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振兴路径

2018-12-10吴媛姣蒙艳华

开放导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

吴媛姣 蒙艳华

[摘要] 以分层次管理理论为基础,本文从地理空间、组织形式、教育程度、贫困等级四大方面剖析传统村落经济发展的层次差异,根据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大总体要求,认为振兴少数民族村落,需要立足传统村落发展的优劣势,从人才、产业、文化振兴三大方面制定层次适配的传统村落振兴战略,系统实施、全面落实,努力实现各层次村落发展升级以及美丽乡村建设。

[关键词] 少数民族 村落振兴 分层推进 精准实施

[中图分类号] D422.6;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6623(2018)05-0088-05

[作者简介] 吴媛姣(1968 — ),女,侗族,贵州从江人,贵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少数民族音乐、民族学;蒙艳华(1992 — ),女,彝族,云南大理人,贵州财经大学,研究方向:民族地区生态旅游与资源经济。

近年来,随着城乡经济“一体化”以及“工业反哺农业”进程的不断加快,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然而在农村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中出现的传统村落的消失现象,引申出“传统村落”的发展与转型问题。如何有效解决其发展中的矛盾,并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契合?本文以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典型代表省份贵州为例,开展相关研究。

一、振兴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紧迫性

1. 打工经济的兴起,造成传统村落经济日渐衰落

一是大部分农村缺乏富民产业,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外流。“土地”和“大农业”对农村发展、农民致富,以及产业的选择与打造,都具有重要意义。贵州传统村落特别是集中连片特困片区村落的富民产业培育,目前存在基础条件依然比较薄弱、科技支撑能力仍然不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面临困难、农村金融创新亟待加强、政策措施和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等问题,使得大量剩余劳动力外流。二是城乡经济发展的进一步扩大,导致打工经济的繁荣。贵州属于山地民族,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较大,农民的收入问题一直是贵州经济发展中的难题。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村落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加快,农民工群体日益庞大,广泛分布在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这使得大量有知识、有技能的青壮年劳动力流出农村,也进一步导致了流出地农村常住人口文化程度明显下降。三是打工经济的发展导致大片土地搁置,造成资源浪费和农业生产率低下。一方面,经济发达地区吸引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特别是文化素质、体力等相对较好的劳动人员,导致该劳动输出地的人口结构恶化,除了加剧“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社会矛盾外,还会进一步导致农业生产停滞和生产率下降。另一方面,因打工等非农就业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非农就业即使成为家庭经济的主要收入来源,农村家庭也不会轻易放弃所承包的土地,他们只重视是否拥有土地,而不管生产率的高低。在这种情况下,土地撂荒现象更为严重。

2. 产业发展同质化与供给间的矛盾

一是村落农业同质化问题严重。一方面农产品丰富、品牌众多,但多而不优、杂而不精。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地区特色杂粮、精品水果、民族医药等产业众多,产品丰富,但大部分地区产品多而杂,并没有形成品牌产业链,大多数农产品处于自给自足或大面积低价收购状态。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进一步部署,围绕茶叶、无公害蔬菜、精品水果等特色农业的发展,很多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地区的农业经营、组织水平等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贵州传统村落数量庞大,各地生产经营条件不一,農村主要还是靠家庭承包经营,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小农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市场意识、品牌意识更为薄弱。虽然农业体量大,但产业大而不强。部分传统村落地区虽农产业面积广、规模大,但缺少资金、技术等的支撑,长期处于农产品原料收购、产品粗加工状态,缺少高端产品和优质品牌。二是农产品价格严重偏低,难以优质优价。个体生产者若采用无公害、绿色、有机种植方式,成本大幅上升,但由于产品认证成本过高,难以卖出合理价钱。即使是规模生产者,由于认证、监管不够严格,以假充优成为市场常态,造成劣币驱良币现象。那些关心食品安全的城镇居民,又因为缺乏鉴别农产品品质(特别是安全性指标)的有效手段,怕被商家欺诈,也大多只好选择购买价格相对较低的农产品。长此以往,那些真正采用绿色、有机种植方式的人将因严重亏损而无法坚持下来,最终造成安全农产品生产者和吃不上特供的普通消费者的双输。

3.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受到挑战

一是少数民族文化日趋变化。在现代文明的影响下,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接受着全球化与现代化的洗礼和考验,民族的价值观、伦理道德、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甚至生产生活方式、市场形式、经济运行方式都发生了变化。二是对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不足。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大多保持了原有的风貌、意识形态、生产生活方式,有着独特而又神秘的民族文化,但在现代文明的影响下,少数民族人群尤其是青壮年对本土民族文化缺乏自信,不愿使用本民族语言、不愿穿本民族服饰、不愿建本民族特色楼房、不愿唱本民族山歌,一些民族服饰、民族歌谣、传说等逐渐失传,一些精湛的民族工艺开始变味、衰退,甚至消亡。

二、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经济发展的层次差异

由于贵州传统村落具有显著的多维度层次差异性,这主要表现在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受教育程度、村庄治理能力、组织形式等方面,因此,分层次管理是精准施策实现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振兴的有效路径。

1. 空间层次差异。从空间上看,贵州有武陵山、乌蒙山、滇桂黔石漠化三大贫困片区,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主要集中在黔东南、黔西南地带,该地区处于滇桂黔石漠化区,主要由岩溶地貌区和剥蚀、侵蚀地貌区构成,自然环境恶劣。此外,铜仁属于武陵山、滇桂黔石漠化交叉区,很多地方贫困程度深。根据地理分布,可将传统村落分为城郊乡村、中间地带乡村、边远乡村三大主要层次。城郊乡村不同于城市的热闹和喧哗,既保持了乡村的原始风貌,又有浓厚的乡土风情,呈现出“古、始、真、土”的乡村性特点,具有城镇无可比拟的自然优势,为发展城郊农产业、乡村旅游等提供了优越条件。中间地带乡村指处于城郊与边缘之间的乡村地带,该地带基础设施较为落后,交通不便,经济主要依靠农副产业发展。边缘乡村地带是公共基础设施最为薄弱的一环,地理位置偏僻、经济发展落后、疏离于城乡经济社会互动网络。

2. 组织形式层次差异。从组织形式上看,有原始刀耕火种,传统小农生产,专业农户小规模生产,农垦企业生产、外资投资生产、“网化”、“智能化”现代农业层次等。“刀耕火种”型的耕作方式,其生产环境多处于高山或半高山地带,受自然界的各种影响,技术含量低下,耕作粗放,使劳作者的收入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传统小农生产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偏远的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大量存在这种经济现象。专业农户小规模生产较传统小农生产经营规模较大,有一定的专业性和商品性,属于适应于自然经济要求的农业个体生产者。农垦企业、外资投资生产、“网化”、“智能化”现代农业等经营规模大,需要较高的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

3. 教育层次差异。交通条件、办学条件、公平接受教育机会三大方面限制了受教育程度,从而导致了教育层次的不同。当前贵州在民族基础教育改革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交通不便、教育基础设施不完善、教师资源缺乏且素质较低、贫困、教育资源不足,人力资源开发长期处于落后水平,高中教育发展规模、质量效益趋于弱势等问题,严重限制了传统村落地区的教育水平。

4. 贫困等级层次差异。从贫困等级上看,可分为贫困村落、小康村落、富足村落、发达村落四个层次。近几年,贵州脱贫攻坚取得了重大成效,5年时间减少农村贫困人口700多万,减贫、脱贫成效显著,创造了脱贫攻坚的“贵州经验”,但目前仍有372.2万农村贫困人口。而小康村落、富足村落和发达村落要注意协调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生产发展与生态建设之间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振兴分层精准实施路径

实施贵州本地化“传统村落振兴战略”,需要立足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不同层次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要求,分层次精准推进,实施层次适配的精准脱贫。

(一)找原因、补短板、扶弱项

根据村落发展情况,找出引发贫困的深层原因。突破自然环境、交通条件、基础设施、组织形式、劳动能力、思想意识等的限制,做到因村(寨)、户分层,精准施策,并制定各层次贫困人口适配的脱贫途径。强化人才、现代化思想意识。一方面村落人才流失,学农、懂农、爱农的优秀农业人才太少,很多工作在农村无法开展;另一方面,实现村落振兴的目标,要开拓新思想、新思路、新技术,要站在更高、更长远的角度设想、部署新工作。完善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基础设施是村落振兴的最基本条件,要根据村落发展的层次差异,尽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对于农业现代化不完善、不充分、现代科技薄弱、效率低下、土壤污染严重问题,要分层管理、精准施策。另一方面,对产业缺位、严重缺乏富民产业、农民收入渠道单一问题要引起高度重视,检测当地气候环境、水源环境、土壤环境等,找出适配农作物。

(二)精准识别村落扶贫对象

加大对村落的走访和核检力度,精准鉴别扶贫对象。确定扶贫对象以后,扶贫措施、项目安排、资金使用、因村派人四大流程要做到精准到户、精准到人。可建立以乡镇干部为领导、村干部以及村民代表为执行人的扶贫小组,以户、单个或多个传统村落(根据发展水平和发展需求来分)为单位,采用量化指标、定性指标,分层负责、精准识别,实现动态管理。要做到扶贫对策与贫困农户发展层次相适应,综合考察、分析贫困原因并听取贫困户脱贫的实际需要,努力做到“按户制策”,避免“一刀切”扶贫,纠正诸如发鱼苗、种苗的简单化扶贫做法。三是密切关注贫困户生产所需的投入要素,如资金、技术、劳动力以及其他生产要素等,协助农户生产发展。

(三)全面布局,分层施策

细化精准扶贫措施。把扶贫思路从“人盯人”细化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盯法”、“人帮人”乃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帮法”上,把具体的方法落实到“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等关键问题上。根据不同村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需要,紧扣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大总体要求,从人才、产业、文化三大方面入手,立足贵州传统村落发展的优劣势,重点突出贵州产业特色,取长补短、全面推进。

1. 实施人才振兴工程,打造“三农”工作队伍

一是发展富民产业,吸引农村人才回流。把青年人才留住,培养农村青年带头人,吸引流出的农村青年“回流”,投身新时代农村建设。要实现留住人、吸引人,必须要有平台、有产业,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有钱可赚,让人才有了施展才能的舞台,形成人才、资金和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同时,紧跟国家关于土地承包权、经营权、流转权等土地制度改革步伐,把土地相对向大户成规模地集中,让农民就在本地务工,这样才可能把人留住。

二是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状况,留住农村剩余劳动力。一方面要健全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交通设施建设,科学合理组织实施,实现区域内村落三级水泥路全覆盖,并制定符合实际的养护管理措施,有效提升传统村落公路的管护水平。改善农田水利设施,进一步完善乡村配套渠系建设,新修储水池、山坪塘等水利设施,确保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用水。着力整治传统村落环境卫生、交通秩序、市场秩序,集聚人气、财气、商气,促进农村商贸流通。另一方面要继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要以经济发展为动力支撑,立足村落当地的优势资源,做大做强支柱产业,以项目带动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不仅要创建“美丽”,更要经营“美丽”;不仅要打造景观,更要打造产业,让农村美起来,让农民富起来。

2. 做好产业振兴规划,激活生产要素

一是构建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必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贵州地形特殊,即便是实现高度城镇化,仍属于小规模经营。因此,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农业竞争力的提高,不能试图简单依靠扩大农地规模来实现,而要全面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機衔接,通过融合村落一二三产业,构建农业发展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集生产、经营于一体的具有高综合性、高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做足贵州传统村落“打造高原特色高效农业王牌”的产业发展文章。一方面要多主体培育,加快农村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村龙头企业等的合作及融合,构建产业融合经营体系,激发多主体生机活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多业态打造,传统村落可以依托民族农耕文化,打造集农业生产、农耕体验、文化娱乐、教育展示于一体的休闲农业示范园,延长产业链,促进产业相互渗透和交叉重组。

二是创新发展方式。一方面,创新集体经济运行方式。完善内部治理结构,确保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始终坚持正确的运营理念和方向,不断提高经营效率和效益。健全内部管理机制,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规范健康发展。特别是注意规范集体经济的股权分配,各地应拟制适合当地实际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章程样本,研究制定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扶持政策和保障措施。另一方面,科技、生态、文化融合发展创新。多要素发力,将农产业依靠单要素发展转变到靠资金、技术、文化、管理等多要素协同发展上来,打造农村产业融合生产体系;重视多利益联结,积极发展合作制、股份合作制等组织形式,打造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构建多类型的利益联结模式;多模式推进,积极探索多种产业融合、农业产业链延伸、农业内部循环、农业多功能拓展等发展类型和模式。

3. 坚持文化惠民,激发乡村文化自信

一是推进乡村文化建设。要加强公共文化建设,对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地区来说,公共文化服务是基础保障,要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导向,加大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根据传统村落的贫困层次差异,以偏远地区、贫困地区为突破口,将其作为文化精准帮扶的重点服务对象,细化帮扶,兜住底线,补齐短板,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立足传统村落实际,在满足基本文化服务的基础上允许不同地区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性标准。

二是坚持文化惠民,加快农村发展。培育农村文明社会风尚,树立民族自强自信精神;以农村的文化需要为基,多研究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的文化项目,发展当地文化产业,构建诸如乡村文化旅游等老百姓能够参与、能够受益的文化产业链,增加农民收入,惠及百姓生活;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加大文化教育及宣传力度,将文化先进理念和运行规律普及到农村中,提高百姓对文化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怀,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同时,村落文化振興中尤其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要在保护和恢复村落原有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中实现宜居,在不断打造和创新农村产业新型业态中实现宜业,在发挥特色乡村文化旅游中实现宜游,在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家园中增强发展的自信和潜力,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精神家园中增强文化自信。

4. 全面协调规划,实现村落振兴发展

一是协调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一方面,坚持以工促农,城乡互补。建立健全农村基本公共基础设施体系,完善农村污染处理设施建设,建好、管理好、保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建立全民覆盖、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动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另一方面,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协调好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之间可能存在的冲突,建立和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增加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二是检验脱贫成果的可持续性。目前,贵州各传统村落脱贫攻坚战进行得如火如荼、成效显著,每年都有千万以上的贫困农户脱贫,部分贫困县已经摘帽。但是也应注意到,有部分地方的扶贫工作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满足于短期内提高贫困户的收入,而未从长远、可持续发展考虑,没有建立起贫困户稳定脱贫的增收机制;部分贫困户仍有“等靠要”思想,缺乏自力更生改善自身生活状况的内在动力。因此,脱贫攻坚战要特别注重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帮助贫困人口树立自主发展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1] 徐勇.中国家户制传统与农村发展道路——以俄国、印度的村社传统为参照[J].中国社会科学,2013(08):102-123.

[2] 刘巍.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解读[N].中国县域经济报,2017-11-06(006).

[3] 韩俊:解读乡村振兴战略[J].吉林农业,2018(02):10-11.

[4] 杨尚勤.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N].农民日报,2018-02-12(001).

[5] 张芝华.掌好乡村振兴的“舵”[N].中国组织人事报,2018-02-09(006).

[6] 傅国华,李春.分层施策 精准扶贫[J].今日海南,2017(04):35-36.

[7] 吴建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N].贵州民族报,2018-01-02(A03).

[8] 袁俊,张军以,赵卫权,苏维词.贵州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浅析[J].贵州农业科学,2013,41(09):214-217.

Abstract: By applying the theory of hierarchical management, this paper scientifically analyzes the differences in levels of traditional village economic development from the four aspects of geographic space, organizational form, education level, and poverty level. According to five general requirements of prosperity, ecological liveability, rural civilization, effective governance, and affluent life,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the revitalization of ethnic minority villages needs to be based on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and to develop a traditional village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based on the three major aspects of talent, industry and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Full implementation, efforts to achieve village development at all levels to upgrade and beautiful rural construction.

Key words:Ethnic ; Village Revitalization ; Hierarchical Promotion ; Precision Implementation

(收稿日期:2018-04-11 责任编辑:沈 芳)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
Jiao Ayi| 《娇阿依》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西南少数民族主题人物创作作品选
漫话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谢雱绥宁少数民族村落油画写生作品选
少数民族的服装
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定义的新思考
论少数民族题材油画创作中面临的问题与出路
独特的中国少数民族民居
本 期 导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