奖.民国时期的河南学校教育[J].河南大学学报,1996年5月,第62-63页.

作者简介:王丽霞,女,河南荥阳人,现就职于荥阳市博物馆。

猜你喜欢

张云荥阳
Electronic structure study of the charge-density-wave Kondo lattice CeTe3
《大漠英雄曲》
A Clever Bird
荥阳京城花园唐墓M35 出土器物
荥阳京城花园唐墓M5 和M8 出土器物
荥阳唐墓中出土的骨骰
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deep-sea microbial esterase EstC10 and its use in the generation of (R)-methyl 2-chloropropionate*
“让我做您的儿女吧!”——记郑州·荥阳和佑尊长园的护理员
荥阳关帝庙遗址发掘记 檀山里3000年前的寂静聚落
专访乌尔善红卫兵大战日本僵尸会成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