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在三踝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2018-12-07陈乾刚

中国社区医师 2018年25期

陈乾刚

摘要 目的:探究后外侧联合内侧入路应用于三踝骨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三踝骨折患者4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临床骨折治疗,观察组给予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固定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恢复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体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外侧联合内侧入路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效果显著。

关键词 三踝骨折;后外侧入路;内侧入路

三踝骨折是指患者内外、后踝关节3处出现不同程度的骨折或者骨裂。胫骨远端称为内躁,腓骨远端称为外踝,胫骨和距骨部位后缘部位称为后踝。踝部骨折在骨科中较为常见,是骨关节损伤最多的一种。三踝骨折病情较为复杂,踝关节是机体主要的承重关节之一,如果未得到有效的治疗会导致踝关节畸形[1]。目前临床上对于三踝骨折的治疗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相关研究发现,内外踝、后踝以俯卧位联合入路方法治疗三踝骨折患者临床效果较好[2]。本研究对后外侧联合内侧入路应用于三踝骨折的治疗效果进行探究,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3年4月-2016年5月收治三踝骨折患者46例,随机均分为两组,每组23例。所有患者经影像学检查已确诊为三踝骨折,本研究获得患者及医院的伦理委员会同意。观察组男13例,女10例;年龄19~57岁,平均(36.7±3.4)岁;左脚三踝骨折11例,右脚三踝骨折12例;扭伤骨折8例,交通事故损伤骨折12例,坠落骨折3例。对照组男11例,女12例:年龄20~57岁,平均(37.7±4.2)岁;左脚三踝骨折13例,右脚三踝骨折10例;扭伤9例,交通事故10例,坠落伤4例。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方法:①对照组给予临床传统三踝骨折治疗方案,具体方法:患者取仰卧位,连续性硬膜外麻醉处理,膝关节微屈,稍微抬高患者小腿,铺巾消毒,气囊止血带备用。切开患者骨膜,暴露骨折部位,復位损伤的骨关节,先用克氏针暂时固定。根据患者骨折损伤情况,选择放置钢板位置,复位骨折块,最后以平行于关节面的角度将空心螺丝钉打入,骨折复位后塞人湿纱布,观察记录患者骨折复位情况。②观察组采用后外侧联合内侧入路治疗,基本处理方法与对照组一致,以骨折处为中心,在踝关节后侧作-9cm切口(注意保护患者的小隐动脉和胖肠神经)。在跟腱和外踝的中间部位切开小腿部的深筋膜,充分暴露胫骨后侧骨膜,切开骨膜,暴露后踝骨折部位,依据患者骨折具体情况选择钢板放置位置,将其骨折块复位。进行关节复位后,外踝、后踝和内踝依次使用克氏针固定。后踝骨折较轻的患者可采用1/31管型的钢板进行加压固定,对于后踝发生严重骨折的患者应该采用半螺纹加压螺钉固定。最后进行与对照组相同的处理。观察患者骨折复位情况。术后记录软组织以及创面情况,给予抗生素药物治疗预防感染,注意抬高患者患肢,为患者安排功能锻炼,患者出院后应定期来院复查骨折愈合情况。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手术及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恢复时间以及Baird-Jackson评分情况。

疗效评定标准:采用Baird-Jackson量表对临床效果进行评估[3]:①优: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运动无痛感,对生活无影响;②良:踝关节功能改善明显,基本恢复正常,关节屈伸活动受限<15°,运动时偶尔会有痛感;③可:踝关节功能部分改善,关节屈伸活动受限,介于15°~30°,日常活动时偶尔有痛感;④差:踝关节偶有痛感,踝关节屈伸活动受限>300或者表现为踝关节僵直。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x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恢复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观察组均Ⅰ期愈合,无骨折处移位现象,内置物无松动且无伤口感染和骨不连现象。对照组患者均Ⅰ期愈合,出现骨折移位1例,内置物松动3例,伤口感染1例,骨不连现象1例。

根据Baird-Jackson量表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观察组优8例,良11例,可4例,总体优良率为82.6%。对照组优5例,良9例,可9例,总体优良率为60.9%。观察组总体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

踝关节骨折属于关节内部骨折,剧烈运动或者重度体力劳动时易发生骨关节损伤。踝关节骨折多伴有韧带拉伤,应当及时进行解剖骨折复位和韧带修复[4]。

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后外侧联合内侧入路治疗的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恢复时间明显少于常规治疗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Baird-Jackson疗效评分总体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切开复位固定方法以仰卧位或者侧卧位均不能重复暴露三踝骨折平面,手术操作复杂,耗时长。患者取俯卧位,从后外侧联合内侧入路,可以清楚观察到患者的骨折和韧带情况,减少了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并且复位固定的效果也较好。

综上所述,由踝关节后外侧联合内侧入路治疗三踝骨折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加快患者的骨折愈合,效果显著,疗效可靠,可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1]Goost H,Wimmer MD,Barg A,et al.Fracturesof the ankle joint:investigation and treatmentoptions[J].Deutsches rzteblatt International,2014,111(21):377.

[2]温生文,杨振明,马宇飞,等.改良后踝手术入路治疗早期三踝骨折疗效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10(4):142-143.

[3]李建华,张文龙,邱南海,等.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复位固定治疗三踝骨折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5,17(2):175-176.

[4]伍凯,林健,黄建华,等.急性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损伤术中诊断及治疗策略[J].国际骨科学杂志,2015,52(2):141-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