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溃疡性结肠炎和结直肠癌患者血清MUC1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

2018-12-14赵晓莉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消化科重庆400010

现代医药卫生 2018年23期
关键词:肠病炎症性直肠癌

邓 磊,何 松,赵晓莉(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消化科,重庆400010)

炎症性肠病是一组多病因引起的、异常免疫介导 的肠道慢性及复发性炎症,溃疡性结肠炎(UC)是炎症性肠病的主要类型之一,其临床特点为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及黏液血便。UC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提高,跃升为肠道的常见炎症性疾病之一,病程中肠道炎症反复发作刺激肠道组织,可导致结直肠恶性肿瘤的发生[1]。UC相关性结直肠癌为UC严重并发症之一,虽然其只占所有结直肠癌的1%~2%,但占UC患者死因的10%~15%[2]。近年来,有关黏蛋白基因的异常表达在消化道疾病的发生发展中的研究日益增多。有研究发现,基因MUC1在UC及结直肠癌患者中的表达异常,表明MUC1与肿瘤、炎症的发生有关[3-4]。本研究主要目的是通过检测入组对象的血清MUC1(sMUC1)水平,比较各组间差异,了解sMUC1在UC及结直肠患者中表达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9月至2016年10月于本院确诊的UC患者31例(UC组)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 13例,女 18例;年龄 17~85岁,平均(55.67±19.61)岁。结直肠癌(结直肠癌组)31例患者中男19例,女12例;年龄 43~86 岁,平均(63.51±10.29)岁,将结直肠癌组根据淋巴结及脏器转移情况分为转移组和未转移组。健康体检人员31例(对照组),其中男17例,女14例;年龄 34~73岁,平均(56.25±11.58)岁。入组标准:UC组遵循《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2年·广州)》[5]的诊断标准;结直肠癌组术前未接受放化疗,以术后病理检查确诊结直肠癌。排除标准: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他系统肿瘤(如胰腺癌、乳腺癌等)患者。本研究已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查同意。2组患者年龄、血红蛋白、清蛋白等临床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仅血红蛋白、清蛋白及C反应蛋白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 方法 通过本院病案系统收集入组病例的性别、年龄、清蛋白、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及癌胚抗原等相关临床资料。入组对象禁饮8 h、禁食12 h后采静脉血4 mL,3 0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层血清,保存于-80℃冰箱。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入组对象sMUC1水平(试剂盒购自武汉伊莱瑞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按说明书方法进行检测)。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均以表示,各组数据差异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sMUC1检测结果显示:UC组为1.1~19.88 U/mL,平均(8.64±6.09)U/mL;结直肠癌组为 2.5~29.87 U/mL,平均(9.98±7.75)U/mL,其中转移组为(13.80±9.69)U/mL,未转移组为(6.82±3.58)U/mL;对照组为 0.98~12.9 U/mL,平均(6.06±3.49)U/mL。结直肠癌组和 UC 组的sMUC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4、0.047,P<0.05),转移组高于未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但结直肠癌组与UC组sMUC1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3)。

3 讨 论

UC是炎症性肠病种类之一,肠道存在慢性复发性炎症,病程越长,肠道炎症刺激越重,癌变风险也逐渐增加。所以UC相关性癌变也是当下的研究热点之一。近年来,许多动物实验发现,黏蛋白的异常表达,与炎症及肿瘤的发生发展密不可分,可能是UC及其癌变的发生发展机制之一,故本研究主要探讨sMUC1在结直肠癌及UC患者中表达的临床意义。

黏蛋白是一组大分子的糖蛋白,主要分布于腺体管道及自然腔道上皮细胞表面,对黏膜起到水化、润滑和保护作用,在肠道上皮细胞表面组成黏液屏障,如果黏蛋白出现异常表达,会导致肠道屏障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启动肠道炎症[6]。黏蛋白种类很多,包括MUC1、MUC2、MUC3、MUC13及 MUC17 等,可以划分为分泌型黏蛋白和膜结合型黏蛋白,而膜结合型黏蛋白的主要类型就是MUC1[7-8]。既往研究表明,MUC1可调节多种信号通路,从而影响细胞的增殖和凋亡,进而维持肠道内环境的稳定,所以,MUC1的破坏或表达异常,都可能使肠道形成易感环境,从而导致炎症或相关肿瘤的发生[9]。MUC1基因的表达,在大多数上皮细胞中都处于基线水平,若MUC1基因的表达失控,大量MUC1蛋白通过信号通路(TAK1→NF-κB)的调节,可促进结直肠炎症及肿瘤的发生[10-11]。同样,在正常结直肠组织中,MUC1基因也处于基线表达水平,其表达产物为高度糖基化的MUC1蛋白,但是在UC和结直肠癌组织中,MUC1的表达量明显增高,且糖基化程度也降低,提示MUC1基因糖基化程度在慢性炎症及炎症相关性肿瘤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12]。近年来在动物模型中也发现,在给炎症性肠病模型小鼠接种MUC1疫苗后,其发生炎症性肠病的时间较对照组明显推迟,且能够阻止其恶变[13]。并且在敲除白细胞介素10(IL-10)基因的小鼠(炎症性肠病老鼠模型)中转入人MUC1基因后,与单纯敲除IL-10基因的小鼠比较,这种MUC1阳性的小鼠炎症发生早、程度重、癌变率高[12]。总之,上述研究表明,MUC1的异常表达可能导致肠道炎症的发生及癌变。本研究结果显示,MUC1在结直肠癌及UC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多数研究结果一致,提示通过检测sMUC1水平,对UC和结直肠癌的诊断有参考价值。

表1 各组临床资料比较(±s)

表1 各组临床资料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组别结直肠癌组UC组对照组男(n)19 13 17女(n)12 18 14年龄(岁)63.51±10.29a 55.67±19.61 56.25±11.58血红蛋白(g/L)127.87±21.84 117.03±25.69a 133.41±13.71清蛋白(g/L)40.52±4.14 37.29±8.06a 42.37±5.45 C反应蛋白(g/L)16.59±34.33 25.23±39.62a 5.87±4.74癌胚抗原(ng/mL)12.13±31.58 22.27±83.74 2.16±1.58

NIV[14]的荟萃分析结果表明,MUC1基因在UC患者的肠道组织中,尤其是在破溃的隐窝脓肿部位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同时也有研究发现,在上皮来源的恶性肿瘤患者中,不仅可在肿瘤组织中检测出MUC1蛋白,而且在血清中也可检测到该蛋白[13],提示其与肿瘤的发生、转移相关,可以作为肿瘤转移的一项评价指标。

MUC1蛋白脱去胞质与胞膜相连部分,则可在血清中被检测,这应该是蛋白酶水解MUC1蛋白的结果[15]。因此可以通过实验方法检测血清中MUC1水平。本研究通过对入组病例sMUC1水平的测定,发现其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均升高,且结直肠癌组中,有转移组sMUC1水平较无转移组明显升高,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sMUC1水平在结直肠癌组普遍高于UC组,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这可能是本研究样本量偏少所导致,还有待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进行深入研究。总之,本研究发现,MUC1基因在UC及结直肠癌患者中高表达,提示其与炎症性疾病及相关肿瘤的发生有关,对炎症程度判断、是否癌变及肿瘤转移也有一定提示意义。但目前尚不能将其作为UC和结直肠癌的独立检测指标,还需进一步的大样本量研究来探讨。

综上所述,MUC1的异常表达与UC的发生发展及癌变有关,检测sMUC1的表达水平,对UC患者炎症成端、癌变风险,以及对结直肠癌患者肿瘤转移的情况均有一定参考价值,也可为其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猜你喜欢

肠病炎症性直肠癌
营养干预方法可改善炎症性肠病
高盐饮食或可诱发炎症性疾病
多晒太阳或可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
炎症性肠病与肝胆胰病变
MDT在炎症性肠病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
炎症性肠病与肠易激综合征重叠的意义
腹腔镜下直肠癌前侧切除术治疗直肠癌的效果观察
COXⅠ和COX Ⅲ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GRP及GRPR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