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克氏针钢丝张力带联合缝扎固定治疗髌骨下极粉碎骨折的效果

2018-12-07吴飞

中国社区医师 2018年25期

吴飞

摘要 目的:探讨克氏针钢丝张力带联合缝扎固定治疗髌骨下极粉碎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收治髌骨下极粉碎骨折患者32例,对照组使用克氏针钢丝张力带联合缝扎固定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强早期康复锻炼。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1、3周时的伸直活动度、屈曲活动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克氏针钢丝张力带联合缝扎固定治疗髌骨下极粉碎骨折的效果显著。

關键词 克氏针钢丝张力带;缝扎固定;髌骨下极粉碎骨折

髌骨骨折中,髌骨下极占有5%左右的比例,髌骨下极属于髌腱起点,应力较为集中,骨折块下存在较少的关节软骨面或者不存在。临床上大多数髌骨下极骨折属于粉碎性骨折,因为形成的骨折块较小,所以固定与复位存在较大难度[1,2]。本研究在该疾病治疗中采用联合克氏针钢丝张力带与缝扎固定治疗法,并在此基础上及早指导患者进行早期康复锻炼,获得了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3年8月-2017年6月收治髌骨下极粉碎骨折患者32例,以治疗方式为依据分为两组,各16例,本研究在患者知情同意情况下开展,且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观察组男10例,女6例;平均年龄(47.98±11.69)岁;平均伤后病程(0.56±0.72)d。对照组男11例,女5例;平均年龄(48.02±12.06)岁,平均伤后病程(0.68±0.28)d。两组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方法:①对照组采用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十缝扎固定,给予患者椎管内麻醉,在其膝前正中位置做出一个纵行手术切口,将髌骨下极骨折端充分显露出来,手术过程中观察到所有髌骨下极骨折均属于粉碎性骨折;髌腱和髌前腱膜采用2根2号Ethibood缝线编织,促使髌骨下极碎裂骨块拢为一体,从骨折断端将尾线穿出;一般情况下,髌骨近端具有良好的完整性,采用1.5mm克氏针在髌骨近端钻出3个纵行骨道,在3个骨道中放入4个缝线尾端,从髌骨近端穿出;在髌骨折端采用2根1.5mm克氏针逆行穿入到在髌骨折近端,远端入针点通常情况下位于3个骨道中间偏深的位置,近端出针点在3个骨道深层;将缝线拉紧,不需要将其打结,对远近端骨折进行复位处理;在编织缝线深方采用2根克氏针穿入入远骨折端,从髌腱处穿出,采用双股钢丝缠绕克氏针,将其固定好;拉紧编织线尾端,将其打结固定好;剪短克氏针,折弯其近端;保持120°被动屈膝姿势,对髌骨骨折端位置、稳定性进行检查,发现其没有异常活动、状态良好之后,将伸肌腱扩张部、关节囊缝合好,完成手术后第2天便可将引流管拔除。②观察组采用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十缝扎固定十早期康复锻炼,克氏针钢丝张力带与缝扎固定方式与对照组一样,在此基础上,指导患者进行早期康复锻炼,由康复专业人员指导患者,麻醉苏醒后便可进行躁泵训练,指导患者取卧位,将一软枕放置在患侧小腿后方,将2s作为1个循环,指导患者做踝关节背屈运动,每组之间控制在5min,每隔2h运动1次;术后第2天指导患者做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取卧位,完全伸直膝关节,患侧、健侧同时做股四头肌等长收缩,每次5s,每组10个,每隔2h运动1次;术后第3天指导患者站立、行走锻炼,患肢佩戴伸直支具,指导患者缓慢行走,控制每次站立、行走时间在5-10min,每天2组。

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患者术后1、3周时的VAS评分、伸直活动度、屈曲活动度。

统计学;冲矛:采用SPSS20.0绷十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行t检验,以(x±s)表示,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1、3周时的伸直活动度、屈曲活动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3周时的VA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讨论

通常情况下,髌骨下极没有软骨对其进行保护与覆盖,所以属于髌骨骨折的高发部位。通常情况下,髌骨下极骨折患者的病情较为严重,且大部分属于粉碎性骨折,具有较大的固定与复位难度,预后差阵[3-5]。对髌骨下极骨折患者进行治疗时,其目的在于维持髌骨完整性,促使髌骨长度恢复,在此基础上结合早期功能锻炼来促使患者更好更快恢复。本研究中髌腱和髌前腱膜采用2根2号Ethibood缝线编织,促使髌骨下极碎裂骨块拢为一体,有利于髌骨下极度外形恢复,促使髌骨长度得到有效保留,对髌骨切除术后各种并发症进行有效预防。联合应用克氏针钢丝张力带与缝扎固定治疗方式,在髌腱外和骨折远端,克氏针的位置在编织缝线深处,能够防止克氏针从远端切出,进而影响内固定效果。克氏针钢丝张力带与髌韧带缝扎联合应用的主要依据为髌骨下极骨折病理特点,采用以上方式治疗能促使患者髌骨完整性得到有效保障,获得良好的固定效果。本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患者进行了早期康复指导,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1、3周时的伸直活动度、屈曲活动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克氏针钢丝张力带、缝扎固定、早期康复锻炼三者联合有利于促进髌骨下极粉碎骨折患者恢复。两组术后1、3周时的VA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知早期康复锻炼不会将患者的疼痛程度加重,可靠性与安全性显著。

综上所述,髌骨下极粉碎骨折患者联合克氏针钢丝张力带与缝扎固定治疗的效果显著,推广价值显著。

参考文献

[1]王军,陶晓冰,部顺兴,等.克氏针钢丝张力带联合缝扎固定治疗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术后早期康复的前瞻性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15):153-155.

[2]田伟荣,王军,陶晓冰.克氏针张力带联合髌韧带缝扎固定治疗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术后康复护理[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7,1(13):99.

[3]张健,蒋协远,黄晓文,等.纵向钢丝捆绑结合克氏针张力带治疗髌骨下极粉碎骨折[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医学版,2016,48(3):534-538.

[4]康军锋,许向东,全利伟,等.可调式髌骨爪联合可吸收线与克氏针钢丝张力带修复粉碎性髌骨骨折的效果比较[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35):88.

[5]陈星宇,刘显东,曹万军,等.髌骨骨折克氏针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术后克氏针松动的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J].中医正骨,2017,29(1):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