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那年国庆在卓琳家

2018-12-07秦来来

晚晴 2018年10期
关键词:昆剧锣鼓京剧

秦来来

1986年国庆期间,上海昆剧团由京昆大师俞振飞、李蔷华带队,进京汇报演出,我作为上海新闻界唯一一名随团记者,有幸记录了那段令人难忘的时光。

1986年国庆的北京,蓝天碧云、阳光明媚。

10月3日上午,俞振飞、李蔷华夫妇携手下弟子前往卓琳同志家。我当时是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记者,作为摄影者有幸随同,目睹了卓琳同志对昆剧演员的满腔真诚,聆听了卓琳同志对京昆艺术的真知灼见。当时,卓琳同志的正式“官衔”是“全国振兴昆剧指导委员会”成员,不过,这是个只干事、没报酬的义务活,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振兴昆剧的“志愿者”。

我们的车来到景山附近的一座大院,缓缓停靠在会客室门口,只见身穿灰绿色风衣的卓琳同志已经在门口迎候俞老夫妇,并一一同每位前去拜访的同志握手表示欢迎。

李蔷华对卓琳同志说:“我们来请您看戏(指国庆以后演出的戏),给我们提意见。”卓琳同志说:“你们这次带来的戏,角色真整齐、演员嗓子真好、整个班子真不错。还有三个美,服装美、唱腔美、表演美。看了你们的演出后,医生给我量血压,说你的血压挺好的。那是啊,看了你们的戏,又美又舒服,听了又舒服,心里就愉快,心里一愉快,血压就正常了嘛!(大家笑了起来)。你们上海昆剧团的戏,除了唱腔美以外,表演也确实好。我喜欢文戏、喜欢唱的戏。”

原来,卓琳同志从小就在父亲的影Ⅱ向下接受京剧艺术的熏陶。卓琳同志说:“我这个人有点偏爱,我向来是国粹派,对京昆艺术非常爱好。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现在保存下来的剧种、剧目,都是经过一代代艺人淘汰、筛选、才保留下来的。京剧、昆剧表现现代生活比较困难。它(京昆)的程式,丢掉了就不好。”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艺术,也是邓小平同志的所爱。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邓小平同志在上海搞地下工作的时候,也会忙里抽闲去天蟾舞台看京剧,后来因为工作忙就顾不上了。卓琳同志告诉我们:“我家老头也是爱戏的,他只爱听京剧老生,爱听言(菊朋)派,说言派有味道。他平常没有时间,后来不是被打倒了吗,还没出来工作,我们就想办法给他录一些言派的唱段、唱片给他听。其实‘文革以前,怀仁堂经常演戏,我们一家老小全去,所以我们那些孩子从小跟我们看了不少戏。”

谈到戏剧改革的话题,卓琳同志指出:“武打戏的锣鼓声音是不是可以小一些。关于锣鼓的发展,我想一定是当时在没有剧场的环境下,锣鼓敲得响可以吸引人。现在有了剧场,而且又那么小。是不是可以打得輕一点。我听说打锣鼓的(艺人)80%到了老年耳朵不行;因此这样高(的分贝)对这些人本身也是伤害。”“而昆剧则不同,锣鼓小,伴奏乐器主要是笛子,再加一两个乐器,没什么噪音。吹笛子很动听,悦耳而不吵人。但是笛师很辛苦,一场戏吹下来很累,所以,演员谢幕的话,笛师也可以出来跟观众见一见。”

是啊,当我们埋怨京剧锣鼓太吵的时候,卓琳同志想的是,锣鼓的高分贝对艺人的伤害;当我们批评伴奏的喧宾夺主的时候,卓琳同志考虑的是组织他们举办专门的演奏演出,发挥他们的一技之长;当我们为杜丽娘、陈妙常的歌舞演唱击节叫好的时候,卓琳同志建议的是,应该让笛师和主演一起谢幕……

到了邓小平同志的家,大家当然非常关心他的情况。卓琳同志告诉我们,小平同志现在耳朵不行,他以前常去怀仁堂看京戏。他曾说,京戏可以编一点新的历史戏;我们有五千多年的历史,随便抓哪一个事件,都可以编一出戏。京戏可以演历史戏。“我有时在家看录像,他说你怎么成天看录像;我说这是我的爱好,你不是爱打桥牌吗?”卓琳同志风趣的话语再一次引起了我们舒心的笑声,是啊,这是一个领袖的家,却又是一个多么温馨、多么和谐的家啊!

不经意问,两个多小时过去了。当大家依依不舍告别的时候,这次会见已久久地烙印在我的记忆里。(来源:《档案春秋》)

猜你喜欢

昆剧锣鼓京剧
从零做起,创造与突破
为什么京剧被誉为“国剧”
《京剧人设》
《牡丹亭》: 在每个人的心中,播种一颗美的种子
《牡丹亭》:在每个人的心中,播种一颗美的种子
软槌锣鼓 声震九州
薅草锣鼓,田间楚音
京剧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