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校园 传统建筑

2018-12-08钟鑫

大学生 2018年10期
关键词:明湖影壁四合院

钟鑫

推开这座四合院两扇朱红色的高门,一阵厚重、绵长,还带一丝悠远的古门开启之声传入耳畔。

这种声音给人一种穿越感,瞬间,我从“槛外人”变成“槛内人”。

北京高校纷纷建设新校区,新建筑风格独特、异彩纷呈:

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汉唐风、北京化工大学的山水园林式,以及北京电影学院里电影元素的弥漫……

新中有古

北京建筑大学始建于1907年,学校历史悠久,人才辈出。学校西城校区位于展览馆路1号,紧邻北京市展览馆;其新校区位于北京市大兴区永源路,占地面积达50.1万平方米,于2011年正式投入使用。新校区内建筑类型丰富多样,可以说,每一座单体建筑就是一本生动的教科书、一个鲜活的教具。

如果你从空中俯瞰,在周围林立的现代化高大建筑中,有一片湖,在湖水旁有一座低调、典雅的四合院。

2018年7月的一个夏日,记者随学校的何立新老师参观了美丽的校园,特别是这个校内四合院。

何老师带着我从学校南门进入,一路向北走,路过几栋教学楼后,看见一面人工湖。何老师说,从空中看,湖的轮廓像个“明”字,因此,这片湖就叫明湖。在明湖的北面,紧挨着的就是这座四合院。

夏季湖面水汽蒸腾,云雾缭绕,四合院若隐若现,恰似一幅山水画。

四合院整体位置位于学校中轴线之上,地处学校中心位置,整个校园有一种向内而聚的整体效果。四合院建在明湖之北,取上风上水之意;明湖在四合院正门之南,取涵养水源和源远流长之意。

北建大新校区里的这座四合院属于带东跨院的两进四合院,占地面积在500平米左右,这在过去属于相当规模的四合院,应是大户人家和高级官员所用。

据何老师介绍,在大学里建四合院,一方面是用作供师生学习建筑风格的样本;另一方面,四合院也是学校的办公地点之一。

动中有静

走近院子,先看到了院门外的影壁。

影壁,是四合院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许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影壁都是位于四合院内部、正对门中央的位置,或者有的影壁还可能位于某间屋子的侧山墙上。总之,在寻常百姓的家里,影壁都是位于院内的。然而,这座四合院的影壁则设在院门外,并且正对大门,在影壁和院门之间有5米左右的距离,这里形成了一个自然小广场。在古代,这种影壁的所占空间以及院门前的小广场都是属于院主人的,从这样的空间设置及四合院本身占地面积就可推断院主人身份的不一般。

这个影壁不但位置特别,尺寸也非同寻常。通常放于院内寻常百姓家的影壁宽度可能只在两米左右,朴素的影壁可能只是一面墙,并不带有底座和顶部的水檐,更没有复杂的砖雕。但是这个影壁的宽度足有10米,是通常影壁的两到三倍,如一宽屏的影院幕布,横向展开。除了宽度突出,这块影壁具备完整的座、身、顶三部分,影壁的墙面由45度角斜放的方砖贴砌而成,给人一种阔气十足的感觉。

最显其豪华之处的地方在于,影壁中心区域的中央和四角位置都选用了复杂的砖雕图案,中心为牡丹,四角为梅兰竹菊。古人以这种精心设计的砖雕来凸显自己的身份和品位。

与影壁正面相对的是四合院的大门,两扇朱门关住了院内安静的美景。

中国传统古建筑从来离不开中国传统哲学的辩证思想:以四合院大门为界,影壁与院门之间的小广场是热闹的、动态的;而院门之内,则是安逸的、静态的,一静一动、一内一外,动静结合、内外有别,可谓浑然天成,正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生动写照。

因这座四合院的建造目的之一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直观的教学用具,因此,它的建造基本保留了四合院应有的规制,同时具备一定的规模,使其具有典型性和可研究性特征。

仅以四合院大门的宽度和安装位置,就可以把四合院做出分类,而四合院的规格也通常从名字上便可判断。

因为四合院中两柱为一间,如果说四合院是三间一启门的,就是指门脸宽度有三个开间那么大,大门位于中间的开间;如果说四合院是五间三启门,即是指门脸宽度有五个开间那么大,在中间的三间有开门。在古代,五间三启门多用于亲王府,三间一启门多用于高级官员之家。

三间和五间的说法是从横向上对大门的宽度进行界定,在纵深方向上,从大门安装的位置和门外空间由大到小的变化上,四合院大门的规格又可分为王府大门、广亮大门、金柱大门、蛮子门及如意门等,如意门属门中规格较小的一种,是北京四合院使用最普遍的大门,王府大门则属于屋宇式大门中级别最高的等级。

据何老师介绍,王府大门位于住宅院的中轴线上,而不是像普通四合院那样开在东南角。王府大门的门前宽敞明亮,进入王府大门之前都会经过有红色立柱支起的门洞,而这样的空间感是广亮大门和金柱大门等其他四合院大门所不具备的。

从四合院的正门南门进入,朱门徐徐展开,院内宽绰疏朗,游廊连接。

行走在四合院的长廊中,抬头可见如包袱皮儿一样布满梁枋的苏式彩画和旋子彩画。看着远处的廊柱层层变小,那种视觉效果使人感觉长廊更长,院落更深。狭长的廊道把几个独立的院中院很自然地串在一起,长廊、庭院、正房与厢房的组合自然、和谐。

院中院也都足够大,大到每个院子都可以种下四棵果树,这座四合院的主院和各跨院中都种上了石榴树、海棠树、玉兰花以及柿子树,这些树也是过去四合院里最常种的树,因为它们分别代表多子多孙、金玉满堂和事事如意的意思。

走在石階之上,长廊之下,我以一个外行人的视角感受着这个院子,看着梁间的各式彩画、院中含苞待放的花朵以及压弯枝头的盛夏果实,如果这是古时的人家,似乎处处都写满了四合院主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围着四合院走一圈大概需要二十来分钟的时间,在将近走出院门的时候,我才有机会看见房屋的后墙,那整面的用砖砌成的墙。这里砌墙的手法不同于我们平日里看到的一层砖一层水泥的砌法。在这面墙上,砖和砖之间的缝隙非常小,小到只有一厘米左右,这种砌墙的方法在古时叫“磨砖对缝”。

所谓磨砖对缝,单从字面我们便可隐约感到其中的复杂。据史料记载,砌砖之前,工匠们会将一块四方砖砍磨成楔子型,沙子泥浆要抹在小头的这一边,而大头朝外,从外表看,砖对砖几乎一点缝隙都看不出来。墙面不用挂灰,整个工序下来墙面看上去浑然一体,而且光滑平整,严丝合缝,肉眼甚至看不出接口,早年间最高档次的房子都要磨砖对缝。这一磨砖对缝的古法也引发了我的联想,古人对砖的打磨也体现了其对平凡生活的细致打磨,是对生活的尊重与热爱。

虚实结合

在北京建筑大学的新校区内,一座制造如此精良的四合院在为师生提供了教学素材的同时,它的使用功能也被极大地发挥出来。学校里比較重要的会议或是活动都会在这里举行,尤其是当学校接待外宾时,校方经常会选择在这个极具中国传统特色的四合院会议室进行会晤。

在四合院的东跨院里,还有一个图书室性质的“明湖书苑”,里面有古典书桌、古典书架、线装书,还有平整的罗汉床,这里都可对师生开放。

这样一座修建于现代化校园里的四合院,不论是其建筑外形、内部构造亦或是其内涵理念,实际上对于北建大学子来说,都是一个非常鲜活的教具,可以观其形,悟其道。何老师说,有的建筑学专业的同学,当他们在书本上了解了雀替、彩画及门簪等概念后,他们会到四合院里来找这些概念的原型,会去临摹实物,通过实地观察来印证自己对于书本知识的理解。从这个角度来讲,四合院是一种极佳的自学工具。同时,根据实物来加强对概念的理解,也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也可称是中国传统哲学中讲究的虚实结合的一种。

不仅如此,四合院向学生传递的是一种深层次的建筑理念,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感染,建设宜居之都、宜居之城理念中的“宜居”灵感或可来自于对中国传统四合院理念的体悟和提炼。

四合院之外多是车水马龙、热闹喧嚣,但是推开院门、踏入门槛,抬头望见雀替、彩画和长廊,前行遇见花鸟、果树和圆月门,亭台石阶、窗棂屋脊,在高低起伏、错落有致之间,同学们可以静静地思索古人的建筑智慧。凡此种种,都是建筑类专业学生需要用心体会和切身感受的,而学校所建的这样一座四合院,正是为同学们提供了思索和观察的空间。

据何老师介绍,为保证传统建筑的原汁原味,四合院的设计、施工要求极其严格,对于像传统古建中的梁枋彩画、磨砖对缝、砖雕刻花等技艺更是要精确到毫米。这座四合院的设计者正是研究四合院的专家、学校建筑设计学院原院长倪吉昌先生。老先生亲自设计四合院图纸,对施工和验收都是按照传统古建筑的修复标准来要求的,毫不含糊。四合院的建造前后历时三年,是新校区规划中的重点工程。

猜你喜欢

明湖影壁四合院
任桂萍
别扭的影壁
明湖深处的琴人雅事
北京乐成四合院幼儿园
老北京建筑里的影壁
门口有道墙
四合院下的宝藏
一套四合院 引母女对簿公堂
明湖咏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