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活古驿道

2018-12-11李永洁刘佳璇张谨

瞭望东方周刊 2018年47期
关键词:南粤驿道古村落

李永洁 刘佳璇 张谨

岐澳古道是2018年南粤古驿道重点活化打造的线路之一,游客可深度体验古驿道的建筑、植被、美食、民間美术、非遗文化等

公元707年,张九龄从韶州(今广东省韶关市)动身,一路沿驿道而行离开零担,进入长安应吏部试。五年后,他被唐玄宗拜为宰相,成为开元盛世最后一位贤相。

在起起伏伏的宦海生涯中,张九龄做了一件功在千秋的大事——开大庾岭,修成梅岭古道。

被称为“古代京广线”的梅岭古道,是如今南粤古驿道网络的一部分。所谓“南粤古驿道”,是指1913年前广东境内用于传递文书、运输物资、人员往来的通路,包括水路和陆路,官道和民间古道。这些交通道路早在秦汉时已获得早期的全面开发,唐宋时业已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水陆交通网,明清时期进一步完善、修葺和局部拓展。

作为文化遗产的南粤古驿道,已经不再发挥过去的交通功能。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古驿道一度出现沿线遗存坍圮荒废、古村落陷入贫困的情况。

不过,近年来,广东省将南粤古驿道的遗产保护工作与区域发展相融合,为当下中国遗产保护工作作出了颇有参考价值的路径探索。

古驿道新功能

南粤古驿道呈网状分布,总长度为陆路六千公里,水路四千公里,保护难度可想而知,更无法利用传统模式进行保护。

而在南粤古驿道一万公里的路线上,沿途两侧5公里之内分布着广东省60%的贫困村,因而在保护先行的基础上,解决贫困和区域发展问题成为核心目标之一。

为了在如此大规模的空间和大规模的村镇展开保护工作,保护策略集合了住建、文化、旅游、农业、体育、工商等方面的联动,比如通过体育赛事塑造文化品牌。

目前,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就已经具有了一定影响力。这一赛事采取将全民健身、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旅游文化发展结合的思路,基本覆盖了南粤各地,尤其在粤东西北的贫困山区、古驿道古村落,至今已举办近30站赛事。

年轻的奔跑者沿着古道,挥洒汗水;当地村庄的孩子们沿着古道,玩转轮滑;全村男女老少一齐出动,老人穿黑袍,小孩举长旗,男人抬家禽,举行祭祖的游行活动,为活动加油助威……曾经干枯的南粤古驿道被输入新功能,古村落也因此而复活、再生。

南粤第一峰铁人三项、穿越丹霞、古驿道骑行赛、古水道划船赛等,也在南粤古驿道沿线开展,而实际上,在古驿道沿线举办体育赛事,只是广东省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的一个“点”。

自2016年起,广东省开展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包括挖掘修复古驿道,串联沿线的历史遗存、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以及自然景观等资源节点,并与户外体育、乡村旅游相关联,以期促进粤东西北城乡经济互动发展、实现精准扶贫,并确定了“两年试点、五年成行、十年成网”的目标。

将乡村振兴和南粤古驿道遗产保护融合起来后,古驿道沿线农业景观、特色农产品、集市活动、民宿民居更多了一种历史积淀,让古村落的文化旅游有了特色品牌。

通过两年的工作,南粤古驿道已梳理出包括古道、绿道、步道、风景道及水道在内的文化线路路径载体,建立起南粤古驿道标识系统,并聚集起体育、农业、文化、旅游、生态等不同产业发展的资源要素,8条各具特色的古驿道示范段初具规模,保护修复工作取得的成效,引起了遗产保护研究者的关注。

三年的实施时间很短,但是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已经显现,南粤古驿道的社会认知度越来越高,得到了众多资源的关注,有力助推了乡村振兴。

唤醒社区历史记忆

在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中,每一站古村落的村民都会从赛事中受益,最显见的就是自家生产的土特产品很快就会卖光,老屋也得到了修缮,这让村民对南粤古驿道有了更强的认同感。

通过大量品牌活动。唤醒公众及社区对共同历史的记忆,调动起广泛参与热情,实现遗产的社会价值,南粤古驿道在广东省内形成一股强劲的“古驿道热”“历史文化热”,真正使遗产“活”了起来。

量大、面广、级别不高,是中国文化遗产的主要特点,文化线路型遗产尤其如此。如何切实有效地保护散落在区域中的遗产、实现遗产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面临的一大考验。

实际上,在遗产保护领域,研究者们一直在倡导调动社区力量,让遗产地居民有关乎遗产的乡愁。

岭南地处南疆。长久以来与中央王朝存在较大的离心力,中央王朝也视岭南为蛮荒之地,但随着南粤古驿道的形成和发展,岭南最终被纳入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体系内。

南粤古驿道是岭南三大民系(广府、客家、福佬)诞生、形成、发展的直接动因,因此沿线的民风民俗资源丰富,每个古村落都有自己的历史记忆。

早在古驿道普查阶段,相关部门已经开始鼓励收集整理沿线村庄历史上的村规民约、姓氏族谱、民风民俗等,策划多样古驿道文化展示,留住村落文明印记,这在广东民间掀起了一股“驿道文化热”。

可以说,这将遗产的普查和社会公众哺育结合了起来。例如,相关部门通过组织“寻访侨批银信后人”活动,广泛收集侨批、立卡建档,活动引起海内外粤籍华侨的热烈反响。

针对青少年,相关部门将依托古驿道的“艺道游学”活动打造成为青少年学习传统南粤文化和促进乡村发展的品牌活动;针对村民,通过发挥“三师”志愿者委员会的作用,促进沿线村庄传统文化复兴及社会经济发展……

对类似于长城、大运河这样的大型线性遗产而言。南粤古驿道的保护利用模式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文化遗产保护不能只依靠文物工作者和民间爱好者。要真正与当地民众发生关联,保护不是被动的、少数人的、强制性的。

做好规划,统筹联动

目前,广东省规划梳理出的“主线+支线+发展节点”古驿道线路系统由14条古驿道主线、56条古驿道支线构成,贯穿全省21个地级市、103个区县,长度约11230公里,其中,陆路线路长约6900公里。水路古驿道线路长约4330公里。

做好顶层设计是保护大型文化遗产的关键。经过调研考察。广东省印发了《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总体规划》,在制订全线保护规划基础上,还推出了通俗易懂的修复保护导则。这些技术指导性文件细致入微,除了《南粤古驿道保护修复指引》外,还有针对文化线路汽车露营地建设、示范段建设标准、标识系统设计等方面的细则。

2016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惠州博罗站)在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旭日古村举行

2017年,广东省完成300多公里古驿道8處示范段的整修试点工作,并在2018年启动11条重点线路共740多公里的修复工作。与此同时,村镇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不少地方都有了文化广场与博物馆等文化设施。

一个事实是,大型线性文化遗产具有点多、面广的特点,加之很多遗存周边可达性差、地区经济较为贫困,而其保护利用工作又涉及文物、城乡建设、生态环境、文化旅游等多个领域,协调统筹难度大。往往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实现有效保护和利用。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广东省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整合了多部门、多层级,建立起了责权明晰、统分结合的保护管理机制。

在这套保护管理机制下,广东省自然资源厅负责统筹协调,并指导和监督全省l与驿道文化线路工作;文化文物、体育、农业、旅游、国土、交通、环保、水利等各个部门,在遗产保护利用中各司其职,积极调动资源。

与此同时,地方在南粤古驿道的保护利用中也被赋予较大主动权,从而调动起了地方的积极性:在普查申报及重点项目申请中,均以地方为主体,由地方主动申报、申请。项目资金经过审核后下拨地方,由地方负责组织具体工作。

对于南粤古驿道重点段落及重点项目,广东省有专门的督导组。并成立了南粤古驿道历史遗存修缮指导委员会发挥专业智囊的作用。

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为了解决专家技术人员不足的问题,广东省政府倡导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志愿者下乡活动,调动各界力量,在中小学推广古驿道游学,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电子地图、手机App以及微信公众号的推出,使遗产价值获得了更广泛的传播。

猜你喜欢

南粤驿道古村落
古道
咱们定西
稻菽卷起千层浪 丰收画卷耀南粤
基于文化符号理论的旅游古村落景观设计研究
福建周宁:古村落保护助力乡村振兴
走进古驿道开展环保宣传
行走在驿道上
消失的兵符
《粤海风》百期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