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杯弓蛇影

2018-12-10张明

民间文学 2018年7期
关键词:玄学隐士

张明

中国古代各个历史阶段,因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造就了各具时代特征的文化成就。比如,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社会剧变和经济大发展,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生产发展,思想上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的需要,“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到了三国两晋,这一时期封建国家大分裂、士族政治黑暗,知识分子消沉而无出路,采取清谈方式批评政治,主张自然,反映这一时代特征的隐士文化开始逐渐走向巅峰时代。

“隐士”就是隐居不仕之士。“士”,即知识分子;不仕,就是不当官不出名,终身在乡村当农民,或遁迹江湖经商,或居于岩穴砍柴。历代都有无数隐居的人,但不能称为隐士。必须是有名的“士”,即“贤者”,《易》曰:“天地闭,贤人隐。”作为知识分子,具备了一定的理解判断能力,有着入世为官的条件,但不去做官,这样的人才叫“隐士”。可见“隐士”不是一般的人。

魏晋时期的“隐士文化”,对当时乃至以后的世俗文化都有深远影响。隐士文化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有一批名士遁迹山林,当起隐士,以简单朴素及内心平和为追求目标。这些人注重自我、追求自我,轻人事、任自然,以一种放浪形骸般的生活方式寻求精神的慰藉,以出世求隐作为生活的归宿,表面上超脱潇洒,背后却隐藏着失意和无奈。隐士文化回归自然、追求意境的作风推动了中国艺术和玄学的发展。西晋初年,玄学思想的代表“竹林七贤”以放荡不羁的生活方式反抗司马氏集团的统治,唾弃所谓的“名教”礼法。比如“竹林七贤”的代表人物阮籍,十分厌恶司马氏所标榜的儒家名教,他反抗礼教,蔑视世俗成规。礼教规定叔嫂见面不能说话,阮籍就专挑人多的时候和嫂子打招呼,问嫂子夜里睡得怎么样。礼教规定男女授受不亲,他家隔壁有一个卖酒的小姑娘,长得很漂亮,他就专门去那里买酒。后来这个小姑娘死了,他跟人家无亲无故,却跑到小姑娘坟墓上痛哭一场。

到了西晋后期,清谈之风开始在社会蔓延,握有大权的达官显要也大谈玄理,呈现出一批在世又欲出世的权贵。魏晋清谈风气之盛行,场面之轰轰烈烈,恐怕后人很难想象。那么,清谈到底是什么呢?又是怎样的来历?清谈风气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导致清谈盛行最直接的原因是文人对儒家信仰的崩塌。当时世族生活优裕,多喜于名山古刹、别墅湖畔终日畅谈玄理。随着玄学的发展,曹魏正始年间(240~249年)开始了清谈风气。清谈又称“清言”“清议”,是魏晋时期名士之间所崇尚的一种讨论方式,渐渐形成了一种崇尚虚无空谈名理的风气。清谈是当时的一种社交活动,谈论的内容不涉及社会实际问题,都是“本与末”“有与无”“动与静”之类的话题。士族名流聚在一起,他们不谈国事,不言民生,如果谁要谈及如何治理国家,如何强兵裕民,何人政绩显著等,往往会被人贬讥为专谈俗事,因此,不谈俗事,专谈老庄、周易,被称为“清言”。这种“清言”在当时很流行,特别是统治阶级和有文化的人,更视之为上等事,高雅之事,风流之举。当时有两个出名的“大师”,何晏、王弼,他们拿着《庄子》《老子》和《周易》,这三本书合称“三玄”。他们为这三本书加上自己的注解,到处做宣传,称为“玄学”。晋武帝司马炎,是玄学的积极倡导者。大臣王衍是玄学清谈家的首领。王衍才华出众,喜论老庄,曾任中书令、尚书令、司徒、司空、太尉等职,在其影响下,西晋清谈玄虚渐成风气。由于上流社会的普遍参与,“清谈”成为时尚。那时,谁不会清谈,谁就入不了流,进不了上流社会。名士们社交生活的主要内容就是文人雅士聚谈,娱乐活动主要是清谈。

再来说说清谈的形式。清谈的进行有一套约定俗成的规矩,谈话的席位称为“谈坐”,谈论的术语称为“谈端”,言论时引经据典称作“谈证”,谈论的语言称为“谈锋”。

清谈的地点没有严格限制,很随意,只要大家高兴凑在一起就行,树林里、山坡上、溪水边,或家中,哪儿方便就在哪儿。清谈的人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便兴起饮宴之风。竹林七贤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清淡之人,面对政局的动荡多变,世事与人生的无常,通过饮酒,提升心境,以消解是非、荣辱、生死、苦乐的偏执,求得逍遥自在的超世俗生活,他们在一片竹林子里自成一统,饮酒纵歌,清谈佯狂。随着清谈之风渐渐发展到一般文人,能豪饮终日而不醉的毕竟是少数,于是清谈家们从好酒转向好茶,以茶助清谈之兴。

清谈在人数上,通常情况下不限,有时两人,有时三人,七八个或者十几个,甚至更多。时间上没有固定的钟点,不分白天黑夜,只要觉得畅快,几个通宵都有可能。有人清辩起来无法节制,不仅废寝,还到了忘食的地步,更有甚者,为了在清谈中应对制胜,竟至彻夜苦思而累病甚至累死。

清谈的进行有一套习惯的程式,一般都有交谈的对手,藉以引起争辩。“清谈”的方式,大多数为口谈。口谈分为三种:

一是两人对谈,即所谓主客对答。这种方式是最多的。一个人对某一个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谓之“主”;提出不同见解和质疑者,谓之“客”。清谈开始,通常情况下,辩论的主方先表达自己对主题内容的见解,树立自己的论点。另一方则通过对话,进行“问难”,推翻对方的结论,同时提出自己的观点。在相互论难的过程中,其他人主要是欣赏聆听的观众,也可以就讨论主题发表赞成或反对的意见,称为“谈助”,开始时常常会七嘴八舌,随着辩论的深入,往往只有两个绝顶高手来回辩论,相互驳斥,其他人一般都插不上嘴了,变成如痴如醉的听众,精彩的辩驳会持续几十回合。总之,主题本身没有固定的答案,就看谁有意想不到的地方,观点要新异,要“见人之所未见,言人之所未言,探求义理之精微而达于妙处”。如步人后尘,拾人牙慧,无新颖观点,就会令人烦躁厌听。

二是一主多客或一客多主。不过主客双方都以一人为主,其余者可以插言。

三是几个人共同讨论,“自为主客”。当别人对问题都无高见可抒时,某人可以就此问题自己设疑,自己解答,发表高超的见解。举个例子,宰相谢安是清谈高手,在清谈上也表现出他领袖的气度,其名士派头更是风流一时。《世说》记载,有一次,大家争论一个问题,最后都穷于词理,当时谢安“自叙其意,作万余语”,侃侃而谈,见解独特。说完以后,肃然自得,四座没有不佩服的。从这里可以想象出當时谈理时的风度和内容的精彩。

清谈到讨论结束时,或主客双方协调一致,握手言和,或者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于是有人出来调停,经过他人的调停,暂时结束谈论,称为“一番”,以后还可能会有“两番”“三番”等,直至得出结论,取胜一方为胜论,失败的一方为败论。

魏晋时代盛行清谈之风,很多人而认为魏晋的知识分子喜欢清谈,以为清谈就是喝酒、喝茶乱聊天。清谈者海阔天空,不着边际,对国事、政事、民生漠然视之,败坏了官场风气,带坏了社会风气。所以古人早就说“清谈误国”。其实,清谈不是空谈,清谈是一种高级的学术社交,是当时士族阶级最有教养、最有才华的顶尖知识分子中进行的一种学术活动。当时,人们把共聚“清谈”当作抒发情怀的良机,许多名流闲士都热衷于此事。其目的不是论政,不过是官吏、文人为了消遣和显示自己清高不谈俗事而已。

西晋乐广也是一位清谈家,这个人在当时很有名望,幼年时就得到夏侯玄的赏识,因长于玄学清谈,二十岁就有了美名。当时有些名士,比如尚书令王衍和他的弟弟王澄,以及陈国人谢鲲等,他们都喜好清谈,以放纵任性为通达,甚至喝醉了酒发狂,朝野上下都倾慕他们并争相仿效。这些人喜好评论人物并定其高下,人们都把他们的评价作为标准。乐广虽为名士,但与他们不同,作为清谈领袖,他不认可名士们的荒诞行为;他性情淡泊,谦和节俭,与世无争,很少有贪图享乐的想法;他很善于言谈,但说话有分寸,对于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就保持沉默,从不信口乱说。尚书令卫瓘,在朝中德高望重,见到乐广后认为他是个了不起的奇才。王衍觉得自己和别人说话已经很简练了,遇到乐广后,清谈片刻就觉得自己太啰嗦了。西晋大臣裴楷曾经请乐广与他一起清谈,二人从早一直谈论到晚上,最后裴楷感叹着说:“乐广太能谈了,我和他没法比呀。”有大臣称赞他“像是水一样的镜子”,见到乐广感到他如玉石的光彩,像是云雾散开看见了青天一样。

《晋书·乐广传》记载这样一个故事。乐广任河南尹时,一天,他在家举办清谈沙龙。清谈结束后开始宴请宾客,大厅中欢声笑语,热闹非常。觥筹交错中,乐广突然想起一个人来,来来回回搜寻了好几遍,也没找到这个人。他有些纳闷,两个人很要好,举办沙龙邀请他啦,怎么这次没有来呢?

乐广十分惦念,宴饮结束后,他便要仆人去那个朋友家问候一下。仆人见了那位朋友,只见他半坐半躺倚在床上,脸色蜡黄,仆人把乐广的书信交给了他。朋友看罢,犹豫了好久才对仆人说:“前一次到你主人那里聊天饮酒,当我举起杯要喝酒时,突然瞥见杯中似有一游动的小蛇。想不喝吧,你家主人又再三相劝,我不好拒绝你家主人的好意,只好十分不情愿地饮下了酒。回到家里,总是觉得肚子里有条小蛇在蠕动,胸腹部疼痛异常,吃饭、喝水都非常困难,结果就生病了,请医服药,病情还是不见好转。”

仆人回来后,把朋友的话对乐广说了。

乐广想到这儿,思前想后,回想起当时的情形。当时二人一边饮酒,一边谈话。可是客人好像有什么心事似的,酒喝得很少,话也谈得不多,平时这个朋友很能聊的,今天这是怎么了,乐广也不好深问。酒喝了一会儿,这位朋友便起身告辞。乐广不便强留,只得送他出门。乐广觉得很奇怪,心想:酒杯中怎么可能有小蛇呢?可朋友又分明看见了,这是怎么回事儿呢?想着想着,不觉走进上次宴客的厅堂中。猛一抬头,看到了壁上挂着一张青漆红纹的雕弓,他灵机一动,心想:是不是这张弓在捣鬼?他连忙斟了一杯酒,放在那天朋友坐的位子上,那张弓的影子清晰地投映在酒杯中,随着酒的晃动,真像一条青皮红花的小蛇在游动。他立刻什么都明白了。

乐广忙让仆人备轿,来到那位朋友家中。他劝慰那位朋友道:“前几天喝酒的时候,你不是还好好的,怎么一下子就病得这么厉害了呢?不要紧,请你再到我家去喝几杯,病包管就好!”朋友还以为他真有什么治病的妙法,便勉强应允,起身去了乐广家。

到了乐广家,两人仍旧坐在上次的位置上,乐广用上次的酒杯为他斟了满满一杯酒,问道:“看看酒杯中有什么东西?”那个朋友低头一看,只见一条小蛇在游动,惊得目瞪口呆,不由惊叫起来。乐广哈哈大笑,不慌不忙,把墙上挂着的那张弓取了下来,再问道:“现在,蛇影还有吗?”朋友看看雕弓,再看看酒杯中的蛇影,顿时恍然大悟,疑窦顿开,浑身轻松,心中放下了一块大石头,病也随之而愈。这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杯弓蛇影的故事。

金元时期的著名医家张子和也有类似的故事。一位病人诉说她在吃饭时误吞下一条虫子,别人怎么解释也无效。她总觉虫子在腹中作乱,整天不得安宁。病家求张子和诊治。张子和开出一帖催吐药方,声称病人服药后虫子必从口中吐出,暗中他告诉病人的贴身丫鬟,趁病人呕吐之机放入一根红丝线到呕吐物中,哄她虫已吐出。丫鬟依计而行,病人见吐出的东西里果然有一条虫子,从此再不疑心,心胸也舒畅多了。后人常用“杯弓蛇影”这个成语来形容人受到不实在或不存在的事情影响,而心生不安,甚至引起心里恐惧。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要问一个为什么,要弄清事实的真相,求得正確解决的方法。

猜你喜欢

玄学隐士
皇侃论“学”与南朝玄学的经学化理路
从句容的“容”到茅山的“隐士哲学”
隐士塞尚的十八封信:我每天都在进步 尽管百般艰辛
寻访竹林隐士
当代玄学报告之“解压”——YY嘛,谁不会啊
平衡
隐士的文艺范儿
浅析风水玄学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作用
DOWN TO EARTH
Parodies in Death and the Comp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