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金银首饰工艺在当代饰品设计中的创新运用

2018-12-17

关键词:金银首饰手工艺

(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杭州 310018)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近百年来我国许多传统手工艺产区逐渐解体,民间手艺人愈发分散。中国传统金银首饰工艺的研究起步晚,文献史料杂,因而在工艺美术研究中一直处于薄弱环节。笔者梳理了大量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相关研究成果,发现关于中国古代金银首饰工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史料的考证和梳理,如《中国早期金银工艺初论》[1]对早期金银工艺制作和装饰技法的考证、《中国古代金银首饰》[2]从两汉魏晋南北朝到清代的金银首饰品类、题材、纹样设计、制作工艺等方面的传承与变迁进行梳理、《成器之道——中国先秦至汉代对黄金的认识与工艺技术研究》[3]讨论了黄金制品制作过程中的自然属性和人文属性。进入21世纪后,我国在保护与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将传统金银首饰工艺与当代生活结合的应用研究还十分缺乏。本文重点探讨中国古代金银首饰工艺在当代的创新运用,通过文献调研、实地考察、设计案例实践等方法,分析传统金银首饰工艺活化创新思路,以促进工艺美术领域中传统手工艺的实际应用。

一、中国古代金银首饰工艺发展历史

(一)中国古代金银首饰的发展在历史上的几次关键性转折

根据南京艺术学院郑静教授[4]的观点,中国传统首饰的发展在历史上经历了几次关键的转折,即:新石器时期、南北朝、宋元时期、明代。这几个时期的首饰,其造型、材料、工艺、精神内涵等方面都经历了延续和革新,影响了中国传统首饰的发展。

1.新石器时期

距今一万八千年前的北京“山顶洞人”从自然采集物、猎物中获得的原材料,如石头、树叶、贝壳、动物的骨头或牙齿等,通过磨制、钻孔、串联的方法,制作了项链,构成了人类早期的身体装饰品。随后,以红山文化、良渚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首饰中,发现了笄、玦、佩、琮等样式,造型上以动物、抽象几何为主,材质上以玉石为代表,兼有少量竹木和骨物,装饰上有饕餮纹、鸟兽纹、云纹、夔龙纹等纹样,这些特征奠定了中国传统首饰的基础,形成了以图腾和礼仪为特征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首饰发展的第一次转折。

早期发现的金属首饰,目前有据可查的是出土于北京平谷刘家河商墓中的金笄、金耳珰、金臂钏,工艺上有铸造、也有锤打成型的痕迹。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发展繁荣,青铜器中的装饰工艺金银错在带钩上得以大量运用,但相对于总体以玉、石为主的早期首饰,这些在当时还只是一些个案。

2.南北朝时期

西周早期,陕西和内蒙古出现了失蜡铸造和锻造的金饰品,随着战争与民族迁徙,草原部落的工艺与文化开始向华夏地区渗透。到了南北朝,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建立政权。游牧民族文化逐渐与中原文化融合,使首饰的形制出现了变化。比如高大发髻的流行使早期首饰类型中的笄逐步演化为新的簪、钗,游牧民族的步摇冠与发钗集合演化为步摇簪、钗。另外,一些早期首饰逐步被外来首饰类型取代甚至逐渐消失,如耳珰、玦被耳环、耳坠替代,用于人死后墓葬仪式的佩戴;同时出现了一些新类型,如臂钏、戒指。首饰的用材也从玉石为主逐渐转变为以金银为主。在工艺上,金属锻造、錾刻镂空、金珠粒等工艺逐渐成为首饰制作的主要工艺。南北朝时期的首饰发展标志着金银首饰成为中国传统首饰的主流,是传统首饰发展的第二次转折,这一阶段形成了中国传统首饰新的分类和形制,其基本类型和特征一直延续到清代。

3.宋元时期

宋代开始,经济繁荣导致民间对首饰产生大量需求,普通人家嫁娶讲究“三金”,或成套打制“头面”。金钏、金鋜、金帔坠,是南宋时期聘礼中的“三金”。宋元时代所谓“头面一副”,表示首饰的基本样式在此齐备,数量则多寡不同,头面一副少则十几件,多则二十件以上[5]。此时,出现了许多装饰题材,如花卉、瓜果、虫鸟等。元代首饰与宋代一脉相承,宋代出土的首饰实物不多,而元代有大量出土。因此,将宋元时期看作中国传统首饰第三次转折的关键点,其世俗化的特征使金银首饰得到广泛普及,为了进行快速生产,出现了锤揲工艺,以便批量复制,这促进了古代首饰商品属性和行业生态的形成。

4.明代

明代以前金银首饰很少有宝石镶嵌,偶尔的个案也是经西域传入。但自明代开始,因郑和下西洋开通的商路,使今东南亚地区出产的红、蓝宝石流入中国,宝石首次成为中国宫廷首饰的主要材料。随着黄金产量的减少,出现了累丝工艺:即将黄金拉成金丝、盘织堆垒成繁复错落的造型,这样不仅节约用材,还能塑造丰富的首饰层次。金累丝嵌宝的宫廷首饰十分华丽,非常符合明代宫廷贵族的审美趣味。镶嵌方式上,宝石保留原石的不规则形态,不仅有包镶,还有西洋的爪镶样式。明代首饰主要继承了宋元时期的风格,以龙凤、花鸟、昆虫、佛教内容为主要题材,与前代大不同的是,明代首饰的造型都由宝石作为主体进行设计和制作,它改变了中国传统首饰重纹饰、轻宝石的传统,明代首饰可被视为是中国传统首饰的第四次次转折。到了清代,首饰基本延续明的样式,因清政府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宝石资源减少,因此,清代首饰多采用点兰和贴翠来替代宝石丰富首饰的色彩。

(二)中国古代金银首饰工艺的发展

古代青铜工艺的繁荣,促进了人们对金银工艺的掌握,但金银与青铜虽同属于金属,两者的加工方式却有差异。青铜工艺是“塑”的概念,通过加热将青铜热液注入陶范成形。黄金与白银因材料特性,可持续地锻打或弯折而不断裂,因此,除了具有更高的可塑性,还因材料质地柔软而发展出錾、雕、编、织等技法,这种异于青铜的工艺又称为“金银细工”。金银首饰从最初原料的采集、加工到成品的完成,大致包括四个步骤:提炼技术、初步成形、细部加工、表面处理,而且初步成形之后的工艺已涉及细部加工的技法。

1.成形工艺

中国古代金银首饰成形技术主要有铸造和锤揲。铸造以“失蜡法”为主,“失蜡法”即熔模铸造,需以蜡雕成实物,然后在其外面覆上防火材料,在高温下化去蜡模,形成铸型空腔以备浇铸金属液。锤揲则将金属放在木底托或者胶板上锤打成片成形。失蜡法的优点在于可复制与原物近乎一模一样的成品、处理复杂的细部花纹,由于没有焊接工作,成品则十分牢固,但因基本是实心铸造,所以金银用料增加,实物变得更重,而且铸造容易在金属表面留下粗糙的砂眼,需经过后期抛光才能达到美观的实物效果。与锤揲、敲花、模冲、抽丝等金银加工工艺比较,失蜡法非常不符合经济效益,因此在古代金银首饰的留存实物中较为少见。

2.装饰工艺

中国古代金银首饰细部加工与表面处理技术主要有錾刻、镂刻、透雕、嵌金、鎏金、缀金珠、焊接、包镶、抛光等。在这些细工中,或在饰品初步成形后,用錾刻、镂刻、透雕工艺对金银首饰纹样进一步细化;或在金属表面以刻刀、锤子、冲头錾出不同的花形;或在铜的表面开凿线道,嵌入与之不同色泽的银丝线以构成细致的图案;或以汞、金箔相溶形成金泥涂于器物上,烘烤后形成金银相间的装饰效果;或以极细的金珠点缀成图形赋予饰物表面形成特色肌理;或以色彩各异的宝石完善贵金属的单一色彩等。这些细巧复杂的金银细工工艺随着时代审美的发展而不断更替完善,有材质上的自然属性优势,也有人文属性上的审美趣味影响。金银材质不仅性质稳定、可塑性强、可回收、可被分割也可随时熔合,而且金银也是奢侈、华丽、具有装饰作用的材料。中国古代宫廷金银首饰精巧玲珑,富丽多姿,很大程度上是统治阶层意志的表现载体。古代设立的工匠制度,集合全国能工巧匠为上层统计阶级服务,将手艺人编入“匠籍”进行统一管理,供给充足的原料,执行赏罚分明的制度,这是手工艺得以繁荣发展的保障。手工艺在家族和师徒之间传承,讲究血缘和门户关系。同时,民间日益昌盛的商品经济,使许多手艺人在古代得以经营金银铺、珠玉肆为生,他们促进女性簪戴消费的同时,也发展了民间手工艺。但随着晚清王朝的没落、民国时期的社会动荡,许多历史上的传统金银手工艺乡镇和集中产区也逐渐消散解体。

二、中国古代金银首饰工艺在当代传承活化面临的问题

(一)产业发展受到局限

近年来,我国掀起了传统文化热潮,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支持和鼓励手工艺行业发展,使部分民间手工艺产品重新回到大众视野,手工艺发展因此迎来新的机遇期。由于受历史环境、传统工艺传承模式的影响,金银首饰手工艺产业发展依然存在诸多局限因素。一是按照父子、师徒形式一脉单传的手工艺技艺传承方式,核心技术秘不外宣,不利于产业的发展和创新。二是工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创造了许多便捷的产品,而年轻人受多元文化影响,选择范围更加广泛,这对金银首饰产业形成一定的冲击。新生的“职业匠人”面临着市场化浪潮,难免在作品设计中掺杂一些妥协因素。三是目前金银首饰手工艺市场粗制滥造的产品众多,价格机制混乱,质量监管缺失,市场环境亟待改善[6]。

(二)传统工艺传承创新遭遇瓶颈

当前,以“金银细工”为代表的中国古代金银首饰非遗技艺主要掌握在少数的老手艺者手中,他们一部分供职于国家支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一部分散落在民间村落、乡镇之中,以重复的劳作换取报酬。因传统首饰行业的工种枯燥乏味,收入不高,许多年轻人并不愿像以往那样从事常年的学徒生涯,而纷纷离开乡镇涌入城市谋生,老一辈的手艺人受文化层次和审美水平制约,在产品创新上显然有心无力。笔者曾走访调研上海老凤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金银细工”工坊,其展厅陈列品基本还是保持比较传统的金银器、金银首饰风格样式。这里从事金银细作的手艺人约10人左右,其中老师傅5人,学徒若干,拥有硕士学历的工艺师仅有1人。经过访谈得知,诸如“金马”、“金羊”之类的大型金摆件制作耗时费工,往往需要一个经验熟练的老师傅集中工作两三个月才能完成,主要针对订单制客户,售价高达二十万元以上,而适合年轻消费群体的具有创新性风格的产品则十分缺乏。

(三)消费需求与产品供给形成矛盾

受流行文化、网络文化、甚至科幻文化的影响,消费者的个性、喜好和审美观念已发生很大变化。消费者对饰品的需求已不仅仅局限于材料,而是更加追求特别的、有趣的和个性化的需求,强调情感和体验上的愉悦。而传统金银首饰的设计风格、主题和元素大多陈旧雷同,已然无法满足当下消费者对产品的新颖和独特性的追求。此外,进入信息经济时代,消费者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广泛,消费行为由线上模式和线下体验共同促成。在新零售环境下,金银饰品的设计和销售需要满足消费者更加细分化、小众化和精准化的要求。

三、中国古代金银首饰工艺在当代饰品设计中的运用案例分析

有关工艺的研究,学者郑巨欣教授[7]指出:一是研究需要寻找定位点;二是除了掌握史料还要动手做实验。传统技艺的活化,还需进行技术实验,使工艺的研究成果产生新的开发应用价值。基于未来审美多元化的倾向,探究传统金银首饰工艺的创新式表达要从观念来源、题材解读、图形设计、材料美学、工艺语言等方面着手。通过古代金银首饰工艺在当代饰品设计中的案例运用,塑造金银首饰设计新风格,是当代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应该关注的重要课题。

(一)失蜡工艺:从手工到3D成型

脱蜡铸造法是目前金银首饰产品生产的主要手段,在个性化定制和批量化生产中都得到充分的运用。以蜡成型分为手工雕刻塑形或电脑3D参数建模,十分便于前期的修改和校样。

设计师对首饰造型的勾画、明确,通过手与材料的对话、参数成型的精确计算,完成设计形象的艺术性传达。如图1,学生毛令兰的作品以自然元素为设计题材,通过对纯银材质物理属性的探索,用火枪喷烧纯银表面、控制时间和熔融速度,形成金属特有的烧皱肌理,结合手工雕蜡树枝和花蕾的造型,利用传统金工工艺技法,表达首饰设计的艺术创意。如图2,学生金梦的作品灵感来自中国传统吉祥文化,以鱼、莲的嬉戏重新诠释“连年有余”的寓意,蕴含新中式时尚首饰设计趣味,该作品采用3D数据建模、树脂倒模、脱蜡铸造、抛光电镀、镶嵌等工艺手法,达成作品的商品性气息塑造。

图1 《素·枝》系列[注]如无特别说明,本文的案例图片均来自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服饰品设计方向的学生作品。

图2 戒指:《游鱼戏莲》

(二)花丝工艺:设计主题当代化

花丝工艺利用金银材料的延展性,将金、银拉成极细的丝,通过掐、填、攒、焊、堆、垒、织、编等八项主要技法,制作出精致的金银制品。作为具有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花丝工艺如何与当下及未来的消费趋势、多元审美相结合,来适应时代潮流的发展,成为了一个非遗技艺活化设计的新话题。如图3,学生李娟的作品灵感来源于对旗袍中盘扣元素的研究,通过平面装饰图案的设计布局塑造蝴蝶的形象,研究图案装饰与首饰空间结构的传达,以全手工制作的方式完成了花丝工艺在大型项饰设计中的探索。图4中学生南晓旺的作品从扎哈·哈迪德的建筑风格入手,研究建筑营造的流线感和夸张的造型,汲取当代建筑造型中的几何感元素,塑造首饰空间的构造,运用花丝工艺完成了简洁而前卫的当代饰品设计,尝试营造一种刚柔并济的设计趣味,拓展了传统花丝工艺首饰设计的主题范围,丰富了花丝工艺的表现题材。

图3 李娟的作品

图4 套件:《未来空间》系列

(三)錾刻工艺:融合身体经验的创意

錾刻是一种基于细部加工和表面处理的特殊概念。錾刻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以手持锋利的刻刀在金属表面进行加工,以线条形态为主,将金属剔除,錾刻线条呈现果断、干脆之感;二是以各式不同的錾子作为冲头,制作者一手握锤子、一手拿冲头进行敲击,在金属表面留下深浅不一的印子或痕迹。錾刻工艺往往强调人的身体经验和心手合一的感觉,技艺娴熟的老师傅通过手的姿势、眼的观察、耳朵的听音,在心中已对手下的作活做到了然于胸。年轻一代的设计师通过亲身的实践,掌握錾刻技法的基本规律,在当代饰品设计中加以运用,正是对传统工艺活化设计的积极尝试。如图5和图6,学生林依锦和刘颖佼在云南考察学习期间,深入实践錾刻工艺,跟随当地师傅潜心学习,林依锦完成了毕业设计作品《究竟涅槃》,以90后的眼光,解读时尚饰品设计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刘颖佼的作品《阴之阳1》则通过一款手工锻造、錾刻的胸针,诠释了中国古代哲学理念在手工艺饰品中的表达,实验性地传达了錾刻工艺的新生设计样式。

图5 项饰:《究竟涅槃》

图6 胸针:《阴之阳1》

(四)烧兰工艺:丰富饰品的色彩

烧兰源自古老的珐琅技术,起初烧制的色彩被用来替代宝石,在12世纪由阿拉伯地区传入我国,到了景泰年间珐琅器制作达到鼎盛,因此也叫景泰蓝,也可作“烧蓝”之称。画珐琅工艺中将之称为“烧青”。烧兰指在金、银、铜胎上施玻璃质珐琅釉料,经大约750 ℃高温焙烧,使釉料软化熔融,直到与金属胎融为一体,而后经抛光得到成品。烧兰在当代首饰设计与制作中,因其色彩斑斓、具有强烈而丰富的艺术语言表现力,深受创作者的喜爱。如图7,在学生刘颖佼的作品《阴之阳2》中,以烧兰工艺结合锻造、錾刻塑造太极阴阳图形的质感与色彩对比,形式感强;图8中学生王嘉暄的作品《庄周梦蝶》运用烧兰表现抽象几何风格蝴蝶元素的局部装饰,其饰品套件体现了佩戴的时尚性。烧兰所能表现的艺术色彩在高级珠宝首饰、钟表的制作中被当做一门奢侈品级别的工艺使用,造价十分昂贵。

图7 手镯:《阴之阳2》

图8 套件:《庄周梦蝶》

四、中国古代金银首饰工艺在当代饰品中的创新设计思路

运用当代设计理念和视野,充分解读设计概念,立足于传统工艺,强调从实践中总结出经验和方法,探索中国古代金银首饰工艺在当代饰品设计中的创新设计思路及传承活化路径,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验证理论,理论和实践相辅相成,互为促进。

(一)捕捉设计亮点,拓展创意思维

观念是一种设计的可能性。以当下时代的眼光和对事物的敏感性,反思传统、现下、未来的饰品设计观,捕捉问题的亮点,形成饰品设计的多元观念来源。传统的金银材料,制作研究方法很朴素,但思维方式充满思辨、富于机智幽默或巧思哲理,与社会关注的焦点巧妙融合,这就是“亮点”;或者对技艺的专心琢磨倡导,以技入道,在身体与手的劳作中,钻研技术,形成物的思想性[8]。中央美术学院教师张凡作品《好金主义》系列将日常生活中可以被弃用的贴身物品以金箔贴之,表达“好金主义”的观念,贴近行为本身中的掩饰、提拔、赋予出场所隐含的权利,是一种礼赞和善待;她的另外一个系列作品《衍异》采用铜鎏足银、足金的技法,装饰点缀翡翠、珍珠、珊瑚,结合内衣、蕾丝、丝袜、螺纹等贴身织物效果,通过随形、随意、围裹、缠绕等手法,在细金宝物中诠释“幻象永远比真实更美好”的观念意象(图9)。

图9 《衍异》作品系列①图片来自张凡作品集《好金主义》。

(二)探索材料工艺,强调美学价值

近二三十年以来,欧美的首饰设计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体现在:强调在设计中摒弃身份的象征,提倡对材料多样性的探索,追求首饰与佩戴者的身体相得益彰,注重首饰实验性语言的表达,使得设计者个人的观念或艺术修养在设计中起主导作用。材料的美学价值,绝非仅仅关注材料自身的价值,而更关注首饰作品的审美、美学价值以及与实验艺术的有机关联[9]。人类对金银属性的了解和掌握,是透过文化以及对材质的长时间摸索才逐渐增加的,金银的自然属性决定了它们的珍贵价值,金银带给人们财富、华丽、大俗大雅的体验形成了其人文多元的属性象征。正是在这种自然属性与人文属性的交叠下,金银饰品逐渐被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

现代金匠在对金银技艺驾轻就熟的实践经验中,逐渐形成自身独特的艺术语言,作品体现出别具一格的人文风格。英国设计师、珠宝品牌Grima的创始人Andrew Grima被誉为“现代首饰之父”,他没有受过专业的美术教育,创作初期甚至不懂宝石和工艺,但他认为设计不应该受到技术能力的限制,于是他颠覆传统珠宝的精细工整与刻板,将粗糙宝石、凹凸不平的金属表面完美结合,用华丽的现代设计重新诠释珠宝概念。如图10,设计师将铅笔木料刨花通过铸造的方式,用黄金呈现出刨削木片的轻薄质感和细腻肌理,其心思巧妙,打破了常规质感的视觉感受。铅笔刨花和黄金孰贵孰廉已经不再重要,正是这样的矛盾组合和反差带来了材料美学体验上的意外之喜。图11日本艺术家Junko Mori的作品运用金工技艺表现纯银的细腻质感,体现了不张扬、不炫耀的美。该作品留下了工具的痕迹,在制作过程中,工具已经融于艺术家的心手,被转化为视觉上的愉悦享受,也成就了作品本身的艺术语言表达。

图10 Andrew Grima作品《铅笔刨花胸针》①图片来自互联网https://grimajewellery.com/brooches-pendants/gold-tube-brooch-1977。

图11 Junko Mori作品《白银诗歌:春热短歌》局部②图片来自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金工首饰工作室微信公众号平台。

(三)挖掘传统工艺,表达设计智慧

中国传统工艺的设计智慧,与中国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漫长的农耕文明有关。手工艺品类最初的状态都与使用有关,即使在宫廷工艺和文人工艺中,仍然保持着实用的痕迹和质朴的传统。中国传统伦理学反对“奇技淫巧”,以遏制对没有实用价值的技巧过度开发。

传统的设计智慧对金银首饰工艺的创新设计思路具有重要意义,归纳起来有四点:一是“审曲面势,各随其宜”,意为合理运用工艺与具体的技术和材料的关系,如琢玉时利用玉石的“巧色”雕磨出既顺应材料又体现功能的物件,是因材施艺的案例;二是“巧法造化”,强调造物从自然中得到启发,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如在民间艺术中,香包、鱼盘、门锁等,其仿生不仅有功能性意义,还象征了中国民间文化;三是“技以载道”,指技术中包含思想的因素,把具体的功能操作、技术劳动与理论结合起来。虽然在民间日常生活中,精神性始终没有超越实用性,金银细工制作过程中结合思想性内容,正是使“工艺”具备独特灵魂所在;四是“人文精神”,强调设计的内容和形式统一,功能与装饰统一,避免过分追求表面视觉效果而掉入形式主义,或只讲究功能而忽视了美感[10]。金银首饰不是一般的生活用品,它折射了社会、时代风俗、人的物质生活及精神生活之间的关系,是寓意吉祥、材美工巧的综合表现。

(四)建立设计品牌,引导消费趋势

金银首饰传统手工艺制作繁复、耗时费工,却蕴含深厚的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与未来市场需求、消费趋势相适应的手工艺,是建立珠宝首饰品牌文化的根基。我国金银首饰市场潜力巨大,但金银首饰产品风格单一。目前深圳有4000多家珠宝首饰加工厂,这是孕育民族设计品牌的优良基础条件。

纵观西方珠宝首饰品牌,创立之初有几个显著特征:创始人是金匠出身、作坊模式、为宫廷贵族服务、家族化经营等。诚然,品牌建立有其自身的生长土壤,我国传统手工艺的品牌化经营需要寻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径。传统技艺的工艺价值、美学价值和商业价值如何在当代语境中转化为生动的产品,打动与时俱进的消费者,在活态传承的过程中,使传统技艺的精华部分得以延续升级,其核心在于研究重点消费者人群,细分市场需求,强调设计创新,研究商业业态,从而促进当代金银首饰产品设计升级和品牌化发展。

(五)呼吁更多政策,重视人才培养

学者杭间等[11]曾指出:传统工艺在当今衰退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部分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手艺人还在为生计奔波,部分非遗传承人虽然受到国家政策支持获得了补贴,但由于补贴有限,他们也无法安心地进行工艺传承。在国家支持和推崇“匠人”、“匠心”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涌入手艺人行列,出现了许多“职业匠人”。他们钻研手艺,虽然是一种职业化、商业化的选择,但传统与创新的碰撞在他们设计的产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这个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手艺的发展需要构建多元化的格局,手工艺术人才的保护和培养更加需要拓宽渠道。在民间层面,应该重视抢救濒临失传的“金银细工”手工技艺、保护民间手工艺人的利益,积极对接高校资源,广泛开展手工艺人职业培训。在高等院校里,可以设置手工艺相关专业,培养更多的设计人才、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此外,高校教育应与民间手艺人、品牌商家、博物馆等多方交流合作,加强资源整合利用,在培养综合性应用人才的同时,开展持续性的手工艺领域课题研究也是重要的工作。

五、结 语

本文阐述了中国古代金银首饰发展在新石器时期、南北朝、宋元、明代的关键转折时期的特点,分析了传统金银首饰的内涵、造型、材质、工艺以及审美趣味的转变。以锤揲成型为主的金银首饰制作,使古代金银首饰款式造型轻巧,但装饰风格华丽及装饰工艺多样。在这些华美又朴素的技艺面临失传的当下,设计的主动介入尤为重要。因此,通过设计案例的实践,将失蜡铸造、花丝、錾刻、烧兰等工艺与当代设计思维结合,践行传统金银首饰工艺设计主题与风格、造型与图案、形式美感与时尚趣味的创造性表达,最终将设计制作成实验性实物作品,并总结出传统金银首饰工艺的创新思路:在设计上,注重发现设计亮点,形成多元创意观念,强调发挥材料工艺的美学价值,突破传统的设计和材料的视觉感受,以开放的心态迎接创新,挖掘中国传统工艺的精神内涵,探索中国智慧的表达语言。在对策上,呼吁树立民族品牌意识,将技艺发展与创新融入消费趋势,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重视人才梯队建设等。本文的创新设计案例、代表实物作品对传统金银首饰设计具有一定的示范价值,可为传统金银手工艺的活化传承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发。由于史料散杂,对金银传统手工艺的抢救性保护和品牌化应用,还有待未来进一步开展实践研究。

猜你喜欢

金银首饰手工艺
Andalusia's white villages
传统手工艺与博物馆
首饰,是身体的告白
燃情岁月金银潭
“三八”节,来自金银潭医院的最美心愿
《互生》首饰系列
宝石首饰系列
宝石首饰系列
昔日“气死龙王爷” 如今变身金银山
世界工艺文化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