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佛山地域文化传承的美丽乡村景观构建研究

2018-12-15左诗琴

中国绿色画报 2018年8期
关键词:文化景观景观美丽

左诗琴

摘要:美丽乡村景观构建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协调美丽乡村景观构建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关系是一步关键性工作。保护乡村景观的完整性和特色性,优化乡村空间格局,完善乡村景观特色风貌,使其形成完整、高效和多功能的新时期乡村景观对传承地域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论文以佛山为研究对象,从地域文化、乡村景观特质、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等方面,探讨了地域文化传承视角下美丽乡村景观构建策略。

关键词:地域文化;美丽乡村;景观构建

党的十八大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决策,并将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作为指导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总体思想和实践指南。乡村景观是乡村地区范围内,经济、人文、社会、自然等多种现象的综合表现。研究乡村景观最早从研究文化景观开始。美国地理学家索尔认为文化景观是“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城市化的盲目扩张和乡村景观建设的相对落后造成了乡村景观地域特色逐渐丧失,保护地域文化景观、传承乡土文明迫在眉睫。全国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要求,标志着乡村景观构建成为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工作。

一、乡村聚落景观标识构建

乡村景观构成元素可分为乡村聚落景观、乡村农田景观、乡村建筑景观、乡村庭院景观、乡村文化景观五类。乡村聚落指以生态景观为主的乡村聚落景观,整体呈现出建筑与自然、农田与村落的“天人合一”和谐共荣景观。生态乡村聚落,以村落与自然的和谐生态为首要条件,因此,维护村落的外围生态环境,才能展现乡村聚落特色生态标识。在村落新建、扩建、改建的过程中,以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展现生态聚落应因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营建思想。生态村落各个要素的布局,要求从生态观出发,直接把田园山水剪裁到聚落景观空间中,顺应自然、因地制宜,充分发挥立地潜力和自然景观优势,结合生产生活需求,引水修塘,随坡开田,依山就势,筑宅建院,形成天人合一的聚落景观总体布局。乡土树种的合理栽植,对于展现乡村风貌,具有重要作用。乡村聚落在初定基址时常常先植上樟、柏、、桂等寓意吉祥的树苗,观察树苗长势优劣,确定该地水土吉凶,并作为终定基址的依据;乡村聚落的营建常栽定基树、风水树,广植神树林、风水林,以弥补原自然环境的不足,改善小环境,防止水土流失,为乡村聚落的发展带来好运;很多乡村聚落为扼住风口,增添闭锁气势,常栽风水树防风挡砂,防止水土流失。

二、文化乡村聚落景观文化传承

乡村人文景观既要满足人们的物质要求,更要满足人们的精神要求。其人文属性主要在于如何利用自然满足人们的游憩活动要求,在亲近自然的同时加深对自然的认识,提高保护自然的意识,从而合理地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有些村落具有核心文化活动场所——祠堂,乡村聚落则呈现围绕祠堂向四外延伸的景观。以祠堂为代表的祭祀建筑,主宰着传统聚落的发展和演变,而它背后的宗法家族制更是强有力的维系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秩序。因此,以文化核心场所为中心的村落布局模式,展现了乡村聚落的文化景观。

乡村建筑景观升级方式

三、乡村文化符号景观

乡村文化符号景观是指从乡村的信仰、宗教、语言、生产、建筑中,提炼出的具有乡村特色的文化符号,通过标识牌、雕塑、装饰品形式进行展现,构建文化标识景观。乡村文化符号景观的承载体包括建筑、景墙、影壁、景观小品、装饰贴面、围墙、广场、坐凳、道路等多种形式。乡村文化符号景观的构建,可通过引借、易位、重合、材质、减舍、虛幻等六种方式来实现。

四、乡村地域文化生态景观安全格局构建

生态景观安全格局是指针对区域生态环境问题,通过优化生态过程与土地利用/景观格局,能够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结构和过程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实现对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有效调控和持续改善的区域性空间格局。

乡村整体地域文化生态景观要素的空间位置与关系对维护乡村文化生态景观的健康和安全有重要作用,这些景观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空间位置与关系构成了乡村地域文化生态景观安全格局。把建立的乡村地域文化生态景观安全格局,作为乡村地域文化景观整体性保护的重要根据与原则,采用以景观安全格局为骨架,在保留其结构和过程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同时,进行拼贴和补缀的“生长型”保护与开发。

五、乡村景观风貌提升美化

在生态安全格局大背景下,在乡村环境无污染、干净卫生的基础上,进行乡村景观提升美化工程,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护乡村传统风貌,避免“大拆大建”、“新农村建设城市化”现象出现,实现宜居、宜业、宜游之目的,让人们记得住乡愁。景观风貌提升美化工程主要涉及乡野大地面、沿河沿路线、村庄庭院点以及乡土景观设计指引等方面。

六、道路生态景观工程

美丽乡村道路生态景观工程主要包括干道、支道、田间路、生产路和游憩道路规划设计,应与沟渠路林(防护林)有机结合。道路生态景观设计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道路线型要与原有道路衔接,遵循当地自然地形轮廓且避免穿越生态敏感区,防止生境破碎化,建立科学合理生态桥和涵洞以满足动物迁移。

(二)生态路面的设计重点在于路面结构层的透水性和透气性,要根据道路等级、车流量,合理确定道路硬化方法,避免过度硬化或没有硬化,应减少土木工程造成的视觉污染,达到高效、便利、安全的目的。

(三)沿路绿化建设应先保护后绿化,绿化树种选择应符合地域特征,采用乡土植物,且绿化应乔、灌、草结合,注意与边坡绿化、道路两侧防护林带绿化相结合,构建多样化开阔空间,维护物种多样性。

参考文献:

[1]刘沛林.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留住乡愁”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地理研究,2015.

[2]李清泉.基于地域文化传承的美丽乡村景观构建研究[J].浙江农林大学,2017.

[3]朱建宁.展现地域自然景观特征的风景园林文化[J].中国园林,2011 (11).

[4]徐堑.基于地域文化视角下南京周边地区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研究[D].东南大学,2017.

[5]李清泉.基于地域文化传承的美丽乡村景观构建研究[J].浙江农林大学,2017.

猜你喜欢

文化景观景观美丽
“可食地景”在校园景观中的应用
《景观平面图》
创意涂鸦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
世界遗产文化景观现状及发展趋势
区域特色文化与城市空间的景观语言生产
情感休闲文化与当代文学思潮
不可错过的美丽配饰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