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莫让“超速”教育磨灭了童年
——儿童时代“磨合期”如何度过

2018-12-12谷珵

教育家 2018年43期
关键词:幼儿园儿童孩子

文 | 谷珵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双生子爬梯”实验:让一对出生46周的同卵双生子A和B练习爬楼梯。A在出生后的第48周开始,每天练习10分钟;B在出生后的第53周接受了同样的训练。过了两周,哪个孩子爬梯子的水平更高呢?大多数人认为A练习得更久,自然比B好。但实验的结果出人意料:在10秒钟内,B爬上了特制的五级楼梯最高层,速度超过了A。

实验发起者格塞尔解释,从发育角度来看,A练习时间过早,孩子没有做好成熟的准备,而B的时机恰当,因此事半功倍。这个实验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要尊重孩子的实际水平,耐心等待,切莫违背孩子发展的自然规律。

“抢跑” 背后焦虑几何

“童话大王”郑渊洁写过,假设将人比喻成汽车,人的磨合期就是童年。在童年,不能满负荷运转,要适度磨合。如此,孩子到了成年,才能快马加鞭,后劲十足。

当前,许多地区存在着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于是,诞生了一批“超牛娃”,甚至是暴击成人的“逆天”简历。然而,这样的教育就像逼着没准备好的婴儿爬梯子,如同驶入“超速”轨道,直接跳过磨合期——车速愈高,磨损也愈发厉害。

2018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明确,对于幼儿园提前教授汉语拼音、识字、计算、英语等小学课程内容的,要坚决予以禁止;小学在招生入学中面向幼儿园组织测试等行为的,将视具体情节追究校长和有关教师的责任。一纸令下,让幼儿园“小学化”成为“禁地”。不久前,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的改革意见同样“点名”了这一问题。

事实上,早在2012年,教育部就出台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严禁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然而效果并不显著。今年8月,新华社记者调查发现,一家“幼升小精英培训班”里,3000个汉字、100以内加减法、英语会话和汉语拼音,算是毕业前需掌握的“套餐”。

屡禁不止的原因何在?恐怕是焦虑。

对于父母来说,生怕孩子落后的焦虑,仿佛一道盘桓在头顶的魔咒。宁可“笨鸟先飞”,吃个胖子,也“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再加上,部分教育资源优质的小学设有入学考试,考察的多为小学课程内容,不达标者拒之门外,加重了家长的担忧。

压力传导给幼儿园,“如果只领着孩子玩,家长们就会觉得我们这所幼儿园教得不好,有些家长还会把孩子转到别的学校去。”一所幼儿园工作人员无奈地说。保住生源的焦虑,令幼儿园只能“顶风作案”。即便如此,大班“空巢”现象仍旧频繁上演:因为快要上小学,家长选择把孩子送到园外,接受幼小衔接课程的培训。

视角转移到幼师,状况更为复杂。教育部长陈宝生透露,当前全国幼教老师短缺达 71 万,到 2020 年要达到 100 万。幼教师资不足,很多幼儿园老师是从小学教师转过去的,将小学教法带了去。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丁海东这样评价当下幼师的工作状态:“既不优雅也不高贵,既不自主也不尊严。”幼师所获得的尊重不及其他教育阶段的教师。他分析,部分人的认知中存在一种基本的逻辑错误,就是“把要教学生什么当成衡量教师专业水准高低的标准”。另一方面,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是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学前教育不是单一的知识教育,而是涉及情感、社会性、思维、语言等的全面教育,需要动用“十八般武艺”。

当然,还有早教机构,为了利益而焦虑,进行五花八门的宣传,贩卖“抢跑”的必要性……多方共同点燃了导火索,可“烧”疼的却是孩子。

一线教师发现,不少一年级学生用笔姿势不规范、笔画错误,不按时完成作业的现象严重,调查后了解,大部分在入学前接触了相关“知识”。专家分析,四五岁的孩子握力不够,错误的姿势伴生而来,有的幼儿园一节课只讲一道题,导致孩子形成了拖沓的习惯。

零起点并非零准备

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盖晓松表示:“在教育实践中对于认知能力、知识学习、书面语言的早期开发,固然有其益处,但竞争式的过度开发,占据了儿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会使儿童在其他领域方面的发展需求受到挤压。”

“放眼当今社会,有儿童无童年的现象比比皆是。”沈阳师范大学教授但菲发现,儿童成长于一个物质丰富的时代,也是一个功利主义盛行和压力倍增的时代,儿童在本该享受幸福童年的时期却被懵懂地带入功利与压力之中,逐渐远离了梦与诗、自由与自在。正在消逝的童年,亟待捍卫和保护,需索的是从成人立场到儿童立场的转变,重新发现童年的价值。

如今,越来越多守护童年的力量主张推进“零起点教学”。那么“零起点”是否相当于零准备,学习知识的行为都是“小学化”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边玉芳认为,入学准备需重视。大量研究表明,孩子入学准备水平对后期学业成就和学校适应具有预测作用,入学准备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其后续水平。

在这段儿童时代的“磨合期”,关于孩子需要准备什么、怎么准备,学者各抒己见。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虞永平指出,《指南》所倡导的幼儿教育方式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但游戏模式并不是简单的做游戏。“一些幼儿园虽然在倡导课程游戏化,但是教师却仍然放不下讲解和说理,经常不恰当地介入干扰孩子的游戏。”

“教师应重点关注环境材料和活动空间的作用,而不是讲解的作用。”他特别强调,了解儿童是课程的起点,而观察是了解的源头。课程需要转身,要考虑儿童的需要,而儿童的生活和行动中就有答案。

关于幼教队伍专业能力的提升,虞永平态度鲜明:“教研工作直接关系到幼儿园教育的方向和质量,是实现专业引领、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途径。”这要求教研员成为教师的合作者、倡导者和共同研究者,要与教师一起发现并解决教育过程中的问题和困惑,与教师交流思想,共同寻找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在边玉芳看来,塑造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与想象力、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培养孩子的多方面能力,是这一阶段教育与学习的重点。这也成为诸多从业者的共鸣:从漫长的人生发展历程来看,幼儿园时期,习惯的养成比知识的掌握更重要。

需要明确的是,幼小衔接问题不该是幼儿园单方的任务,而是与小学的双向对接。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科办主任王晋指明,小学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终点,幼儿园和小学皆要引导家长正确认识幼儿园和小学教育的区别,转变“抢跑”观念。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将所有责任推卸到某一方头上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客观的。当家长参与到幼儿园教育中来,感受孩子在游戏化教学中获得的成长,当整个社会都去审视怎样认识孩子和教育,多方协作,真正敬畏童年的价值,或许才能使我们的学前教育渐渐同焦虑说再见。

猜你喜欢

幼儿园儿童孩子
我爱幼儿园
欢乐的幼儿园
爱“上”幼儿园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