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溪满族自治县森林资源动态变化及分析

2018-12-12王韦舒

陕西林业科技 2018年5期
关键词:本溪县蓄积公益林

王韦舒

(辽宁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沈阳 110122)

森林与人类的关系密不可分,它作为全球生态系统的核心,对社会的发展有着支撑和保障作用[1],森林资源的价值,在当今全球自然资源不断被破坏、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的背景下显得越来越重要。了解和掌握森林资源的动态变化情况,能够为森林资源的合理经营和科学管理提供依据,使森林资源得以保护和发展[2]。

1 本溪县概况

本溪县位于辽宁省东部山区,地处北纬40°48′50″~41°33′50″,东经123°34′53″~124°45′42″。东与桓仁县接壤,东南邻宽甸县,南抵凤城市,西南相邻辽阳县,西靠本溪市南芬区、明山区、溪湖区,北接抚顺县,东北与新宾县毗邻。全县总面积3 342.94 km2,东西最长处62 km,南北最宽处85 km,地理特征为“八山一水一分田”,其中,山地面积占80.5%,耕地面积占9.01%,水面和其它用地占10.39%。境内河流纵横,夏季水量充沛,冬季水量减少,约有5个月的结冰期。 因地处中纬度地区,季风和大陆性气候较为明显,为中温带大陆性湿润季风气候区,一年四季分明,降雨主要集中在七、八两月。4—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84.9%。全县各类土壤总面积是348 600.2 hm2。分为两类,一是林业、草场、河滩类土壤,面积为307.63×103hm2;二是种植业类土壤,面积为37.63×103hm2。由于土地肥沃,气候适宜,水源充足,适合农作物的生长,盛产山区土特产品。有人参、辽细辛、辽五味、鹿茸、灵芝、林蛙及各种食用菌和山野菜等近百种。

本溪满族自治县是辽宁省重点林业县之一,全县林业用地面积27.51万hm2,森林覆盖率达76.8%,居全国前列。从2001年开始的国家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大大增强了森林的水土保持能力,水源涵养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提高,退耕还林建设工程也加快了全县造林绿化步伐,设立了和尚帽子、太子河源、观音湖等自然保护区,使森林植被、野生动物数量、种类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但是本溪县周边大多是重工业城市,县内山体普遍高峻陡峭,岩石暴露,地质条件不很稳定,森林资源质量不高,某些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在不同程度受到开矿、林场工区修路等人类活动的干扰和威胁。

2 本溪县森林资源动态变化及分析

2.1 森林资源数量及质量的变化

自2000年以来,本溪县森林资源数量及质量变化较为明显,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全县实施了重点林业工程。二是产业结构调整、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等推进和维护了林业工程成果。三是随着时间推进,林木自有的生长、消耗规律以及自然灾害影响等,均能使本溪县森林资源发生变动。

表1 2000—2015年森林资源主要指标的变化

由表1可见,十五年间,全县林地面积稳步增长,由2000年的268.7×103hm2增长到2015年的271.1×103hm2,共增长2.4×103hm2,年均增长率为0.1%;林地面积的增长,同时引起了森林覆盖率的稳步上升,由74.94%提高至2015年的78.02%,增加了3.08个百分点,年均增长率为0.3%。可以看出,这期间全县生态建设成效凸显,由于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工程的开展,森林资源持续稳步增长,“十二五”完成造林5.33×103hm2、退耕还林造林600×103hm2,自2012年,累计投入11 740万元实施青山工程,治理面积达8.67×103hm2,这一系列的林业工程对森林覆盖率的提高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另外,森林蓄积在十五年间呈上升趋势,由2000年的16 850.9×103m3,增长到2015年的21 231.5×103m3,共增长了4 380.6×103m3,增长了26%。森林蓄积增长的因素包括造林速度的加快,使林分面积快速增长,同时严格执行了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有效的控制了森林采伐,大力实施封山育林与封山禁牧政策,减轻了人为破坏也是蓄积增长的主要原因。

表2 2000—2015年森林资源质量的动态变化

由表2可见,林分单位面积平均蓄积量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从2000年的67.9 m3·hm-2,下降到2005年的63.08 m3·hm-2,总共下降了7.1%,可能因为2000年后实行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天然林幼林增多,使得面积的增长高于蓄积的增长,此后,通过全面禁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每年林木蓄积消耗逐渐减少,另外《在本溪县林地保护规划》提出“保障重点、合理利用”的林地保护利用目标与方向,使森林的生态功能不断增强,在保证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同时,确保了生态效益的最大化,这些保护工程的实施也促进了森林资源质量的提高,林分平均单位面积蓄积量2015年上升至68.9 m3·hm-2,共增长了5.82 m3·hm-2,增长9.2%。

林分平均胸径整体呈增长趋势,期间略有波动,2005年呈现最低点,为11.2 cm。林分平均郁闭度整体呈现波动的趋势,2005年最低,为0.6。林分密度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2005年达到最高,为1 817株·hm-2,至2015年又下降至1 753株·hm-2,10 a内减少64株·hm-2。

2.2 森林资源生长与消耗的变化

本溪县2000—2015年林地活立木的消耗量波动趋势为先减少后增加(表3),而活立木生长量呈现稳步持续上升的态势,但均大于消耗量。15a活立木总生长量增加195.0×103m3,年均增加13.0×103m3,主要由于县政府于2010年制定实施了《本溪满族自治县生态县建设规划》,生态建设发展迅速,退耕还林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青山工程等相继展开,在巩固辽东生态环境等方面均取得了明显成效。

2000-2005年,总消耗量减少35.6×103m3,到2015年总消耗量增加至115.9×103m3,增加了28.9×103m3,且主要为采伐消耗量的增加,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自2006年起农业税全面取消,实施了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一系列扶持农业发展政策,再加上粮价上涨,在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同时,也促使一些农民毁林开荒,这种情况甚至在一些地域还越来越严重,致使县内部分地区森林资源消耗量逐年递增。

表3 2000—2015年森林资源生长与消耗变化 单位:103 m3

2.3 各林种面积变化

森林实施分类经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生态状况、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并且在维护土地安全、增加林农收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00—2015年本溪县防护林、特用林、用材林、薪炭林、经济林等五大林种面积都发生了一定变化(表4)。

表4 2000—2015年各林种面积变化 单位:103 hm2

防护林和用材林15 a间在林地面积中一直占较大比重,其中,2000年占比分别为56.4%、30.4%,2005年占比分别为55.5%、30.3%;2010年占比分别为57.3%、28.6%;2015年占比分别为60.6%、26.0%,这样的林地面积结构符合生态优先发展战略。经济林面积逐年增加的趋势,表明本溪县在林地结构布局优化方面既构建效益显著的生态体系,又建立充满活力的产业体系和富有感染力的生态文化体系,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林业生态产品和物质产品等多样性需求。

2.4 公益林面积、蓄积变化

2000—2015年本溪县公益林面积和蓄积量整体呈现增加趋势(表5),公益林蓄积由2000年的11 590.1×103m3,增加到2015年的13 102.7×103m3,增加了1512.6×103m3,这是由于自2001年开始,本溪县利用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下拨的公益林管理资金,采取聘用国家重点公益林管护人员和地方公益林管护人员等措施,强化公益林管护,并加大宣传和惩罚力度,提高民众公益林保护意识和自觉性,使公益林林分质量和蓄积逐年提高,生态效益明显改善。

表5 2000—2015年公益林面积、蓄积及覆盖率变化

3 结论与建议

2000—2015年本溪县共完成退耕还林工程造林11.3×103hm2,一般荒山造林14.7×103hm2,三北防护林工程造林9.3×103hm2;绿化道路775 km,绿化村屯98个,义务植树2 000万株。通过封山禁牧、改造低效林地、强化森林病虫害防治等措施,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区域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目前本溪县虽然森林资源丰富,气候、土壤、水文、植被等自然条件良好,但由于建设工程占用林地、毁林开垦等,森林资源一定程度受到破坏和消失,森林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矛盾依然存在。

为防止林地减少和退化,维护和提升森林资源面积和质量[3],应管理和控制森林资源用途,严厉打击非法占用林地行为[4];同时为确保森林资源消耗和增长保持平衡,应在森林自我修复的前提下,加大力度治理废弃厂矿区、重要生态区位等,加快宜林地造林绿化,重点保护重要生态区位与生态脆弱区域林地、木材与生物质能源高效生产林地。

猜你喜欢

本溪县蓄积公益林
本溪市材料价格补充信息
本溪市材料价格补充信息
ArcGis在辽宁省国家公益林调整中的应用
本溪市材料价格补充信息
龙泉七成公益林实现信息化管理
辽宁省本溪县森林资源可持续性评价
国家级重点公益林管理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生态公益林可持续经营的探讨
藏药佐太中汞在小鼠体内的蓄积
浅谈藏医“疾病蓄积”与健康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