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爱成为心的港湾

2018-12-14谢虹陆京秀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年34期
关键词:升华情绪

谢虹?陆京秀

〔摘要〕这是一起因情绪问题进行的咨询案例,职中学生小C因幼年的经历,心灵受到伤害爆发了情绪,通过咨询抚平了心理创伤,改变了认知,升华了自我。

〔关键词〕情绪;留守分离;心理抚慰;升华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34-0040-02

一、基本情况

小C,职高一年级学生,相貌清秀、瘦小,性格内向。家中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一个弟弟。爸爸常年在外做小生意,妈妈居家打理家务。进入职校表现较好,属于让老师放心但又易忽视的学生。事情起源于班级的一次活动,老师让班级几位性格较活泼的同学负责策划活动,引起她强烈不满,认为老师偏心,就鼓动班上一批同学和老师对着干,屡屡和老师发生强烈冲突,严重影响班级正常教学秩序。老师迫不得已请来了她的父母,而小C看到父母来了,情绪一下就爆发出来,说老师偏心,父母不爱自己,说自己没有存在的价值,场面一度失控。

二、辅导策略

(一)倾诉心声,合理宣泄

小C的表现明显是长期压抑后的爆发,因此首先要让她慢慢平静下来后再进行下一步的交谈。通过交谈,发现她不满的感受源于家庭,小时候经历过两次心灵打击,一次是六岁时,放学回家发现母亲突然不见了,原来父亲在外做生意,一个人忙不过来,需要母亲去帮忙。因害怕她的阻挠,为逃避她的纠缠,母亲选择了一个人偷偷离开,但对幼小的小C来说这却是灾难性的,她不能理解,认为母亲不要她了。为此她哭了一个月,由原来的活泼开朗变得沉默。

过了几年,她渐渐适应了与父母的分离状态,但又一件事的发生沉重地打击了她,母亲回来了,这次回来并不是照顾她,而是母亲怀孕,要生小弟弟了。她一下子懵了,被抛弃的感觉又一次强烈袭来,她哭,她闹,不准母亲回家,母亲只能住在外婆家。母亲无奈,只能请亲朋好友轮番来劝说,一段时间后,她突然意识到抗争是没有用的,得不到任何支持和理解,绝望之下只能接受现实,可是内心的伤痕却永远留了下来。她的性格越来越内向,默默地上学、回家,对弟弟也以沉默对之。

母亲知道她的情绪不好,但一方面弟弟小,需要更多的关爱,另一方面,自己所受教育有限,不知怎么安抚,只能这样尴尬地僵持着。好在父亲很爱她,经常给她打电话,带的礼物总是独一份,回家也给予她更多的呵护,这成为她心底的一抹温暖。但长期的压抑需要一个宣泄口,所以当看到老师对那几位同学特别关心时,情感的导火索一下被点燃了,并由此爆发。

这样,小C回忆了自己的成长史,尤其是童年的经历及对父母的看法,痛快地宣泄了积压多年的“情感垃圾”,为进一步辅导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打破冰层,打开心结

情绪宣泄后,小C的精神状态有了明显好转,从内心有改变现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冷静下来,敞开心扉,反思自我。交谈中发现小C和母亲分离时已6岁,而0~6岁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关键期,这就保证了个性中健康的底色,心灵的创伤也易平复。

交谈中发现小C和父亲的关系非常好,而中国家庭教育常有的现象是父爱缺失。对孩子成长来说,父亲角色的缺位,会使男孩容易懦弱,畏缩,缺乏男子汉气质,女孩则易缺乏安全感,易走极端,产生对外界世界的恐惧,对异性的疏离。小C的父亲对她很关心,经常打电话,要求只要正当都能给予满足,她放假就到父亲那儿和父亲相处,父女关系极为亲密。

同时,小C父母的夫妻关系非常和谐,我们一直认为家庭关系中,第一位的关系并不是亲子关系,而是夫妻关系,小C的父母关系非常好,特別是父亲对母亲的关爱溢于言表,并常常告诫孩子对母亲要关心、尊重,无形中对小C有极大的影响。

因此,咨询中着重引导她感受家庭中的温馨,体会父母的爱,她的表情明显和缓下来,身体也渐渐松弛,不再剑拔弩张。

(三)自我体验,加深理解

在情绪和缓后,指出单纯的暴怒、指责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伤害自己,又伤害别人,更多地应该学会分析情绪的由来,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在引导她感受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后,为了让她理解父母特别是母亲,我运用“空椅子”技术,让她首先坐在椅子上扮演自己,向母亲倾诉自己的委屈。当她向母亲说“妈妈,你突然走了,我以为你不要我了!”时,委屈的泪水潸然而下,说到“你有了小弟弟,你只有小弟弟,我呢?”已泣不成声,多年的压抑一下子释放出来。

然后,再一次运用“空椅子”技术,让她坐在另一张椅子上,扮演自己的母亲,站在母亲的角度看问题,体验母亲的无奈、痛苦,面对她时的愧疚、情怯等复杂情感,以同情心唤起她对母亲的共鸣和认同。通过转换,她陷入了思考,体会到母亲的不易,开始理解母亲,意识到自己一味地从自己的角度考虑,忽视了母亲的感受,感受到父母其实是爱自己的,只不过自己一直以来没有用心去感受,而自己对父母却有所忽视。

在此次辅导结束时,给她布置了作业,要求她回去和父母推心置腹地交谈,把心里话说出来,获得父母的理解。和老师谈心,说说自己的认识及看法,取得老师的谅解。

(四)改变行为,提升自我

通过与父母的交谈,小C的情绪有了明显好转,她感到父母是爱自己的,自己在父母心中是重要的,只不过父母虽然知道她有心结,但是不知道怎么和她沟通,工作忙,也无暇顾及,忽视了问题的严重性。通过沟通消除了她与父母的隔阂,她与弟弟的相处也融洽了很多,家里的氛围有了好转。小C的脸上洋溢着笑容,没有了以往的阴郁。

但咨询并没有结束,根据马斯洛的理论,高峰体验是一种短暂的自我实现,它使我们一步步接近人生追求的顶峰,是一种同一性的感受,能更好地体现“大我”,摒弃“小我”。因此,面对情绪变化明显的小C,进一步提升自我,产生高峰体验是咨询的最高境界。我让她想一想,在家庭中“我能为家庭做些什么,我为家庭付出了多少;在学校,我能为班级做些什么;将来进入社会,我能为社会承担什么……”由此引起她的思考,感受到肩上的担子,产生了强烈的责任感和义务感,感受到以前的狭隘,开始正视自我。思考中逐渐超越了自卑与痛苦,体会到人格的成长。

经过疏导,小C的眼睛亮了,整个人都舒展了,情绪也变得愉悦。相信这种愉悦不是依赖于别人的肯定,而是自己心目中独立的自我肯定评价,这种经历中的蜕变,将会影响她的一生。

三、反思

目前这个女孩恢复得很好,变得开朗阳光,学习、活动都积极参加,和同学、老师、家长关系都趋于良好,然而有几点值得反思。

(一)父母如何处理好与留守儿童的分离问题

这个问题似乎无解,但智慧的父母只要以真诚的态度和孩子交流,说明分离的原因,分离后注意经常与孩子联系,就能把伤害减少到最小。然而纵观留守儿童家庭,能做到的太少,因此,伤害就不可避免。

(二)全面放开二孩后对大孩的心理抚慰问题

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实行后,为很多家庭带来了福音,但却忽略了大孩的心理。中国传统的“大让小”观念让很多一直享受独一份的大孩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强烈的失落感。因此,对大孩的抚慰应该引起家长的重视和关注。有了二孩后,父母应对大孩赋予同样的关爱,弥补他心理的不平衡,促进家庭关系的和谐。

(三)正确看待青春叛逆期的孩子

一般人总认为“叛逆”是贬义词,尤其是青春期的“叛逆”。但应该一分为二看待,青春期的“叛逆”有时更是一种自我的觉醒,个性的诉求。如果老师、家长看不到这点,一味认为他们是“忤逆”“不听话”,进行盲目压制,最终会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所以,对待青春期的“叛逆”言行更多应在“疏”上下功夫,而非一味地“堵”。

(四)咨询的最终目的在于塑造健康的人格

情绪的爆发是长期积累导致的,问题的产生也是长期各种综合因素的结果,因此,必须深入了解背后的原因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而在这个过程中,真诚的接纳、同理心、全身心的倾听、鼓励是解决问题的钥匙。在解决了情绪问题后,并不是结束,而是要着眼于未来的发展,引导学生进一步升华,产生相应的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树立“大我”,对青少年人格的塑造产生影响。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教师进修学校,扬州,225000)

编辑/刘 芳 终校/于 洪

猜你喜欢

升华情绪
回归教材,让探究升华
浅析升华现象成因
在解决“道德冲突”中升华小学生道德品质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内化与升华
浅析南昌瓷板画自“像”到“神”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