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闵行七宝看生态宜居城市的多元共治与设计

2018-12-15崔莹清

中国绿色画报 2018年8期
关键词:多元共治七宝设计

崔莹清

摘要:城市的发展不仅需要高速稳健的经济形势,日新月异的科技创新,教育医疗的政策扶持,更需要一个舒适,安全,稳健,绿色的人居环境。在《雅典宪章》中指出城市的四大功能,而居住是城市存在,发展的首要功能,要创造,尊重,自然,坚持“以人为本”,建设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生态宜居的城市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需求,城市是一种物质实体,设计被视为创建生态宜居城市决策目标的一种必要手段。其成效优劣的评判依据始终在于满足人民的需求,在城市建设中只有将不同利益群体的需求作为载体并结合规划师理性规划认识才能真正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使人民群众收益的生态宜居城市。

关键词:生态宜居 ;七宝;多元共治;设计

一、生态宜居城市的概念提出

生态城市的概念最早是联合国在 20 世纪 70 年代“人与生物圈”计划中提出来的,主要是指一定区域人与自然和谐、持续发展的居住区,强调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绿色低碳,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宜居城市的概念是指在 1996 年召开的联合国第二次人居大会上首次提出的。主要是指人居环境良好,居民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得到较好满足,适宜人类生产和生活居住的城市。而两者的结合点在于以城市生态学作为指导,将其切实体现在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中注重绿化园林建设,水文水利建设,工业规划建设,精神文明建设,调控人与自然的关系,将清洁,优美,舒适,安全的人居环境创建和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追求来恒定宜居的理想程度。

二、生态宜居城市的内涵与要素

(一)生态宜居城市的内涵

人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且外部满足感越强烈内在的自我实现价值释放的潜力越大。因此,只有人们对生活和工作环境和条件都比较满意愿意长期居住才能更好实现自我的价值。生态宜居城市的基本内容就是尊重自然规律,将人本主义思想体现在城市,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等方面的发展和创建,为激发公众的潜力,捍卫与维持市民生活与活动的权利建立一个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局环境。在生态宜居城市的创建中应注重绿色生态体系建设,包括山体,河流,林地,公园等的生态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市域空间开发秩序,集约高效利用土地,形成多层次,网络化的绿色城市空间。

(二)生态宜居城市的要素

1.生态产业

生态产业是指在产业发展上形成以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构筑绿色环保的产业发展模式。以生态学原理中的整体预防、生态效率、环境战略、全生命周期等重要概念作为理论指导依据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建立的一种高效的产业体系。生态产业是包含工业、农业、居民区等的生态环境和生存状况的一个有机系统。

2.生态文明建设

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生态环境特别是大气、水、土壤污染严重,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事实上,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已经成为全面小康的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个根本限制。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第一次被写入宪章我国对于过去因城镇化、工业化、基础设施建设过度开发占用生态空间;直接割裂了生物生存环境的整体性和连通性环境问题旧账进行深刻的反省。为切实贯彻这一宪法精神,新宪法第八十九条“国务院行使下列职权”中第六项“(六)领导和管理经济工作和城乡建设”修改为“(六)领导和管理经济工作和城乡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第一次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3.生态环境建设

生态环境建设是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千年大计的战略方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也付出了较大的资源环境代价。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新阶段生态环境建设下各地方对于政策的积极响应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越来越多的地方例如上海各区都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实行环保机构检测监察执法垂直制度的改革,加强环境信息公开,环境问题问责机制,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环境治理体制的施行。

三、生态宜居城市建设下的七宝

(一)宜居城市概念的实行

“宜居”的内涵要素包括舒适、安全、和谐的内容,北京大学景俞孔坚教授认为,“宜居城市,就是适合人们居住的城市,必须具备两个条件: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就是说这个城市不仅要有新鲜的空气,洁净的水源,安全的步行空间,还应该是人性化的城市、充满和谐与人文关怀,让居住在这里的居民有归属感。”

1.空气质量的改善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在2014年,闵行区已经迈出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步伐,它主要以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为重点,积极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自2011-2018年闵行区共出现1043天雨天,1042天多云天,355天晴天,182天阴天,28天雪天(图1)。以2016年为例,闵行区大气环境质量自动检测系统有效监测共366天。按照大气环境检测标准,空气质量指数AQI优良天数为286天。其中,空气质量指数优的天数为81天,良为205天,优良率为78.1%。与上海市相比,优良天数足足多了十天(图2)。

2.河道的治理

水系发达的七宝镇,有望被打造成闵行“城镇化地区协同治水”的样板。闵行水务局已和七寶镇一同制订了《七宝镇水环境综合整治行动计划》,在做好水系规划的同时,兼顾水生态、水安全和水景观,努力实现城镇水系升级的一步到位例如(图3)为七宝镇水环境部分治理河道。

作为全国首批河湖管理体质机制创新试点单位,闵行区全面推行河长制,涵盖区域内全部名录内河道。闵行区还制定河长制工作问责条例,对推进缓慢、实施不力的单位,进行督办问责。积极推进河道精细化管理,在区内河道全覆盖,便于社会各界精准监督下目前七宝镇河道水系的治理有了明显改善。通过疏浚河道,新建护岸、箱涵、桥梁,布置绿化,改造泵站等措施达到改善水质,改善防汛除涝能力。

而唐家浜——国家级黑臭河道,在七宝镇水系管理治理中虽重点河段只有1.4公里,但两岸聚居了数千人,此前河床里堆满了各类垃圾,河道变成若干个淤浅的臭水塘,河岸违建更是蔓延到了河中央。考虑到两岸建筑离河道太近,施工方一方面出资请部分居民出去租房住,待施工完成后再搬回来,另一方面让大型挖掘机直接进入河床作业;河底清出来的淤泥,第一时间运走,绝不停留……经过近半年的奋战,唐家浜赶在去年底完成了整治,在挨家挨户征得居民同意后,在部分居民后门的小楼道和河道间修起了这道长墙,基本上杜绝了居民往河里扔东西的陋习。

3.街道的更新

七宝是个既有江南水乡自然风光,又有丰富人文内涵的历史古镇。近年来,七宝的人居环境面貌日益改善,七宝正以“美丽街区”创建工作为契机,通过绿化小品、雕塑景观、绿道增补等方式,着力打造“市容美观、环境宜人”的街区面貌,例如将七宝民间流传的“七件宝”“飞来佛、氽来钟、金字莲花经、神树、金鸡、玉斧、玉筷”改造成雕塑景观灯箱在提高街道照明亮度的同时也展现了在这个城市中千年古镇的悠久文化积淀。

吴宝路(漕宝路—吴中路段)是七宝镇主要商区周边重要的一条道路。其改造的要点主要围绕街道绿化景观方面进行调整更换原有生存能力差濒临枯死的植物选用常有乡土树木,并对道路原有缺损排列树木进行补种,在色彩单调的地方用鲜艳的绿化进行点缀并增加了灌木丰富竖向视觉层次与连续性在改善和提升城区人居环境的同时,吴宝路(漕宝路—吴中路段)也成为闵行区一条独特的城市绿线。

4.市民文化广场的改造

位于漕寶路吴宝路口的市民文化广场,是七宝的居民休闲娱乐、文化活动的优先选择。在打造创全最美街景工程中,七宝镇又进一步提升了市民文化广场的人文景观和服务内涵,为满足更多市民群众的需求,不仅对广场上原有膜亭和绿化进行基础设施更新,对绿化养护不当的地方进行整理和补种,并用鲜艳的盆景进行点缀,增加植物景观的层次感。还增加了水中的水池灯、步道旁的草坪灯、郁金香造型的小品灯、古典风格的庭院灯以及树冠上的星星灯,对广场的夜景和街道的灯光设计进行亮化,在提升整体景观形象的同时该广场也成为一个鲜明的辐射点不断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

自2013年以来,闵行区就对全区100个市民广场进行了文化设施改造,解决硬件设施欠缺问题,同时在新增设施里植入细节管理。例如位于漕宝路吴宝路口的市民文化广场在原有硬件的维护更新下,在照明设施的设计中采用太阳能灯,不仅节能环保,还对光亮时间进行控制,定时熄灯,规范广场夜间活动时间。此外,广场配置的便携式户外拉杆电瓶音响是找生产厂家直接定制的,可充电、音质好,大大减少了乱拉电线和噪音扰民的隐患,很好的丰富了七宝镇市市民夜生活与广场舞扰民现象的避免。

(二)多元共治社会治理体制的探索和成效

1.多元共治的含义

多元共治的含义就是将原本以政府职能为主导的社会治理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减政放权由政府转向以法治为基础的多元主体共同治理,以对话,竞争,合作,平等的集体行动为共治机制以共同利益为最终产出。在工业时代,分工合作的流水线生产模式是提高效率增加产值的必要保障,如今的互联网时代,信息飞速,合作共赢,资源共享是构建全民参与共享社会体制改革的积极因素。而产生社会矛盾的大多数属于利益诉求和人民日益增长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政府要像赢得广大群众发自内心的认同和拥护,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就必须在开展群众利益事宜中始终将民生放在首位,在工作中发挥社会主体积极性,推动形成政府治理,社会监督,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社区居民参与社会治理良性互动的局面。七宝镇吴宝路(漕宝路-吴中路)路段的精细化管理模式是七宝在创建生态宜居城市中实现“政府引导、社会管理、群众参与”服务管理新机制下——街道市容面貌得到完全提升的试点路段。

2.多元共治社会治理体制的成效

1)针对安全问题

对道路原有交通标线,根据标准进行复线,对指路牌、道路停车指示牌进行翻新、调整。考虑到来往行人的步行通畅性与安全性在此次道路整改中着重进行人行道的整修为了方便行人正常通行,将对破损的人行道板统一进行修复,提升道路整体面貌。

2)针对社会问题

对于七宝镇吴宝路(漕宝路-吴中路)路段临街店面的管理以多元共治的模式展开,首先在路段的设计上重新划分建筑的退让线,以增加街道绿化面积方式制止了原先沿街占用道路及在公共区域内堆放物品现象滋生,同时由七宝镇市场监督和卫生管理所,两所共同严厉执法对该路段无证无执照的店面惊醒整治和查处并由闵行区卫计委的协同治理下落实了该路段公用餐具,消毒措施,食品安全的问题,使周围社区居民,对于餐饮安全健康的满意度大大提升。

3)针对环境问题

七宝镇吴宝路(漕宝路-吴中路)路段,街道两旁原有就种植高大的行道树,但周边小区围栏与步行道衔接的景观绿化,常有缺损和因病虫入侵毁坏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七宝正城管中心委托七一花圃对路段的植株重新筛种保证树穴盖板无破损,树木无缺株死株,对于绿化及时的浇灌提高植栽的生存率和最美花期的交替呈现。同时,为保证路段景观绿化带内的绿地无垃圾,无积水,七宝镇环卫公司与保洁公司的多方协同共同负责该路段道路从里到内的环境整洁并安排保洁队长督促保洁员完成保洁任务,完成好门责垃圾的收纳工作。

(三)市民自治活力的探索和发现

随着七宝镇在多元共治社会治理体制下整治工作的不断推进,问题集中的市容顽症得到了有效治理,市容环境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例如被评为“市级林荫道”的吴宝路漫步其间倍感舒适。自闵行区政府“自上而下”的规范职能建设并根据不同类别的广场设施针对“灯光、音响、文化标识、休闲座椅等设施”改造才有了如今七宝市民文化广场面貌的转变。改进后的广场文化活动的服务管理模式为广大市民“民俗文化节、舞蹈节、市民音乐会”等活动的成功创办提供了展示的平台。自2017年七宝文化广场还承接了“市民绿化节”活动从2月至10月共为期8个多月,该地将以多形式、多时段、多层次的推进市民绿化宣传和民俗文化与绿化的融合活动,其中包括七宝文化、创意景点、绿植彩绘、园艺课堂、线下咨询和园艺展示等六大板块。并举办了“园艺生活嘉年华、创全护绿大行动、家庭园艺节”等十大主题活动、近60场次各类活动从而号召大家树立植绿、爱绿、护绿的意识和七宝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四)以闵行区七宝镇市民文化广场使用评价问卷调查分析为例

为了更好的了解市民对文化广场更新设计的满意度,笔者首先设计了一份针对七宝镇当地居民对于文化广场的使用情况的调研问卷,基于平时的实地观察和现场访问式问卷发放形式的调研,得出以下结论和问题发现:

1)广场使用人群主要以七宝镇当地居民且以中老年和老年人为主。

2)广场不同使用人群的使用时间段和活动均不同且呈以下三种情况。

A. 6:30-8:00 以女性为主的老年群体开展早锻炼和集体舞活动——活动形式以团队,聚集为主。

B. 4:30-6:00以老年和孩子拍照,看报纸,打发时间和嬉戏的活动——活动形式以分散为主。

C. 7:30-9:00以中老年群体为主开展的广场舞和交谊舞——活动形式以团队,聚集为主。

3)绝大多数的居民对七宝镇生态文明创建下文化广场的整体环境提升赞不绝口,其中一位居民对老街的面貌焕然一新,政府“走心”的作为十分欣慰也很感激七宝镇政府为民办实事的工作作风。

问题发现与背后现象分析

如今对于中老年热衷于广场舞和沿广场散步的群体活动的现象背后则反映出中老年文化娱乐活动的匮乏和偏向传统的文化意识形态。和西方国家不同,西方国家的健身更加体育向、竞技向,老年人健身泡健身房、游泳、跑步、骑行甚至对抗运动。虽然目前市民的普遍健身意识正在逐步提高,也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去健身房选择机械或无氧类运动,但这种健身方式是存在个体身体素质,时间成本和经济收入的支撑的,结合目前我国的实际国情,大多数的中老年还是会选择传统的健身方式如广场舞和饭后散步的活动,一方面此类活动满足国人喜欢热闹和群体聚集的大众心理文化,另一方面还兼具社交功能及社交健身娱樂一体。

四、小结

设计永远都在满足人类预设好的目的,所以说设计无处不在,不同的设计满足着人类不同的目的,为了能在现实中得到更好的满足实现预想的结果就必须在前期调研中找寻,只有了解因才能导出果这便是设计师在进行设计前开展调研的重要性所在。七宝积极响应全国创建文明城区的政策其最终目的在于彻底改变原有市容环境乱象,提升七宝镇市民居住环境的品质,赢得广大群众发自内心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其次,设计是一种生长的过程,要想实现生态宜居城市的愿景首先要了解这片土壤,并通过对区域的研究/使用人群/行为分析/投入价值/项目定位等各种因素条件进行综合分析并汇总收集不同利益群体的需求,在当前物质条件和期望精神目的实现过程,找到最佳的途径和两者的平衡点,研究出最合适的设计。考虑到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还面临了不同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公众素质有待提高,要想将设计的预期效果可持续性的最大化辐射民众的日常生活中,仍需要依托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建立配套机制扩大宣传面积。

综上所述,城市是一种物质实体,设计被视为创建生态宜居城市决策目标的一种必要手段。其成效优劣的评判依据始终在于满足人民的需求,在城市建设中只有将不同利益群体的需求作为载体并结合规划师理性规划认识才能真正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使人民群众收益的生态宜居城市。

参考文献:

[1] 刘亚文.浅谈生态宜居城市的内涵和发展规律[J].经济研究导刊 ,2016(08).

[2] 王珞珈,董晓峰.对中国宜居生态城市的再认识[J].城市观察,2015(04).

[3] 张文明.“多元共治”环境治理体系内涵与路径探析[J].行政管理改革,2017(02).

[4] 王桢桢.多元共治格局下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探索与思考[J].探求,2011(05).

[5] 傅劲松,宁红涛.家园城市·生态城市·网络城市——《雅典宪章》、《马丘比丘宪章》与未来城市规划构思[J].城市问题,1998(03).

[6] 黄家裕.斯蒂斯对大众心理学的取消策略—基于政府公共性的视角[J].重塑城市空间,2013(06).

猜你喜欢

多元共治七宝设计
BUBA台灯设计
家有巧手爷爷
北京游记
有种设计叫而专
七宝的汤圆
共生理论视阈下职业教育治理模式创新研究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多元治理理念与策略探究
匠心独运的场地设计画上完美句点
设计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