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苗族文化中的芦笙精神传承研究

2018-12-17李倩

青年与社会 2018年28期
关键词:芦笙苗族乐器

摘 要:我国的少数民族众多,但其中印象最深刻的却一直是苗族。在漫长的历史中,苗族积累了太多的印记,却一直保留着苗族特有的历史文化特点。芦笙自苗族古代就存在,历史上的苗族由于不断的迁徙过程,对芦笙文化产生了诸多影响。芦笙文化传承至今最终形成了现在的芦笙文化体系,并且占据着主要的地位,可以说是苗族人的精神支持。

关键词:芦笙精神;传承

一、苗族文化起源

(一)苗族历史文化悠久

在中国的古籍之中,有很多关于古老苗族的相关记载,最早的甚至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的蚩尤部落。商周时期的苗族祖先们最初创建了“三苗国”,主要是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苗族也拥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苗族古歌》之中就记载了苗族人艰难却伟大的历史迁徙过程。苗族祖先为了逃避战争而一直长途迁徙。在这一过程中,许多珍贵的文化也不慎丢失。于是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苗族又创造了拉丁化的拼音文字。就像我国大多数少数民族一样,苗族人民能歌善舞,但其歌舞形式又是独一无二的。而芦笙在歌舞中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可以说是必不可少的部分。芦笙是苗族人最为重视的古老的一种乐器。主要在节日、婚礼、丧葬中运用比较频繁。芦笙在苗族人心目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可以说芦笙是苗族的精神象征。它把苗族歌舞的曲调,用词以及舞蹈很好的融为一体,演奏着属于苗族的独特艺术文化。

(二)芦笙文化传说

苗族人吹奏芦笙,并不是一味的站着不动的。在吹奏的时候,同时会有独特的舞步伴随。关于芦笙的起源,则有这样一则传说。相传在远古时期,雷公山脚下有一位很美丽的苗族姑娘。一天,苗族姑娘在田野间玩耍,却被一只野鸡精掳走,在被囚禁之时听到了洞外的竹管声,于是用口哨与竹管声音对吹,最后被吹奏竹管的苗族青年闻声解救,后来这只竹管就演变为了今日的芦笙。另一则是关于舞蹈起源的传说,讲的是苗寨有一位美麗的姑娘,叫做葛仰香,与一个穷苦的苗族青年相恋。邪恶的财主想要霸占葛仰香为妻,无奈之下她和情郎约定远走他乡。财主知道了此事后,带着人追赶过去。走投无路之时,葛仰香和情郎被逼至山崖边上,情郎不幸从崖上跌落身亡。葛仰香为此悲愤不已,为了纪念自己的爱人,她每逢大年初之时就会邀约同伴一起吹芦笙跳起苗舞,以此来纪念自己的爱人。苗族的两则传说故事表达了苗族人对于芦笙文化的信仰以及纯洁美丽爱情的歌颂,将情感寄予在芦笙歌舞之中。

(三)芦笙文化的精神寄托

在苗族的历史文化中,芦笙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说是见证着苗族的历史文化的。芦笙是一种古老的传统乐器,被无数的文人墨客咏颂。唐代时期的李煜,在《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就有这样的诗句。“笙歌未散尊前在,池面冰初解。”一代英雄岳飞,精忠报国,也曾以芦笙为诗作:“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宋代著名诗人苏轼也在诗句中这样描述了芦笙。在《浣溪沙》中:“雾帐吹笙香袅袅,霜庭按舞月娟娟。”在我国鼎盛的唐朝时代,宫廷演奏的乐器当中,就有芦笙的存在。在当时,芦笙还有一个别致的称呼“瓢笙”。在清代的《峒溪纤志》中,也详细描述了这样的情景,苗族的青年男女们演奏着芦笙,“笙六管,作二尺。笙节参差,吹且歌,手则翔矣,足则扬矣,睐转肢回,旋神荡矣。初则欲接还离,少且酣飞扬舞,交驰迅速逐矣。”这句的描述体现了芦笙的大致形状以及当时苗族青年载歌载舞的情景。可见从古代到今日,芦笙的存在一直是苗族同胞认可并且给予精神寄托的文化载体。

二、芦笙在传统仪式中的作用

(一)芦笙是婚俗文化的纽带

苗族芦笙主要由笙斗、笙管、簧片和共鸣管构成。在演奏的时候,需要把笙管竖起来放置。两只手将笙斗底端捧起,再由拇指、食指、中指的顺序,依此按住左右两排的笙管发音孔,配合吹和吸都会发出悠扬而悦耳的声音。芦笙的表演形态多种多样,其中无论是站、坐、走、跳均可吹奏,形式十分活泼。芦笙的演奏与苗族的歌舞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般舞蹈总需要芦笙的吹奏。而芦笙的吹奏者不仅仅是为舞蹈伴奏,还需要一边吹芦笙一边跳舞,在芦笙舞的演奏形式上,通常有一定的动作规律可言,节奏鲜明。所以苗族的芦笙文化与歌舞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亦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苗族的婚恋过程中,芦笙可以说是十分重要的,表达情感的工具。它不仅具有娱乐的功能,也作为人们互相表达情感思想的重要的纽带。在苗族青年的恋爱婚姻阶段,是必不可少的媒介。苗族的芦笙坡会是苗族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在芦笙坡会中,苗族人都穿着盛装,吹奏芦笙。苗族的男女青年也会借此盛会,互相交流,恋爱定情。苗族的坡会开场一般由几位苗族青年分组入场,轮流吹奏着芦笙作为开始的前奏。伴随着芦笙的节拍,苗族少女们围着圈跳起独特的民族舞蹈。在坡会表演进入高潮时,苗族人还有一个十分有趣的习俗,吹奏芦笙的少年如果有心仪的女孩,会将芦笙举起朝向苗族少女们,向爱慕的人吹奏苗族的爱情歌曲。相应的,如果女方有意,会将自己的定情之物挂在芦笙上,以表达自己的回应。在清代的《苗俗记》中,就有这类婚恋习俗的相关记载:“每岁孟春,合男女于野,谓之跳月。预择平壤为月场,及期,男女皆更服饰妆。男编竹为声笙,吹之而前,女振铎继于后以为节。并肩舞蹈,回翔婉转,终日不倦。暮则挈所私归,谑浪笑歌,天晓乃散。聘赀以女之妍媸为盈缩。必生子然后归夫家。”可见芦笙文化贯穿于苗族人生产生活之中,是十分重要的媒介。

(二)烧灵仪式中的芦笙文化

苗族的丧葬祭祀礼仪给人的印象是十分庄严神圣的。在田野调查中,我曾有幸参与了苗族人的烧灵仪式。整个仪式当然也离不开芦笙文化。在丧葬礼仪中,芦笙歌舞则是从早到晚,不停的演奏着的,是整个仪式中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部分。芦笙在丧葬仪式中的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此类仪式中,它已经从一种普通乐器上升为一种法器、神器,芦笙所吹奏出的声音被当作丧乐,已经被赋予了沟通阴阳两界的神秘文化内涵。芦笙的演奏可以做到以音代言,在各民族的祭祀活动上,乐器一般可以营造出庄重肃穆的气氛,所以芦笙在苗族人的祭祀活动中,就不仅仅只是一件乐器,还是具有“通灵功能”的法器了。在葬礼的演奏中,甚至有7岁8岁的男孩儿,他们都已经熟练掌握了芦笙吹奏的要领,在丧葬仪式中熟练地吹奏着。苗族人通过芦笙的音乐来表达着对死者的怀念与尊重。丧葬仪式中,苗族的男女老少都会来帮忙,苗族的男性要求学习芦笙,并且是从小开始的。似乎这是一种必要的传承,在葬礼上,会有年龄小的男孩亲自拿起芦笙,来为死者吹奏,祈祷。传统的丧葬中,每个仪式过程都要吹奏芦笙。在仪式的各阶段都有着特定的演奏曲。一般情况下,首先吹奏的是《天亮曲》,以此曲来表达仪式的开始,之后芦笙会一直伴随这一部分,不停止。而出棺的曲子一般为《送别曲》,在吹奏这首曲子的时候,送葬的亲友都会失声痛哭,表达对逝者的不舍和悲伤之情。丧葬仪式中的芦笙曲调并不复杂,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主要声调以悲伤和沉郁为主,使整个仪式显得庄严肃穆。

芦笙除了丧葬祭祀中使用外,一般重要的祭祖活动中也需要用到芦笙。据了解,祭祀活动会选在村落中新修的场地来举行盛大的典礼仪式。仪式通常采用杀牛的方式来祭奠。而这种杀牛的方式,在丧葬仪式中也会用到。苗族人在祭祀中,会围绕着场中竖立的芦笙柱子,一起唱歌跳舞。用同唱苗族古歌的方式,共同追忆先祖。

三、苗族芦笙精神的传承

苗族先祖们创造了芦笙,而芦笙能一直传承到现在,并不是一种偶然。它之所以成为苗族的象征,取决于三个特性:“长”、“广”、“深”。也就是说芦笙的历史“长期性”,已有五千多年了;芦笙文化的“广泛性”,已经遍及整个苗族地区;它的“深入性”,已渗透到苗族多彩的心灵。苗族芦笙文化的三大特性,是无与伦比的。

在苗族村寨,那些从小学习芦笙文化的男孩子们,继承的也不只只是一种乐器,一门技艺。苗族人热爱芦笙,喜爱芦笙舞。芦笙的音量很高声音很大,人们这样对其描述“笙声沸天”。苗族文化一直保留至今,虽然分布比较散乱,但苗族人却都将芦笙文化作为自己的民族文化精神。芦笙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苗寨常见的乐器,更是一种民俗精神。芦笙文化从古一路走来,渗入了太多的期盼,《苗族古歌》声起,苗族人吹奏芦笙,伴歌而舞。生动的演绎着苗族人之间那种团结友爱,自强不息的民族之精神。

参考文献

[1] 潘梅.黄平苗族芦笙节的调查与研究[D].云南:云南大学,2013.

[2] 王化伟.贵州苗族芦笙文化初探[J].贵州民族研究, 2003(4):60-64.

[3] 肖丹丹.苗族芦笙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发展[J].学术论坛, 2011(9):171-174.

[4] 吴治清.苗族芦笙文化刍议[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2000(2):62-65.

作者简介:李倩(1993.10- ),女,重庆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民俗学。

猜你喜欢

芦笙苗族乐器
学乐器
岜沙芦笙节
乐器
你好,芦笙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苗族民歌
苗族芦笙制作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