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习共同体的“三三三”课堂教学模式探析

2018-12-10张素红刘茜缪海泓

继续教育 2018年10期
关键词:课堂教学模式课堂实践学习共同体

张素红 刘茜 缪海泓

摘 要:学习共同体主张通过教学过程中营造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尊重学习者的学习权,每位学习者在共同愿景和目標引导下,以合作、沟通、共享、评价等平等、互动的学习方式参与到共同体的建设中,以此达到预期学习目标。基于学习共同体的思维,将之与传统课堂教学实际相结合,通过重构反思与对话式课堂,实现学生学习权,构建“课堂+实践”“校内+校外”学习共同体等路径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新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课堂教学模式;合作学习;课堂实践

中图分类号:G724 文献标识码:A

一、导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国内外重大场合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自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以来,已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和基本方略。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在当代世界的共同价值体现在相互依存、彼此共存。在公共生活领域秉持公共利益为人们平等共享的原则。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在信息化时代,人们愈加清楚地认识到彼此共同利益、共享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能,合作发展、合作共赢也是大多数人社会生活中的共同愿望。

国内外学者围绕学习共同体开展的研究及成果非常丰富,研究主要从教师学习共同体、网络学习共同体、教师专业发展、虚拟学习共同体等方面开展,而对具体的课堂教学、课程教学过程关注较少,且很难成系统性。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开始进行系列变革,一是协同学习开始出现;二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广泛作用得到重视,期望以此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人才。值得注意的是,技术性产品只能是帮助学生学习的辅助工具,并不能带领教育走向现代化。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课堂教学多是以倡导“教师权威”、坚持“知识本位”为主要价值导向,忽略了教学在于沟通与合作的本质以及学生为学习主体的价值理念,同时也否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新时代要“重塑教育教学形态,紧紧抓住信息技术变革带来的历史性机遇”,用“思想创新、理念创新、方法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不断带动和促进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创新。而基于平等、对话、合作与共享、构建学习共同体思维也是信息化时代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视角、新选择。经过多年的教学与探索,基于师生学习共同体构建的“三三三”课堂教学模式,能够为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构建新的课堂规范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教学活动的本质

从社会学角度考察,有学者提出“教学团体是一社会体系”。教学中的社会交往不仅对学生认识过程产生各种影响,同时对学生社会化及其社会观念、自我意识、社会能力、社会情感的形成有一定促进作用,即实现教学的双重功能。交往教学论提出,教学过程通过师生、生生的互动, 通过语言交往、信息交流、精神交往不断促进教师和学生自我生成与建构。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社会交往与沟通的环境与条件。

日本著名学者木下百合子提出:“教学活动的本质是沟通与合作的过程。没有沟通就没有教学。”对话学习理论认为,课堂教学是“集约化、高密度和多元结构的沟通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形成了多种性、多层次和多维度的沟通情境和沟通关系。教学理论中探讨的教学基本关系是教与学,其实质体现了教学过程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不仅如此,教学活动在各种关系中开展。教学过程中,既不是单纯的学生,也不是单纯的教师,而是涉及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师社关系、生社关系等。哈贝马斯把人们的社会行动分为目的性行动、循规性行动、剧作性行动以及交往行动四种不同类型。其中交往行动是需要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符号理解人们各自处境和行动计划以便在行动上达成一致的互动。教学交往中要尊重人的话语自由、精神的自由和交往的自由。

教学也是创造语言文化和沟通文化的过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沟通与沟通关系中进行心灵的碰撞,从而提供了“发现世界”“发现自我”乃至“相互发现”的契机。在克林伯格看来, 现代社会惟有在实践沟通与合作的关系中,借助于活动才能得以发展。因此,教学过程是个促进个人社会化过程,随着社会发展与变革,也应是创造新文化的社会过程。

教学过程体现“教”与“学”双主体关系。学校教学过程的本质,是由师生双方共同完成的认知和实践活动。但从教学机制来看,教学过程是教与学两个实践循环圈的合成运动。教学过程是包括教师与学生的教学实践主体。无论教与学,都应以教学目的为重心,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是关键。无论是以双方一个主体的作用去取代另一个主体的作用,或者以一方为主压抑另一方,都会降低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本质是实践过程。教学活动,从本质上说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提升学生素质的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改变世界的活动。人是自然界分化出来的,本质属于自然界一部分。教学活动就是通过教师的活动改变学生的素质,包括学生的身体世界、知识世界、思想世界、心理世界等。

在传统的教学理论中, 教学被认为是一种认识过程,它强调教学认识过程的特殊性。课堂教学实践也被局限于传统的媒介功能理论而与其他外部因素并没有太多沟通与交流。现代信息社会,信息作为一种重要资源被广泛运用于经济、社会等领域。知识的传递已经从原有的中心地位排挤出来,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广泛运用为人们提供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并通过思考、见解和判断获取“碎片化”知识。新的教学功能理论认为,教学应作为一种社会过程来理解。教育者与受教者以大量的信息为背景, 教学过程注重信息的收集、加工与整合,注重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的整合、学校与社会的整合。这是教学活动在信息化时代体现的一种新的也是最根本的功能。

三、学习共同体

真正的学习是一种对话与修炼的过程。通过与他人的合作,与多样的思想碰撞,产生并雕琢自己的思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习本质上就体现合作性,是基于与他人合作的“冲刺与挑战的学习”。

“学习共同体”是学校改革的愿景与哲学。这种改革由“公共性”“民主性”和“卓越性”三个原理组成。学校的使命应该是,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学习权而组织起来的“公共空间”,在这里,无论是学生、学校还是家长,都是主角,每个人的“学习权”和尊严都应该得到重视,个性化的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也应得到尊重。同时,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无论在何种条件下都应追求最高境界这一“卓越性”。美国学者波依尔 ( Boyer,E.L. ) 认为,学校应当是教师和学生这两类主体“交互作用”形成的“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所倡导的是,不强迫学生完全按照已设计好的教学序列学习, 而是强调具有不同背景文化的学习者之间通过相互合作, 互相支持, 共同完成其共同确定的学习目标。这也充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的精髓。课堂作为学习共同体的具体实质是把教师和学生从一种“客位”的生活状态转向一种“主位”的生活状态。

德国教育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认为,“大学是一个由学者与学生组成的、致力于寻求真理之事业的共同体”。大学的主角是教师和学生,致力于追求真理之事业是大学之道。这不仅包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系统的知识,也包括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批判性思维学习共同寻求真理发现新知的努力。“大学就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体……不仅要有不同学科层次上的交流,而且要有不同个人层次的交流。这样大学就为学者们提供条件,使得他们能够和同行的学者和学生一起开展直接的讨论和交流。”

传统的教学沟通形式是以“讲台为中心”,突出问答“仪式”,渗透着“教师权威”的师生关系必然表现出是指导与被指导、命令与服从的关系。这种教学过程体现的是“同而不和”。教师的经验、概念、理念等绝对的权威,学生轻易不可挑战。师生关系表现为“中心—边缘”结构,教师在师生关系结构中处于绝对的中心地位,掌握主要的“话语权”。“话语霸权是知识的毒瘤,也是一切创造力的腐蚀剂,它必然会窒息人类的思维。”因此,要重新调整师生间“言语者”与“听众”关系的结构,转型教学规范。构建课堂共同体的实质是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打破课堂中教师“主体性”神话,这种“神话”割裂了学生与教师、同伴、教材以及学习环境的相互作用和联系。真正的“学习”是一种对话性实践, 是同新的世界的“相遇”与“对话”, 是师生基于对话的“冲刺”与“挑战”。

四、基于学习共同体的“三三三”课堂教学模式

(一)“三三三”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内容

1.课堂变革三要素:活动(作业)、合作学习、分享表达

日本著名学者佐藤学认为,课堂变革包括三要素,即活动(作业)、合作学习、分享表达。在课堂中一旦引进学生作业自主活动、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全班交流分享三种活动,就一定能够打破教师一言堂的和格局, 给予学生活动与思考的空间,形成活动式学习、合作式学习、反思式学习。因为,“学习”的本质上是一种对话性实践,这种对话是包括同客观世界对话(文化实践)、同他者对话(社会实践)、同自我对话(反思实践)三位一体的活动。

2.教师上课三件事:倾听、串联、反刍

课堂教学中教师工作的核心在于“三要素”:倾听、串联、反刍。真正的学习是协同学习,倾听是教师教学活动的核心。倾听他人的声音是学习的出发点,越会倾听的学生越善于学习。倾听意味着对三种关系间对话的一种接纳与关联,通过倾听判断教师或学生的发言同教科书内容的对话与关联;通过倾听这个发言发现与其他同学发言的对话与关联;倾听这个发言同其先前发言的对话与关联。倾听远比发言更重要,通过相互倾听,互相表述自己的想法,相互促进思考。有了思考的过程,“学习”得以真正地发生。

3.课堂教学三境界:澄明、合作、交响

佐藤学认为,澄明、合作、交响构成整个课堂的愿景。课题的变革是动态、系统性的过程。所谓“澄明的学习”意味着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和每一个教师的学习是得到了品质上的磨练的。所谓“合作的学习”可称为“互惠学习”,个体多样性(差异性)学习的交流在个体与个体之间通过相互交融得以发展。“交响的学习”犹如学生学习的多样声音与教师学习的多样声音进行和谐的交响,每一个人的个性差异得到最好的发挥,“和而不同”的学校(课堂)文化在各种美妙的声音中得到培育与发展。佐藤学提出,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从“交响”到“合作”再到“澄明”的逆向过程,而不是不是从“澄明”到“合作”再到“交响”。

在具体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堂变革三要素、教师上课三件事以及课堂教学三境界(简称“三三三”课题教学模式)三者之间的相互促成、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且缺一不可。

(二)基于学习共同体的“三三三”课堂教学模式构建路径

1.重构反思与对话式课堂,实现学生学习权

学校应创建“学习共同体”,为学生提供学习权的“公共空间”。学生的学习权和尊严同样受到重视。教师的教学行为要做到倾听学生的心声、串联学生的思考、反刍教本的陈述。课堂学习的基本形式是小组活动、合作学习与分享表达。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学设计真实情境或模拟真实情境,提供挑战性学习内容,不断构筑“学习共同体”。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通过合作式学习,互相探讨、倾听、交流、分享与思考。学习的过程不仅在于个体的思考,更多的是不同个体间多样性、差异性思想的碰撞与表达,弹奏出美妙的“学习”乐章。反思与对话的参与者可以提供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因而能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学习条件,例如设计新的课程、改进教学实践、加强学习指导等。这种合作式学习研究的关键,在于需要持续不断地关注学生及其学习过程中的收益。尽管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在高校已经非常普遍,但是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相互倾听、交流与分享并未真正实现。其主要原因是教师的观念与角色定位并未有利于学生“学习权”的实现,学习过程中缺少师生、生生之间平等、互动的对话。

课堂教学内容上不再仅是关注“教什么”,而应更加关注“如何教”。师生共同在“教”与“学”的互动中面对各种不同问题情境,通过他们间的平等“对话”促成各自的思想生成和持续改进。对于学习共同体而言,传统课程内容不再过多执着于认知存在,而是学生自身的人生经验和体验,它是对象世界与意义世界的和谐统一。高等教育培养的学生应该是知性和理性的统一,一个充满灵性和感性的完整的人。

2.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构建课堂共同体

课堂共同体是一个“課堂环境”,共同体中的每个主体之间不仅拥有共同的目标、共同的关系,成员间也有共同的情感取向以及行为标准,因共同的学习目标凝聚在一起,在互相交流、对话、互相协作、彼此欣赏的过程中,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形成一个有机、和谐、交互影响的系统,是建构知识与获得体验的多种元素交互的关系综合体,并通过具体的课程教学设计、课程教学执行与教学评价等实践层面得到落实。

课程共同体的构建包括“无形场”和“有行场”两个方面。“无形场”指学习共同体的共同愿景、形成的无形文化、主体间平等对话、形成的协商关系等。“有形场”则是学习共同体实践的具体方式、流程、机制,包括活动体系、活动空间等。在课程教学实践中,通过“因材施教”设定课程具体目标并达成共同愿景,使其成为师生参与、共同成长的动力。建立民主、平等的课堂观念,互惠合作的学习氛围,对促进知识的建构性学习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坚持积极主动,构建“课堂+实践”“校内+校外”学习共同体

现代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不能忽视人才服务于社会的能力培养与提高,培养过程应更注重产、学、研的协同创新。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不仅在理论过程,学习共同体的成员为了促进参与学员的专业成长或应用能力的增强而走到一起,其共同的愿景在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且两者可以取长补短。因此,学习共同体不仅包括校内教师与学生组成,也应包括学校成员与校外成员组成的专业学习共同体。如,很多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与校外行业、企业进行合作,共同建立专业学习实践基地,或聘请校外有丰富工作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为学生讲授实训(实践)课程,形成学院与行业企业合作的专业学习共同体。

这种“课堂+实践”的学习共同体基于真实的工作环境将所学的理论与技能运用于实践。实训主要是通过创设基于工作的、模仿从业者真实活动的学习环境,或借助信息技术设计逼真、仿真环境和虚拟真实来提高学习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以保证知识向真实情境转移。实习、实训的关键是给学习共同体一个真实的模拟任务,所有成员共同致力于完成这一学习任务,在长期与真实环境互动的学习过程中,使知识与技能的运用发生于真实的背景中,从而使学习者真正掌握实践活动所需的知识与技能。

另外,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任何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都离不开先进的理念和技术。要改变传统课程学习共同体的理念,将其外延扩展至不受时空限制、包含大量学习资源的网络学习平台。因此,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高等教育的背景下,必须有新的思维方式探讨和构建新型学习共同体。

总之,课堂是教师与学生主要生活、教学活动场所。其人际关系是一种借助交互主体式的实践构筑的共同体关系。课堂是本科教学最基本、也是最关键要素,课堂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大学本科教学质量。基于学习共同体内涵探索课堂教学模式变革,顺应了2018年6月教育部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要求,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构建合作、平等、倾听与对话、共享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需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打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一种平等交往、对话的关系,师生之间需要建立一种本源性的尊重、真诚、信任和理解。教师需要提高教师胜任力,给学生责权利,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学生表达思想的倾听者、与学生碰撞出智慧火花的“反思者”。学生需要转变对知识学习过程的认知,学习的过程不仅在于“学什么”,“如何学”则更关键。学习过程的体验与收获同等重要。构建学习共同体的课堂教学模式,需要将学习共同体外延扩展至行业、企业和社会。需要拓展更多路径,与行业、企业和社会共建更多合作、沟通与交流的协同创新平台。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尊重学生个人成长成才需求,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学习共同体,深化研究型教学模式改革,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落实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吴也显.教学论新编[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

[3]木下百合子.教学沟通与教学语言之研究[M].日本风间书房平成8年.

[4]王鉴.论教育与生活的关系[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

[5]钟启泉.对话与文本:教学规范的转型[J].教育研究,2001(3).

[6]木下百合子.教学沟通与教学语言之研究[M].日本风间书房平成8年版.

[7]佐藤學.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M].钟启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8]木下百合子.教学沟通与教学语言之研究[M].日本风间书房平成8年.

[9][德]卡尔·雅斯贝尔斯.大学之理念[M].邱立波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2007

[10][德]卡尔·雅斯贝尔斯.大学之理念[M].邱立波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1]张康之.论开放社会中的社会治理[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

猜你喜欢

课堂教学模式课堂实践学习共同体
构建中学政治生活化课堂的实践与研究
“五步探引”课堂教学模式下对《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的运用
基于“微信群”的大学生英语学习共同体建设
翻转课堂中“学习共同体”构建初探
大学英语网络资源与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学、导、用”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
情景模拟在大学英语课堂实践中的应用
高中化学“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课堂实践与赣南采茶戏的传承与发展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