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先进制造业重点领域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8-12-07刘军成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18年9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重点制造业

刘军成

四川城市职业学院, 四川 成都 610101

先进制造业是指制造业不断汲取电子信息、计算机、机械、材料以及现代管理技术等方面的高新技术成果,并将这些先进制造技术综合应用于制造业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在线检测、营销服务和管理的全过程,实现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灵活生产,即实现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柔性化、生态化生产,取得良好市场效果和经济收益的制造业总称。它涵盖了第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机器人和高档数控机床等十大重点领域[1],具有门类齐全、体系完整、规模庞大的特点。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制造业迅速发展,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但与制造强国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为实现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制造向“智造”转变的战略目标,国务院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提出先进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要有突破性发展[2],强调把人才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对先进制造业重点领域人才培养规模、规格、质量和层次等也提出了新要求。近年来我国先进制造业人才培养体系虽已相对完整,且具有了一定的培养规模,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呈现出许多问题[3]。本文围绕制造业重点发展领域人才培养现状,提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并给出解决对策,以期为我国先进制造业重点领域人才培养进行改革提供理论支持。

1 我国先进制造业重点领域人才培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1 人才培养规模及问题

《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引导社会各类资源,重点实现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的发展突破。2015年,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总量约320万人。根据《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预测,到2025年,十大重点领域的人才总量将突破6 191.7万人。但是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社会对高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比例增大,而其人才培养的速度却低于经济转型的步伐,社会对人才相对的有效需求量明显不足[4]。预计到2025年,十大重点领域的人才缺口总量将达到5575.5万人,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电力装备领域的人才缺口达到950万和909万人,生物制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农机装备等缺口也会超过40万人[5]。职业院校是为制造业培养和输送人才的主要渠道,而我国普通中、高等职业院校的制造类相关专业年均毕业生数量持续下降,就连普通专科学校制造类相关专业毕业生规模也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人才缺口逐渐拉大,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模与制造业发展不协调,难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1.2 人才培养规格及问题

为了推动制造业的全面转型升级,《中国制造2025》要求进一步强化“一专多能”、跨界创新、学科交叉的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人才培养的规格是集知识、技能和素质结构为一体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主题是体现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后的智能化、数字化产业[6]。

一方面,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上,普通高校及职业院校等缺乏职业理念的指导,具体能力要求较为泛化,造成人才培养目标可行性缺失[7]。另一方面,因为传统培养模式过于专一、过细的原因,我国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中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速度跟不上实践及市场需求,缺乏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体系,出现短训速成的技工多,系统培养的技工少;单一型技工多,高端复合型技工少;传统型技工多,现代型技工少的局面。此外,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国际化视野及跨文化语言交流的能力,同样是制造业全球化趋势下复合型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元素,但目前尚未受到广泛重视。

1.3 人才培养质量及问题

制造业的转型优化,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5年我国获得技师、高级职业技师资格证书的人数为55.31万人,根据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预测,未来5年制造业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总量将达到1100万人[8]。2016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近5年来职业院校制造类专业毕业生中获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低于10%,这与我国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差距很大。

目前无论是普通高校还是职业院校等人才培养系统,多以学科为本,培养模式单一,主要依靠本校师资的理论讲授,对实践技能的培训不足,教育内容比较陈旧,实用性不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不够紧密和深入[9],学生缺乏对产业发展新动态、新进展的认识;与先进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完全相关的课程设计不完善,缺乏系统性规划,并且忽略了培养“专度”与“广度”相协同的职业能力。这样培养出的学生动手能力差,创新意识欠缺,很难胜任岗位的要求,造成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脱节。

1.4 人才培养层次及问题

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中,中、低层次人才较为充裕,但科技研发、企业经营管理、技术技能三类高端创新人才缺口大,如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新材料、生物制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领域中高层次研发人才缺口大。在农机装备、电力装备领域甚至存在高中低各学历层次人才均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的现象,人才供给的学历结构失调。

现阶段,我国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的人才培养结构不够健全,本科、研究生层次教育还不成熟,大专学历以上人才比例较低,以2012年为例,新能源汽车产业上市公司大专学历以上的员工仅占26.22%。职业教育的办学层次也尚未完善,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还未在职业教育系统中推广和普及,职业院校学生升级通道狭窄,缺乏上升成长的路径[10]。

2 我国先进制造业重点领域人才培养的对策

2.1 扩大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模

《中国制造2025》指出,先进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要有实质性突破,必须把人才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基于重点领域高技能人才培养规模与制造业发展不协调、人才缺口较大的问题,要集中一切优势力量,利用各种资源,具体措施如呼吁国家出台相应的政策,调整职业院校与普通高校招生比,利用政策和制度吸引毕业生向职业院校分流,构建不同层次职业院校衔接途径,切实扩大职业院校的生源数量[11]。

2.2 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中国制造2025》对人才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创新性、高端化的特点,做好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改革原有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采取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例如实行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双导师制”培养模式,鼓励各级各类培养机构学生参加跨学科创新训练,提高生产实践的质量。同时融合艺术、经营管理、人文素养等培养理念,打造“学科交叉+校企联合”的多元育人平台,加大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12]。

2.3 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要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入手,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机构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机构通过与制造业进行联系,结合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来调整专业课程,完善专业结构特点,满足产业的发展需求,实现对知识与技能的补充。主要对策如下。

2.3.1 完善教育计划,展现人才培养优势

在制造业重点领域中要根据培养机构特点,加强机构之间的联系,以此来打造出重点领域研究中心,开展不同环节之间的合作,组建创新训练中心,将学生带入到仿真训练中去。

2.3.2 完善人才培养平台,以此来促进特色办学的开展

通过加强培养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在有效探讨的基础上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从而实现共赢的目标。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建立灵活性较强的人才培养机制,从而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只有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才能展现教育特色,实现多主体办学发展的目标。

2.3.3 做好重点领域学科建设,实现多方向与企业之间的有效配合

在发展中首先要从完善制造业特点上入手,做好学科群体的建设,提高学科建设质量。其次,要组建专业教师队伍,在掌握企业需求的基础上来分析对人才的要求,实现市场与行业之间的有效融合,在更新教育内容的同时来关注企业需求,做好专业方向的调整。除此,还要及时更新教育内容,加强先进制造业重点领域跨学科和交叉学科选修课建设,根据实际情况更新课程教材内容等。组建调研队伍,了解企业急需人才现状,注重与企业有机结合,多方向更新教育内容。根据企业所需调整专业方向、课程及设置。

2.3.4 采取现代学徒制,实现人才培养改革的目标

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此来做好培养机构的完善,采取技能与知识相结合的考核方法,明确培养范围,从而形成有效的人才培养体系。只有不断提升教育的有效性,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2.4 加快师资队伍建设

一方面,要多方共建师资培训基地、国家级示范性职业培训教师培训基地,合作建设“互联网+”教师专业技术技能创新实训平台,开发师资培训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数字课程资源,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可以借助理实一体的教学平台,相互传授知识与技能,共同致力于制造业前沿技术研发;另一方面,培养机构要建立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度,选派优秀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培训和实践,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先进制造业重点领域人才培养的现状不容乐观,尚存在培养规模、质量和层次的诸多问题,要从扩大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模,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制定相应的对策,以期为我国先进制造业重点领域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人才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重点制造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重点推荐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这些是今年要重点做的事
重点报道
重点报道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