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尹少淳:美术教育不止是教画画

2018-12-08小单

现代家长 2018年10期
关键词:美术课课程标准美术

小单

【尹少淳简介】

美术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亚洲美术发展教育研究发展中心主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美术课程标准研制课题组组长。著作《美术教育:理想与现实中的徜徉》被教育部師范司评为全国教师教育优秀课程资源。

在培养孩子的艺术兴趣方面,美术一直是家长青睐的项目。不少家长心里还存着一个小九九:如果孩子的学习成绩不行,将来还可以参加艺考。所以,近年来,无论是学校美术课还是校外美术培训班都大受欢迎。一时,原来仅仅是“副科”的美术课成了香饽饽。在课程改革的时代,学校美术教育发生了哪些变化?校内校外美术教育各有哪些优势?孩子从小学美术有哪些好处?日前,本刊特约记者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著名美术教育家、美术课程标准研制课题组组长尹少淳教授。

美术教育三阶段

记者(以下简称记):众所周知,美术作为艺术门类,在我国有悠久、灿烂的历史,但被列入学校教育学科,却是近代的事。请问尹教授,美术教育究竟是什么时候传入我国的?

尹少淳(以下简称尹):不错,我国的学校美术教育起源于近代,左宗棠创办的马尾船政学堂可谓肇始。当时,马尾船政学堂为了培养专门的工程绘图人才,专设了马尾绘事院,主要招收两类学生:一类学生专门画船图,就是画整个船的造型;一类学生画机械图,就是船上的发动机等机器。在此之后,国内的美术课很长一段时间内也被称为“图画课”,而不是“美术课”。记得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就经常被叫作图画老师。

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无论形式还是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家长感觉不适应。您是美术教育专家,能否带领我们简单回顾一下美术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历史?

尹:1978年我国颁布了《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和《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正式将图画课的名称改为美术课。但是当时的美术教学远远没有现在这么丰富,主要有绘画、雕塑、手工制作等。再后来,新世纪课程改革之后,美术教育的课程内容就越来越丰富了,欣赏、绘画、雕塑、设计、工艺、建筑、书法篆刻,甚至媒体艺术都出现在我们的课程标准之中了。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可能还要丰富,有很多老师甚至把装置艺术、行为艺术都引入了美术课。

整体来看,学校美术课程的发展大体可以分成以下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指2000年课程改革以前,被认为是“双基”时期。我国的课程非常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双基”是当时我国基础教育的一大特色,各科老师都非常注重“双基”的培养。

第二个时期,从2000年到2015年,被称为“三维”时期。“三维”具体指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这“三维目标”之中,“知识与技能”是一个“达成目标”,即如果一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制订合理,学生通过学习是完全可以达到的。“过程与方法”作为目标,其实是为了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这一目标的制订不是为了掌握技法,而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了解学习的过程。我个人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两个目标称为“指向目标”,是带有方向性的目标,短时间内并不能完全达到,会有一个一步一步接近的过程。

第三个时期,从2015年开始,中国的课程进入了“核心素养”时期。2014年11月,由教育部开始推进《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修订,以此为背景,美术教育进入了全新的历史阶段。

记:美术教育的核心素养指的是什么?

尹:所谓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景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学习方式下所孕育出来的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以及结构化的学科知识和技能,分析情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

教育部提出“基于核心素养的美术教学”的概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观念的变革。我国传统哲学讲究“技进于道”——过去的美术学科本体的知识与技能可以称为“技”,是一个分门别类的知识体系,每一门类内容都自成体系,相互之间是分裂的;现在所提倡的核心素养可以称为“道”,是将各种知识技能融合在一起,用来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洞察问题、解决问题。换言之,人掌握了知识与技能,不能说拥有了智慧,真正的智慧指的是人在现实生活中解决真实问题的应对性策略。在美术教学层面,我们过去习惯于围绕“技”进行教学,今后的教学要进入到“道”的层面,就是理解知识、运用智慧去综合性地发现一些问题,并通过艺术的手段去解决它们。

现阶段,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而核心素养则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方针与学科具体教学实践过渡的中间层次。对此,教育部要求每个学科都要根据本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提出各自的学科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的内涵

记:您认为美术教育的核心素养包括哪些内容?

尹:经过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修订组的深入讨论与探究,我们提出了美术教育的五大学科核心素养,即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需要说明的是,这五个学科核心素养不是只针对美术专业人才而设定的,而是面向全体公民,尽管美术专业人士可能在五个核心素养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

记:您所说的美术教育五大学科核心素养指的都是什么?

尹:首先要说明的是,美术教育的五大核心素养之间是有交集的,并非截然分开。当初提出这样的概念主要是从各自的主旨和大的方向进行区分。

“图像识读”是指以获得美术知识和有益信息为目的对图像的观看、识别和解读。我们必须承认,图像作为信息的载体,存在有可能被识别和解读的问题。

“美术表现”是运用一定的媒材、技术和美术语言创造图像。这里要注意的是,我们之所以没有提“美术创作”素养,是因为学科核心素养的载体是普通公民,而非专业人士,所以从最基本的意义表述更稳妥。美术表现包括美术创作,但其意义更公民化,一个不从事美术专业的人,同样可以运用传统或现代媒介通过造型活动表达自己的意图、思想和情感。这个道理就像语文学科不能将“文学创作”,而只能将“文字表达”当作公民的素养一样。

“审美判断”是对美术作品和现实中的审美对象进行感知、鉴别、评价、判断与表达。此中含义和价值大家都清楚,这里就不赘述了。

“创意实践”指在创新意识的主导下的思维和行为。其中的创新意识指做事有与众不同的愿望和意识,没有这一愿望和意识创造思维和行为就难以发生。需要说明的是,“创意实践”这一核心素养的提出是历经多次修改而来的。开始由“创想能力”改为了“创新实践”,后来考虑到创新实践要求太高,就进一步改为了“创意实践”。

“文化理解”主要是指从文化的角度看待美术作品和现象,认同中华优秀文化、尊重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我们看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角度,如哲学的角度、历史的角度、社会的角度,等等。文化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角度,有人称之为文化视野。从文化的角度看事物是整合的,因为文化是跨学科的,可以将很多方面和学科整合其中。对于美术来说,我们可以通过作品“以小观大”,透过当时的作品进而感知当时的社会文化,也可以“以大观小”,通过对当时文化特征的认识,理解具体作品的内涵。

记:美术教育的五大学科核心素养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尹:五大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很像奥运五环:下面两环是“图像识读”和“美术表现”,是美术学科特有的内容;上面“创意实践”“审美判断”“文化理解”,是其他学科共有的内容。比如历史学科也有文化理解,语文、音乐都会涉及审美判断,创意实践也是所有学科都要考虑的,但是各个学科的角度和出发点是不同的,美术学科的文化理解是从视觉形象的角度出发,针对视觉形象的审美也是美术学科比较擅长的,从视觉形象的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意实践素养,更是美术学科之所擅长的。因此,前面两个是基本素养,后面三个是衍生的素养,这五个素养共同基于视觉形象。从这点来看,每一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立科之本,语文的立科之本是语言与文字,数学的立科之本是数字与符号,而美术的立科之本自然是视觉形象,美术学科所有的价值都是由此生发出来的。

校外培训有优势

记:现在,许多家长都愿意给孩子报美术兴趣班,让孩子在上学之前就接受美术教育。您认为校内、校外的美术教育有哪些区别?

尹:區别主要有两点:第一,目的不同。学校美术教育要求学生达到国家规定水平的美术素养,而校外教育具有孩子或家长的自主选择性,在美术素养的发展上更深入,培养要求也具有更大的弹性。第二,内容和方式不同。学校的课程内容是按照国家美术课程标准制订的,相对比较规范,而校外教育比较自由,教师可按照自己的特长自定教学方案。学校的规范容易造成教师的惰性,妨碍自主性﹑创造性的发挥;校外相对比较前卫,对艺术创作实践非常敏感,有很多内容和方法甚至直接来源于艺术家的创作,降低了难度,适应学生学习。所以,我认为校外美术教育的优势不容忽视。

记:您认为校外美术教育要不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如何建立相对科学的校外美术教育内容体系?

尹:我认为校外美术教育体系保持自由就非常好,没有必要制订统一的标准。如果有了统一的标准,校外美术教育原有的优势,如自由性、前卫性、选择性、创造性就会丧失。

记:现在校外各种美术比赛层出不穷,大有只要参赛就能获奖之势,您怎么看?您认为应该怎样评价学生美术参赛作品?

尹:现在很多校外比赛评奖面广,有些是为了不打击孩子和家长参与的积极性,也有些是为增加参与量获取经济效益。我认为奖项本身意义不大,应该是作为进一步提高孩子美术学习兴趣的一个工具来看待。

说到评价学生作品,我看很难有统一标准,得看比赛的目的和取向。如果是比较讲究创意或学术性,我可能会特别注意孩子体现的创造力情况。如果是特定主题,我可能会考虑他在题材理解和表现方面是否深刻。一般我们评价儿童画,常常关注由儿童的天性导致的童趣,反对刻意表现出来的“成熟”,更反对老师捉刀代笔。作品要符合他相应程度的认知发展水平,能展示学生自己的艺术个性,是“不故作简单的童趣”。

记:艺术,对普通家长来说有点高不可攀的感觉,而培养孩子当画家是需要较大投资的,如果孩子不能成为画家,那岂不是浪费?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尹:美术教育不是培养画家,而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艺术跟科学的区别在于,科学培养学生从经验理论里观察,用科学的方法去验证,再提炼原理,它强调逻辑性思维,结论具有唯一性;艺术具有神话思维,可以天马行空,组合各种形象,不完全遵守形式逻辑,它所有东西都建立在一种视觉形象上。所有的艺术行为无非三个指向,一是观察,包括外形色彩、结构肌理、比例线条等,用心欣赏。二是理解,即感受视觉形象里面隐藏的意义。三是创作,即用特定的素材、相应的技术,无中生有地创造属于自己的视觉形象。这就是美术的特点。青少年可以通过学习美术这种区别于语言声音、逻辑思维的方式,去理解世界、理解自然,然后通过美术去表现世界、表现自然,展示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表达心灵很微妙、很个人的感觉。对于一个孩子而言,美术的功效并不是单一的,它也是宣泄情感、和外界交流沟通的一种方式。学好美术不仅要逻辑思维,也需要形象思维,不仅要有理性推论,还要有大胆想象,通过多方面训练,也能塑造青少年的人格。对于更多人来说,美术也是充实闲暇的一种方式。蔡元培曾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观点,这说明美术能让人安定,能让人有幸福感,它能成为一件终身的事情。

【编辑:陈彤】

猜你喜欢

美术课课程标准美术
广州市教育局邀请专家深入解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不一样的美术课——画手
美术篇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美术课
找蜡笔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中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想研究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
台湾当代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