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肠置管内造瘘术在危重小儿肠吻合中的应用

2018-12-07樊亮崔冠华

医药前沿 2018年35期
关键词:瘘术吻合术管内

樊亮 崔冠华

(惠州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小儿外科 广东 惠州 516000)

危重症患儿尤其是肠胃疾病患儿合并基础疾病较多[1],包括营养不良、肠胃系统发育迟缓,导致术后并发症较多。目前肠吻合术是治疗小肠结肠炎、肠套叠肠坏死、绞窄性肠梗阻[2]、先天性肠闭锁有效术式[3],术中需要相关造瘘术予以配合。传统小肠造瘘术容易引起造瘘端吻合不良、机体营养失衡、造瘘口坏死、造瘘口术中积血、造瘘口脱垂等。肠置管内造瘘术是临床新兴起的外科术式,是治疗胃肠疾病重要方法。它能减少危重小儿肠吻合术后造瘘口感染、造瘘端吻合不良、机体营养失衡、造瘘口坏死,避免肠管再造瘘,避免二次手术(封瘘术)。本探究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在危重小儿肠吻合手术患儿,术中实行肠置管内造瘘术,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在危重小儿肠吻合手术患儿10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儿中男性34例,女性16例,年龄2~10岁,平均年龄(5.20±1.24)岁,类型小肠结肠炎10例、肠套叠肠坏死15例、绞窄性肠梗阻8例、先天性肠闭锁17例。研究组患儿中男性33例,女性17例,年龄2~10岁,平均年龄(5.52±1.21)岁,类型小肠结肠炎9例、肠套叠肠坏死14例、绞窄性肠梗阻7例、先天性肠闭锁20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家属知情同意;(2)患者病案资料齐全;(3)接受肠吻合术的患儿。排除标准:(1)手术禁忌证患儿;(2)肝肾功能不全患儿;(3)心脏病患儿;(4)严重感染患儿;(5)合并其他严重性疾病患儿。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接受肠吻合术治疗:两组患儿实行肠吻合术,切除患病部位,置入腹腔引流管,经皮肤戳孔穿出,缝线固定。对照组患儿接受传统小肠造瘘术,远近端肠管提起至腹壁一侧,造瘘口位置选择左下腹。研究组患儿接受肠置管内造瘘术,肠道吻合后,术中将医用硅胶管经近端正常肠管戳孔置于肠内并通过吻合口,在肠外包埋硅胶管,形成隧道,经皮肤戳孔穿出,缝线固定。两组患儿术后接受常规处理,包括抗休克、补给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控制感染。术后3d接受肠内营养供给。术后14d确定吻合口情况且满意后,拔出肠内造瘘管;恢复期中如患儿出现腹胀等症状,可经肠内造瘘管减压,避免吻合口压力过高引起肠漏。

1.3 评价指标

二期手术情况:统计两组患儿术后二期手术情况。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收集两组患儿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开始进食时间。血清清蛋白:两组患儿入院24h内采集4ml肘部静脉血液,不添加抗凝剂,离心处理后分离血清,置于-80摄氏度冰箱内保存,使用酶法测定血清清蛋白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形式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准以P<0.05表示数据比较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二期手术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患者二期手术发生率为24.%,研究组为6%。研究组二期手术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6.353,P=0.012),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二期手术发生情况比较[n(%)]

2.2 两组患者肠胃功能恢复时间比较

研究组患者术后开始进食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便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比较(±s,h)

表2 两组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比较(±s,h)

2.3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清清蛋白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术前血清清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研究组患者血清清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清清蛋白水平比较(±s,g/L)

表3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清清蛋白水平比较(±s,g/L)

与术前比较,*P<0.05。

3.讨论

危重症尤其是危重性肠胃疾病患儿一直是外科手术重点治疗与观察的对象。这部分患儿年龄较小、肠胃功能脆弱,极容易受疾病、手术影响,出现肠梗阻、感染、电解质紊乱。且患儿容易合并营养不良或心肺功能不全[4],术后影响吻合口愈合。对长期合并低蛋白血症、腹水的患儿,肠吻合术亦会增加吻合口瘘发生率。因吻合口瘘会引发粪便性腹膜炎,死亡率较高,需要接受二次手术。传统治疗术式是附加末端回肠造瘘术,观察3~6个月后再行回纳术式。二次手术会增加患儿痛苦,影响生活质量,加重家属护理负担。传统小肠造瘘术多是暂时性肠造瘘,并发症较多。结肠造瘘术是患儿常用手术,主要应用于小儿结肠、直肠、肛门严重性疾病,其适应症为患儿中、高位直肠肛门肛门闭锁或合并其他严重性先天性畸形,如先天性巨结肠并发症严重小肠结肠炎。肠置管内造瘘术是一种较新型的造瘘术式,其手术特点是术中将医用硅胶管经近端正常肠管至于肠内,通过吻合口,肠外形成隧道,14d后患儿正常进食、排便后拔出;恢复过程中患儿如有腹胀,可经肠内造瘘管减压。肠置管内造瘘术较其他造瘘术式而言,更加安全、有效。

本文研究发现,研究组二期手术发生率较低;提示,肠置管内造瘘术能避免二次手术,减少治疗费用,减轻家属经济负担。研究组患者血清清蛋白水平;说明,肠置管内造瘘术有利于机体术后快速恢复清清蛋白水平,预防体液大量丢失、营养吸收障碍。

综上所述,肠置管内造瘘术能显著减少危重小儿肠吻合术后二期手术发生率,改善机体免疫功能,减少家属经济、护理负担。

猜你喜欢

瘘术吻合术管内
高频彩超在行动静脉内瘘术肾病患者中的应用
上倾管内油水两相流流型实验研究
扬矿管内高速螺旋流的数值模拟与仿真
应用自体血管移植行动静脉造瘘术13例
经皮内镜胃造瘘和小肠造瘘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下消化道切除吻合术应用胃肠减压46例临床分析
腕管内原发性腱鞘结核误诊1例
探讨临床药师在动静脉内瘘术中规范化使用抗菌药物的作用
微细管内CO2流动沸腾换热特性研究
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