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间歇性充气加压泵预防颅脑大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应用研究

2018-12-07周倩张晓红通讯作者蒋紫娟曹峰李媛媛

医药前沿 2018年35期
关键词:充气颅脑下肢

周倩 张晓红(通讯作者) 蒋紫娟 曹峰 李媛媛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神经外科 江苏 南京 210029)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临床上并不少见,以下肢深静脉血栓最为常见,约占深静脉血栓的90%以上,颅脑手术后DVT发病率在24%左右[1],呈逐年上升趋势。颅脑疾病患者存在很多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如手术时间长、激素的应用、长期卧床、偏瘫、脱水、脑组织血栓物质的释放、甘露醇的大量使用等,容易形成深静脉血栓[2]。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一种严重的颅脑手术后的并发症,致残率高,病死率高。下肢深静脉血栓严重时可引起致命性肺栓塞。如何降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成为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科从2011年开始使用间歇性充气加压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8年1月—2018年8月在我科住院患者12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例64例。128位患者均经CT或MRI、DSA检查确诊,满足颅脑手术指征,手术方式包括:脑出血去骨瓣减压术、颅内占位切除术,经蝶入路垂体瘤、脊索瘤切除术,椎管内肿瘤切除术等。排除入院即有血栓形成及血栓形成家族史的患者、既往有神经精神疾病和心理疾病的患者。实验组和对照组经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均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1 预防方法 对照组沿用基础常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方法,手术前后指导患者做踝泵运动,床上功能锻炼及正确的翻身方法。实验组在基础常规预防方法上加用间歇性充气加压泵。由医生开医嘱,使用方法:手术后当天开始使用,2次/d,30min/次,取平卧位或坐位或半坐卧位,下肢放入有压力的气套中后启动气泵,遵医嘱一般治疗时间为术后3-5天,具体治疗时间依据患者情况遵医嘱而定,患者能下床活动后停止使用间歇性充气加压泵。

1.2.2 疗效判断标准 观察患者有无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相关临床症状,主要根据患者术后的主诉,临床表现和体征,有无下肢的疼痛、肿胀,皮肤的颜色、温度,并辅以彩超等临床检查。

1.2.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用SPSS19.0软件进行χ2检验,两组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

2.结果

128例患者通过5~14d的预防治疗效果比较见表。

表 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比较

3.讨论

目前预防DVT的方法主要分为机械性预防和药物性预防。机械性预防包括弹力袜的使用、间歇性充气加压泵等。对于颅脑手术患者,应用肝素等预防DVT的同时可能增加出血的发生率,临床一般不采用药物性预防。颅脑手术后,部分患者的瘫痪肢体处于静止状态外周血流缓慢,肢体血液循环不畅此外大多数患者应用了脱水药和止血药,使血容量减少血流缓慢,易产生下肢静脉栓塞[3]。在临床护理中,我们做好对患者及家属的宣教,教会患者正确的翻身,床上锻炼的方法,督促患者进行踝泵运动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观察期内实验组DVT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由此可见,间歇性充气加压泵应用于颅脑手术后患者可明显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应用间歇性充气加压泵治疗是使其脉动气流通过气管进入紧束在下肢上气囊的气室,气囊随着压力的上升对肢体进行大面积的挤压、按摩,气挤压力和刺激可达深部肌肉、血管和淋巴管,加压时使加压部位静脉血管尽量排空,加速血液回流或流向周围毛细血管,骤然减压时使静脉血流速度挤压时可达无挤压时的175%~366%,显著地降低了血流淤滞,减少了血栓的形成。由于血流速度增大,流经局部的血流量必然增大,从而增加了氧和其他营养成分的供给,促进新陈代谢,增强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渗出液的吸收,加速病理产物的代谢和排泄,有清除肿胀,防止血栓形成作用[4]。间歇性充气加压泵在降低DVT发生率的同时可以减少护士及患者家属人工按摩肢体,也减少了按摩时不正确的手法给患者带来的不适和伤害,提高了患者的舒适感[5]。

综上所述,间歇性充气加压泵的使用,为颅脑手术后患者在预防深静脉血栓方面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对促进患者术后的康复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猜你喜欢

充气颅脑下肢
充气恐龙
中西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为什么汽车安全气囊能瞬间充气?
让充气城堡不再“弱不禁风”
准妈妈要重视下肢静脉曲张的预防
老年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联合内外减压术治疗的效果观察
脑室内颅内压监测在老年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国内外非充气轮胎的最新研究进展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术后再狭窄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