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德育在生活中诗意地栖居

2018-12-12袁利平

中国德育 2018年18期
关键词:知性源泉康德

袁利平

道德不是源于神的意旨、先验的理性,而是源于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并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发展和完善。生活是道德的源泉和生成的普遍性前提,脱离了生活,道德也就成了抽象的准则。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这样批评康德:“康德只谈‘善良意志,哪怕这个善良意志毫无效果,他也心安理得。”可见,脱离了生活的道德,在理论上是没有根基的,在实践上则必然是没有前提性承诺的,这就要求德育要从现实生活出发,让德育在生活中诗意地栖居。

让德育在生活中诗意地栖居,不是意味着德育与生活就像原初状态那样完全融合,更不是意味着德育等同于生活,而是要求德育高于生活,不断引领人们从现实生活走向有道德的生活并对其进行指导。人类的生活不同于低等动物的生存,是因为人类的生活不但是有道德指向和有道德内涵的,而且人类生活本身总是使其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对象,这种生活的向善性和超越性就是道德存在的本体论依据。德育与生活有着各自不同的意义所指和能指,德育只有实现其超越性本质,不断拓展生活的意义所在,赋予生活以更大的价值,才能真正引领生活,让人们自觉建构一种有德性的生活。

让德育在生活中诗意地栖居,不是意味着道德是生活的全部样态,生活的范畴当然比道德更宽泛。人不是抽象的存在,总是以生活为存在形式,生活是道德的源泉,获得道德知识不是德育的根本目的。任何道德准则都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而有所不同,任何道德价值都向未来开放,向更理想的道德状态开放。德育作为一种教人为善的手段,只有把促进人们在现实中实践自己的道德生活作为己任,才算从真正意义上以生活世界所蕴含的生成性思维取代科学世界所蕴含的主客二分思维,最终以人的生存方式為切入点创新德育方式。

让德育在生活中诗意地栖居,不是意味着否认和排斥知性德育,更不是意味着完全忽视道德体验中所隐含的知性德育功用。知识以生活为源泉和归属,生活在知识中得以显现和升华。德育目标的实现既需要通过知识化、理论化方式“学”得,也需要通过潜移默化、日常熏染而“习”得。如果说知性德育追求的是“学以悟道”,那么让德育在生活中诗意地栖居强调的则是“习以养性”,这也许能为德育提供一个更加富有人性的发展图景。

猜你喜欢

知性源泉康德
轻型无人机起落架摆振问题简析
枫叶知秋
超市也是快乐的源泉
知性优雅
“知”情知性
欢喜冤家放大招
康德调钟
漫画
露也露的知性优雅
动力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