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征兵工作质量路径初探

2018-12-10

国防 2018年12期
关键词:兵役士兵

朱 军

内容提要:征兵工作,是巩固国防、建设强大军队的基础工程。提高征兵工作质量效益,要培育尚武精神,解决“征不来”的问题;创新征集模式,解决“质不优”的问题;完善服役机制,解决“留不住”的问题;健全保障体系,解决“出不顺”的问题。

征兵工作,是巩固国防、建设强大军队的基础工程。近年来,军地各级坚决贯彻习主席关于兵役工作和征兵工作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以创新思维、务实举措,狠抓征兵工作落实,有力提升了新兵征集质量。但受诸多因素影响,“当兵冷、征兵难”问题在一些地区和一些部门仍未得到根本缓解。应聚焦兵役制度调整改革实际,抓住关键环节,大胆创新突破,着力提高新时代征兵工作质量效益。

一、培育尚武精神,解决“征不来”的问题

习主席强调指出,我们的军队是人民军队,我们的国防是全民国防。学习贯彻习主席重要指示精神,必须抓实全民国防教育,强化公民国防观念,提升全民族崇军尚武意识,有效激发适龄青年参军入伍积极性。

一是引导全民兵役价值认同。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尚武尚义的好传统。战争年代,不乏“最后一碗米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军装,最后的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去上战场”的拥军故事。但由于长期和平环境、市场经济发展和多元思想文化影响,部分干部群众滋长了和平麻痹思想,忧患意识、国防观念日趋淡化。为此,迫切需要在全社会加强国防政策和兵役法规宣传,大张旗鼓地弘扬爱国拥军主旋律,理直气壮地讲清参军报国大道理,切实让“一人参军、全家光荣”成为全民思想共识、成为社会主流价值。

二是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领导干部既是国防教育的组织者,又是国防教育的重点对象,理应带头接受国防教育、增强国防素质。但由于受政策制度、体制机制等多种因素制约,一些地区和部门在组织国防教育实践中,并没有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导致部分领导干部国防意识不强,教育引导子女参军报国的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够。比如,据对某地级市2018年入伍新兵数据统计情况看,公务员中科级以上干部子女入伍人数占征集任务数不到2%,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子女应征入伍人数更是寥寥无几。领导干部是人民群众关注的重点,其行为有着重要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可结合各地实际,研究出台激励领导干部子女参军入伍的措施办法,鼓励更多领导干部子女带头应征入伍,以此带动全社会其他适龄青年踊跃报名参军。

三是弘扬拥军优属优良传统。瑞士军事理论家约米尼在《战争艺术概论》中曾指出:“如果在一个国家里,那些牺牲生命、健康和幸福去保卫国家的勇士们,其社会地位反而不如那些大腹便便的商人,那么这个国家的灭亡就一点都不冤枉。”这句话的含义不言而喻,说明拥军优属、尊崇军人之重要。但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有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在拥军优属方面做得还很不够。比如,有的不及时为军人家庭挂“光荣军属”牌匾、送立功受奖喜报,有的不坚持在重要节日走访慰问军烈属等。拥军优属是我党我军特有的政治优势、优良传统,对于巩固国防建设、推进军队发展,调动适龄青年参军积极性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应大力弘扬拥军优属优良传统,积极为军人家庭排忧解难、为军队建设贡献力量,在全社会营造“当兵光荣、报国有责”的良好氛围。

二、创新征集模式,解决“质不优”的问题

提高兵员质量,必须采取多种形式,创新征集模式,构建新型征兵体系。

一是优化兵员征募结构。可将目前的“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的征集模式,调整为以“志愿兵为主体、义务兵为补充”的新模式。这样不仅有利于保持部队人力资源的稳定性、专业性,也符合推开军人职业化道路的需求。随着士官的比重越来越大并逐渐成为士兵队伍主体力量,应适度减少义务兵数量,增大上站体检人数与应征入伍人数的比例,以便兵役机关能够为部队挑选更多优质兵员。

二是改进任务分配方式。目前,兵役机关明确征兵任务时,主要参考户籍地适龄青年人口数,按比例分配到各地,这种分配方式与当前的人口形势发展极不相匹配。如安徽省2017年底统计的户籍人口是7000万,但常住人口仅有6100万,财政收入是5000多亿元;上海市户籍人口虽只有1400万,但常住人口2400万,财政收入是6400多亿元。上海与安徽相比,经济较发达、教育水平高、优质兵员多,而安徽省每年的征兵任务约为上海市的10倍。可见人口越多、经济越不发达、征兵负担越重,且越难征到优质兵员。因此,应从国家层面搞好顶层设计,在征兵任务分配时,要综合考虑地区常住人口、经济发展、教育水平等因素,合理分配兵员征集任务,促进各地兵役负担相对均衡、科学发展。

三是推开精准征集路子。目前,部队提出的补兵计划只有数量,缺少专业、学历等岗位要求,导致不少适龄青年入伍后学非所用。实施精准征集、精准补入,已成为征兵领域“供给侧”改革的重要途径。一方面,部队要根据不同专业岗位对士兵文化、专业、身体、心理等方面的素质要求,及时向兵役机关提出精确补兵需求;另一方面,兵役机关要精准搞好兵员潜力调查统计,并根据应征青年综合素质和个人意愿,优先将符合部队专业条件的“双合格”青年推荐到相应岗位,变粗放征集为精准补入,最大限度地发挥好人才效益。

三、完善服役机制,解决“留不住”的问题

据近年来组织征兵调研情况看,适龄青年对入伍后有没有发展、能不能进步颇为关心。应抓紧完善相关服役机制,进一步营造拴心留人环境,确保应征青年既能“征得来”,更能“留得住”。

一是健全完善士兵成长成才制度。重点是压缩从地方青年学生中直接招收军校学员的数量,增加优秀士兵特别是优秀大学生士兵提干比例;对素质较好的大学生士兵凡愿意报考军校的,年龄可适当放宽;对表现优秀、岗位需要的士官,要优先选改高级士官或军队文职人员,确保人才干有出路、干有奔头。

二是改进提高现役军人福利待遇。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现状,健全军人工资定期增长机制,大幅提高艰苦地区、特殊专业岗位津贴标准,完善军人医疗、保险等制度,增强军事职业吸引力。建立解难帮困基金,积极主动地对个人或家庭出现困难的士兵予以救助,使他们亲身感受部队大家庭的温暖,激励广大士兵更好地扎根军营、建功立业。

四、健全保障体系,解决“出不顺”的问题

征兵工作是环环相扣的系统工程,士兵退役“出口顺畅”,就能促进新兵征集“入口兴旺”。因此,只有探索构建完善的军人退役保障体系,形成应征入伍与退役安置闭合回路,有效解决退役军人后顾之忧,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适龄青年参军报国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是坚持政府主导。国家层面,应进一步完善兵役法规体系,结合兵役法、征兵工作条例修订,研究出台军人权益保障法、退役军人安置法等配套法规,把官兵关切、实践可行的激励措施,用法律法规的形式固化下来。省级以下层面,应不折不扣抓好国家征集法规和优待安置政策落实,并结合本地实际,细化配套措施,确保本地区军人军属合法权益真正得到保障。

二是拓宽就业渠道。扩大政府公勤岗位招收退役士兵的比例,对基层专武干部、村官和社区工作人员的空缺岗位,应首先从退役士兵中择优招录,招录不满的再从社会人员中补充选拔。强化现行安置政策的刚性执行力度,对符合指令性安置条件的退役士兵,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逐人安排工作,严格落实编制,确保定岗定位,并明确最低工资标准不低于上年度当地城镇职工工资平均水平、最短合同不低于3年,严防出现上岗即下岗、退伍即落伍的情况。

三是搞好服务保障。发挥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机构功能,切实为退役军人就业安置提供全程指导和“一站式”服务。开展免费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帮助退役士兵提高就业竞争能力。尝试建立退役士兵失业保险制度,对退役后一时找不到工作或者再次失业的人员,提供生活、医疗等基本保障。加大服务保障考评力度,将落实退役士兵优待安置工作纳入党管武装、双拥模范城评比表彰内容,督导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履职尽责、兑现政策、落实工作,切实在全社会形成关心退役军人、尊重退役军人的良好氛围。

猜你喜欢

兵役士兵
2021年度全国兵役登记工作启动
小金县人武部多措并举抓好兵役登记工作
士兵的高度
社会版(十一)
门牙士兵
士兵与海豚
瞭望塔
不行与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