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渝东北循环林业经济模式产业化探讨研究

2018-12-08何丙辉段豫川代颖娜张晓祎陈琦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新商务周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林业经济

文/何丙辉 段豫川 代颖娜 张晓祎 陈琦,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1 引言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是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重大要求。发展循环林业模式有助于提高生态资源的利用率、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升级、推动循环经济发展;而将循环林业推广为一个产业则能带动渝东北地区经济的发展、加速脱贫的步伐。循环林业一概念由杨礼旦(1994)在《循环林一森林资源良性循环的经营模式》一文中首次提出,“所谓循环林就是保持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持续、稳定循环基础上循环利用森林资源,产出适应人类社会进步的合理产品,发挥最大生态和经济效益的经营体系的林分。”叶咸龙,于海森(2006)则分析了森林资源的循环经济特征,在产业层面提出建立区域循环经济产业化体系。

而将循环林业与经济模式相联系的则为任高科等人。任高科(2 006)等人进行了以国有林为研究基点,提出国有林区应建以绿色产业为主体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开发林业第三产业—森林旅游市场开发和建设绿色生态经济小区,发展种、养、加为一体的绿色产业,并进一步提出在国有林区着重建设四个相对封闭的循环产业链条。殷延青(2006)等定义了循环型林产工业,探讨了林产工业资源培育业、森林采伐和林产品加工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构建我国林产工业循环经济发展体系提供理论指导。

国外关于循环林业经济的最有借鉴意义的为由美国著名林学家于年提出的新林业理论。理论核心是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采用生态途径经营森林资源,以求达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森林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新林业理论主要是以森林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的原理为基础,并吸收森林永续经营理论中的合理部分,以实现森林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相互统一为经营目标,建成不但能永续生产木材和其它林产品,而且也能持续发挥保护生物多样性及改善生态环境等多种效益的林业。

2 循环林业经济模式

重庆的森林覆盖率高达45%,渝东北地区是重庆生态屏障和重要资源保证地,林业资源丰富,发展林业经济的条件较好。林下经济,即在不影响林木的正常生长、不降低其生态功能的前提下,以林地、园地资源为依托,以现代科技为支撑,充分利用林下自然环境条件,选择适合林下生长的微生物、动植物等物种,进行合理种植、养殖,构建稳定、持续的农业复合生态系统,发展农业生产的一种新型农业经济。我国目前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是实现农民增产增收和保护生态双重目的的重要手段。结合渝东北的特殊情况,发展循环林业经济模式,是符合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双重战略目标的最宜模式。

循环林业经济模式是以循环农业为基础的,利用林业资源为主的农业发展模式,以林业资源的循环利用为基本特征,以农业资源消耗最小化、污染排放最小化与废弃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实现农产品的高质量生产。根据实地考察与研究,我们总结出以下三种模式:

2.1 “树—虫—禽”模式

“树—虫—禽”模式即以林业种植、林果采摘为主,林下放养禽类为辅,同时解决林木生产的虫害杂草问题,与禽类养殖的饲料问题,实现资源循环高效种养。以万州白羊镇大悟村的林禽模式为例,该村以柠檬种植为基础产业,采取的林下养鸭模式十分有效的解决了柠檬树上蜗牛多的问题,实现了农药污染的减少和养殖饲料的节约,提高了柠檬产量的同时增加了村民的养殖收入。

2.2 “树—菌—肥”

“树—菌—肥”模式即以菌类养殖为主,树木养殖为辅的循环模式。渝东北地区自然条件好,适合多种菌类的生长。以桑枝等林业资源做成培养基,培育木耳等经济菌类,出售后粉碎培养基反哺桑树,促进其生长。如云阳县大阳镇鸡鸣村、大树村的桑枝木耳模式:以桑树为中心,形成循环利用圈,即桑叶喂蚕,桑树修剪后的残枝作为菌类培养的原料种植木耳,菌类栽培后产生的废料又可作肥料、饲料、饵料和沼气发酵等多种用处,同时有效利用了当地富余的水资源,实现了林业资源的循环利用。给当地的农民增加了收入。

2.3 “树—草—鱼”模式

“树—草—鱼”模式即以渔业养殖为主,林下种植为辅的林业经济循环模式。渝东北地区作为长江绿色廊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防护林不能够开发。如何利用林下有限的阳光与养料,种植能使农民致富创收的作物成为一大难题。选择生命力顽强、产量高的苜蓿等牧草作为改善鱼类肉质与风味的重要影响因素。以丰富的水资源开塘养鱼,以林下牧草解决鱼类的饲料,实现林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形成了“林、草、鱼养殖”相互联系的立体生态农业体系,取得了多方的良好效益。

3 循环林业经济SWOT分析

3.1 Strength:优势分析

3.1.1 经济效益

渝东北的万州、丰都、巫山等县区既是三峡库区,又是秦巴山连片特困地区,既是重庆生态屏障和重要资源保证地,也是重庆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区域,环境保护任务重,发展压力大。而循环林业经济模式可以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有效改善当地农民的生活状况。如大悟村的林下养鸭项目,每年可带来养殖收入6000元左右。而大阳镇村民靠养殖木耳回购给木耳公司每户每年可收入2万元,同时公司会以400元/吨的价格收购当地桑枝用于木耳的培育,为农民带来了大量的收入,极大的促进了当地的精准扶贫工程进展。

3.1.2 生态效益

循环林业经济模式有效利用林间空地进行林禽、林菌等的养殖,有利于林木的健康生长和增加果量。家禽家畜在林间轮放,采食昆虫与杂草,减少了病虫害,减少杂树、杂草的生长,减少林地农药污染面,保持了水土。而林禽的粪便和林菌的培基废料留在林间,通过就地分解,改善了林地地力,加快了树木生长速度,缩短了生长周期,使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生态效益显著。有利于长江上流的绿色廊道建设,保护了渝东北地区的脆弱生态环境。

3.1.3 社会效益

循环林业经济模式秉持的是绿色化发展理念,符合十九大报告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是“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这种模式的普及,能够在村民心中逐渐根植绿色发展的理念,更加坚定不移的寻求绿色、科学、可持续的发展方向,从根本上保护环境。同时,这些家乡致富新模式吸引了大量社会劳动力回乡,通过养殖林禽、林菌致富的同时,带动了当地二、三产业发展,形成区域带动效应,体现出良好的社会效益。

3.2 Weakness:劣势分析

3.2.1 深加工程度低,产业链短

但在现有循环林业经济模式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产品的加工程度低,农户和当地经济合作社基本仅处于产业链中的生产与农产品直接销售阶段,很少有通过延长产业链方式进行加工的经济主体,不能带来最大的价值。表现在加工率低,加工档次低,产品大多是粗加工品主要是利用外观较差的产品进行腌制粗加工,精、深加工极少,且保鲜技术落后、原始。同时,农民精品意识较差,往往成筐论堆地往地摊上一摆,有相当一部分产品不分级,不加工,不包装,直接到市场销售就开始出售。这就直接导致相关农产品延伸增值能力低,生产效益不高,这是在长期发展循环林业经济模式上的一大壁垒。

3.2.2 品牌效益弱,信息机制不健全

循环林业经济产品市场流动不畅,产、供、销信息方面的脱节在生产、供应和销售方面缺乏一定的信息沟通。整个从生产到销售环节信息缺乏统一、协调的机制。外售渠道窄,销售方式的单一市场占有率低。现有产品销售市场主要集中在本省和附近的几个省,而且在省外市场的占有率很低。这集中体现于产品的品牌效益上,农户品牌意识不强,现有营销方式落后,市场知名度自然不高。响亮的品牌的缺失,主要表现在消费者购买时不放心,即便购买后对产品满意,也难以回购。

3.2.3 全面质量管理意识薄弱,标准化程度低

标准化管理是当代产业化管理的重要管理原则,核心是标准,有助于扩大现代化大生产并提高质量和保护安全。但对于普通农户来说,目前“标准化”的概念还很陌生,种植户凭借多年的种植经验,全面质量管理意识薄弱,其产品生产的标准化程度自然也低。

一是种植模式传统,缺乏科学标准。如大部分农民在种植柠檬时,不可避免的导致垄距和株距过大或过小,导致土地利用率低,柠檬产量不高。二是机械化程度低。如种植柑桔时,浇水、施肥、喷药等环节都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三是循环林业经济模式产业参差不齐,在林下种养的禽类大多为放养模式,且生长售卖周期不一,难以保证真正的实现“循环”。

3.3 Opportunity:机会分析

3.3.1 国家政策导向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2017年颁布的《关于做好2018年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发展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关于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关于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开发创新示范工作的通知》 等通知,都强调了建设高产高效生态示范基地、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寻找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模式的必要性。

3.3.2 消费者需求转变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进步,人们收入和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消费者的消费观念转变,消费需求向更高层次转移。体现在食品消费上是更加追求健康、绿色、精致的产品,人们更加注重可持续消费,在消费时更倾向于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

3.4 Threat:威胁分析

3.4.1 劳动力外流。

渝东北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劳动力向外转移的情况。这导致农村劳动力剩余不足,无法发展“家庭农村”模式的循环林业经济,使得该模式缺失了一个主要的运营主体;同时劳动力也是农村的人才,他们的转移让处于初期、需要较多照料的循环林业经济模式缺乏活力,难以发展。

3.4.2 农产品的物流问题。

循环林业经济在发展初期,主要以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形式存在,大多以村落为基础单位,同时循环林业经济中的菌类、鱼类及禽类产品,保鲜周期短,售卖周期不一,难以形成规模。规模问题导致物流系统建立的困难,以及果蔬类农产品平台及人才的匮乏,这都造成了循环林业经济的物流问题。

4 结论及发展建议

4.1 结论

渝东北的循环林业经济模式,在理论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渝东北地区实践运行中,又对精准扶贫和绿色廊道建设的巨大推动作用,不过其仍然存在加工程度低、品牌效益弱、标准化程度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在产业化发展及模式推广上提出以下四条建议。

4.2 发展建议:

4.2.1 产品合理深加工,完善产业链

需要合理的加工、市场销售及售后服务等经济活动增值,因此在发展特色产业的同时,建立一条从种植到售后服务完整的产业价值链是必要的。如现有的丰都柠檬基地和万州区白羊镇大悟村的柠檬产业,就按照纵向一体化理念,拟开发柠檬制品的加工(如柠檬香水、柠檬香皂及柠檬果干等)、更加多元化的市场销售模式及可以更好打造品牌效益的售后服务。又如万州凤凰社区的林药模式,在初步进行加工的基础上进行售卖,达到更好的经济效益。

4.2.2 打造响亮品牌,发挥品牌效益

品牌被认为是一些可以将产品与服务区别于其他同类产品与服务的可展示的标记,比如名称、标识等,由产品属性和市场属性两部分组成。品牌的实质是供应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一种契约,是消费者获得满意的产品和服务的标志。政府和农户需要打出响亮的品牌,就必须要开展系列宣传活动,将被动等待消费者反馈满意信息变为向消费者主动灌输品牌理念。如请明星代言产品、拍摄创意短视频广告、开设合作社产品官网及微信等网宣平台、定期举办产品品鉴会等。这两年,巫山县农委于联合地方分别在上海和北京举办“李行天下”脆李品鉴会,起到了很好的品牌宣传效果。丰都的“鬼城麻辣鸡块”,也通过丰都鬼节活动进行了具有特色的品牌宣传。

4.2.3 建立循环林业经济示范园区,加快标准化建设

打造循环林业经济产品品牌,扩大循环林业经济产品知名度,提高广大消费者对循环林业经济产品的认知度,首先应在提高产品质量上下功夫,建立标准化生产制度,规范栽培管理,严格把关质量。

现有循环林业经济模式中既有龙头企业,也有散户。可以采用龙头企业基地带动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方式,由龙头企业带头承担起产品标准化生产制度的制定、贯彻和实施的工作,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循环林业经济基地,积极开展循环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产地、产品认证,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根据标准化技术推广的实际情况,加大对技术人员的标准化技术培训力度,严格按照相应的标准化生产的措施进行种植,规范林果、林禽采摘时间、喂养时间,强化对质量的监督工作。通过以龙头企业带动建立循环林业经济示范园区的方式,加快标准化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张金环.产业层面循环林业模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

[2]朱帅群.生态林业循环经济的有效发展策略[J].现代园艺,201 6(10):162-163.

[3]曹兰芳,姚艳辉.湖南省林业循环经济分析[J].科技信息,2010(12):24+26.

[4]钱静,律江.都市现代农业 [M].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228.

[5]尹昌斌,周颖.循环农业发展理论与模式[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林业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林业勘查设计》简介
《林业勘查设计》征稿简则
《湖北林业科技》征稿简则
《林业科技》征稿简则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land produces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分享经济是个啥
拥抱新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