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滩水电站右岸雾化区高边坡塌滑治理浅析

2018-12-17吴文勇杨银辉闵四海

大坝与安全 2018年4期
关键词:冲沟防护网覆盖层

吴文勇,杨银辉,闵四海

(雅砻江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四川成都,610051)

0 引言

二滩水电站位于雅砻江下游,大坝为坝高240 m的混凝土双曲拱坝。电站首台机组于1998年8月并网发电,电站总装机容量为3 300 MW。电站泄洪方式采用岸边泄洪隧洞和坝身泄洪孔相结合,其中,右岸布置了两条泄洪洞,隧洞断面尺寸13 m×13.5 m(宽×高,下同),坝身布置了7个表孔(孔口尺寸11 m×11.5 m)、6个中孔(孔口尺寸6 m×5 m),形成了泄流能力基本相近的三种泄洪设施。

图1 右岸边坡塌滑部位Fig.1 Collapse on right bank slope

二滩水电站泄量巨大、泄洪落差大,采用表、中孔挑流,空中对撞消能,坝后设置二道坝和有衬砌的水垫塘等一系列消能措施,获得了较好的消能效果。但由此在坝下游产生了较为复杂的泄洪雾化现象,大坝下游边坡形成严重的雾化降雨区,雾化及降雨影响区高程最高约1 215 m。2015年汛期,因泄洪雾化及强降雨影响,大坝下游左右岸工程边坡开口线以上多处天然边坡发生滑塌(见图1),给电站的防洪度汛和安全生产造成较大的影响。

1 右岸边坡特征及变形破坏成因分析

1.1 边坡特征分析

二滩水电站右岸坡体陡峭,坡度可达50°~60°,且斜坡上小型冲沟发育(见图2)。边坡岩性以正长岩(εc)、玄武岩(P2β2、P2β1+23)及火山集块角砾岩(P2β33)为主,依据岩体的风化情况分为Ⅳ、Ⅴ类岩体,其物理力学指标建议值见表1。此外,在边坡开口线以上浅表部分布有覆盖层,厚度一般约小于0.5 m,为残坡积碎石土,碎石含量约60%~70%,充填有粉质粘土及角砾,其物理力学指标建议值见表2。

图2 右岸边坡地形地貌Fig.2 Topography of right bank slope

正长岩、火山角砾集块岩均具有较强的抗风化能力,但由于谷坡高陡、地应力较高,在长期应力释放和重力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谷坡浅层形成一定深度的相对松弛岩带。边坡多基岩裸露,全强风化岩体多为碎裂结构,冲沟内岩体多为弱风化上部岩体,呈块状结构,强风化层厚度一般1~3 m。另外,岩体的松弛为风化作用和地下水活动提供了条件,故形成一套以结构面为基础、以裂隙或夹层状风化为特色的风化岩带,其中正长岩最为典型。

1.2 边坡变形破坏分析

结合本次地质调查,将边坡变形分区分为变形破坏区(A区)、潜在破坏区(B区)、工程边坡区(C区)和现状稳定区(D区)。

1.2.1 A区变形破坏分析

A区主要集中于斜坡开口线以上的冲沟两侧(见图3),分布高程为1 131~1 192 m,变形破坏区面积约1 948 m2。经研究分析,A区的破坏机理主要有两种:沿基覆界面滑动的覆盖层滑移失稳及强风化基岩内的塌滑失稳,岩土体主要为块碎石,变形破坏区塌滑失稳后,碎石土沿坡体上的沟道滑落。

图3 A区分布位置Fig.3 Distribution of area A

在降雨及泄洪雾化的影响下,斜坡覆盖层与基岩的交界面软化,强度降低,加之斜坡沟道内降雨及泄洪雾化的汇水,掏蚀冲刷坡面沟道两侧的覆盖层,导致覆盖层极易沿着软弱面(基覆界面)产生失稳。而同样在降雨及泄洪雾化的作用下,产生沟道汇水,变形破坏区坡脚易受冲刷、掏蚀,形成极易塌滑的临空面。此外,在降雨及泄洪雾化对强风化基岩内结构面的软化作用下,强风化基岩内部极易沿不利结构面产生塌滑失稳。

表1 岩体物理力学指标建议值表Table 1 Recommended values of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indexes of rock mass

表2 土体物理力学指标建议值表Table 2 Recommended values of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indexes of soil

1.2.2 B区变形破坏分析

B区包括B1、B2两个亚区(见图4),B1区位于大坝开口线外A区以上,分布高程约1 131~1 215 m,浅表部主要为强风化基岩,风化深度4~6 m,目前处于稳定状态,但在降雨或泄洪雾化而形成的地表径流作用下,冲沟内的水流不断掏蚀冲沟两侧的边坡,极易导致该区域的覆盖层及强风化基岩产生局部失稳。而B2区的岩性主要为玄武岩,强风化,浅表部岩体节理裂隙发育,在降雨或泄洪雾化等因素作用下,结构面强度降低,受外应力的作用,极易产生崩塌灾害。

图4 B区分布位置Fig.4 Distribution of area B

1.2.3 C区及D区变形破坏分析

C区为开口线内的工程边坡区,受上部失稳岩体的影响,存在局部砸毁。D区为潜在破坏区以外至雾化影响边界及治理边界的部位(见图5),当前状况稳定,为现状稳定区,本次调查发现雾化及降雨影响边坡塌滑破坏高程最高约1 215 m。

2 治理方案选择

2.1 防治原则

因右岸边坡变形破坏为浅表层的塌滑,治理将结合原工程边坡的支护方案,贯彻安全、合理、经济的设计原则,在保证安全和正常使用的前提下,寻求方便施工、对边坡环境扰动影响小、最经济的结构形式;同时要求确保大部分治理工程在2016年汛前完成,保障2016年安全度汛。

图5 C区、D区及分布位置Fig.5 Distribution of area C and D

2.2 治理方案选择

受泄洪雾化影响,边坡处理在汛期来临前完成,施工时间非常有限。因此,对处理方案的技术合理性、施工的可行性和经济性及施工时间等方面综合考虑,设计最佳的结构形式与布置方案。

2.2.1 坡面清理

清除塌滑边坡浅表部松动碎石土及植被,清理前期失稳堆积于开口线内坡面上的松散碎石土。

2.2.2 喷混凝土、系统锚杆加钢筋网

A区及B1区边坡高陡,覆盖层约0.5 m,内部岩体有一定的卸荷松弛,裂隙程度不等地充填次生夹泥,但岩体相对完整,未见明显失稳现象。此外,边坡各级马道可供施工脚手架支撑平台,故该区域采用喷射混凝土、系统锚杆加钢筋网支护方案,支护参数:喷C20混凝土,厚10 cm;表面铺挂钢筋网ϕ6.5,网格间距15 cm×15 cm;ϕ25锚杆,L=4.5 m,ϕ28锚杆,L=6.0 m,间排距2.5 m×2.5 m,交替布置;同时在坡面设排水孔,孔径ϕ50,L=4 m,仰角5°,间排距4.0 m×4.0 m。

2.2.3 坡面修复

为防止降雨或泄洪雾化的水进入坡体造成不利影响,对原开口线内工程边坡砸毁区域(C区)进行坡面修复,结合原支护参数,清除砸毁区域的松散岩土体后,插入坡体ϕ28钢筋,深0.5 m;挂钢筋网ϕ6.5,网格间距15 cm×15 cm,喷C20混凝土,厚10 cm。后续施工过程中,因部分坡面修复范围内有电站建设期设置的锚杆,将插筋间排距调整为1 m×1 m,局部地形起伏较大的区域适当加密,间排距不小于0.5 m×0.5 m,其他支护参数不变。

2.2.4 主动防护网

根据对B2区突出山脊现场地质条件的复核,B2区山脊部分坡体以岩体块裂结构为主,多为全风化岩石,危岩体发育,稳定性主要取决于自身强度,复核后未见整体变形迹象,相对稳定。如若失稳,将影响下部公路通行,且对水垫塘构成危险。考虑到工期紧,边坡陡直,对该区域施工采用规格4.0 m×4.0 m、型号FSS-JG-300的主动防护网,主动网适用范围广、工期短、扰动小,能较好适应边坡各种坡面形势,防护效率较高。

2.2.5 被动防护网

根据坡面清理揭露的地质条件,部分坡段覆盖层薄,清理后基岩裸露、岩体完整性较好,地表多灌木,植被较好,但坡体局部发育,存在少量松散岩体,清理难度大,且对水垫塘及下部边坡的安全运行存在安全隐患。因此对B1区支护范围后缘及D区、水垫塘上方支护范围外侧部分坡段,分别增设1号、2号被动防护网各一道,被动防护网采用能拦截500 kJ落石的FSS-PD-500型被动防护网,1号被动防护网高度7.0 m,2号被动防护网高度3.0 m。

2.2.6 坡面排水

为有效防止降雨及泄洪雾化作用下,斜坡上的冲沟形成较大的地表径流,对边坡冲沟造成大冲刷,利用排水、截流方法使水不进入边坡岩体内,以防塌滑体抗滑力下降。在边坡处理范围后缘设置一道截水沟,截水沟出口接入上部公路排水系统,结构采用M10浆砌石衬砌,衬砌厚度30 cm,砂浆抹面2 cm。

3 泄洪雾化对比分析

工程施工前,根据《二滩水电站高双曲拱坝泄洪雾化原型观测报告》,参考距离本次工程区较近的右岸1 100.38 m马道观测数据,右岸1 100.38 m马道最大雨强在2~6号表孔和3~5号中孔联合泄洪时出现,可达到500 mm/h。工程区分布在这个高程以上,雨强在工程区会有一定程度减小。雾化对工程边坡外的天然边坡浅表层的稳定有较大程度的影响,根据调查发现,雾化及降雨影响边坡塌滑破坏高程最高约1 215 m。

而施工后,泄洪雾化区域无明显变化,雾化及降雨影响高度仍可达1 215 m。

4 结语

二滩水电站右岸下游边坡变形区经处理后,边坡基本稳定,并经2016年、2017年汛期暴雨及泄洪雾化检验,未发生坍塌、滑坡或其他异常现象,处理效果良好。从处理结果看,处理方案充分结合地质条件,将施工干扰减到了最小程度,同时又确保在短时间内完成,满足大坝防洪度汛要求,对类似运行期电站雾化边坡塌滑变形处理具有一定的借鉴参考作用。

猜你喜欢

冲沟防护网覆盖层
发挥自身优势 共筑安全防护网
深水浅覆盖层倾斜岩面河床围堰设计及应用
声子晶体覆盖层吸声机理研究
风机基础设计在冲沟发育地区的应用
无限元法在深覆盖层土石坝动力分析中的应用
浅薄覆盖层倾斜岩面大直径钢护筒施工方案比选及应用
人蚁边界防护网
SNS主动柔性防护网在高边坡防护中的应用
冲沟不同部位土壤机械组成及抗冲性差异①
基于高分辨率影像的冲沟发育及其时空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