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融合现状研究

2018-12-07周本东沈义良王伟锋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18年9期
关键词:问卷融合信息化

周本东 沈义良 王伟锋

平顶山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河南 平顶山 467099

1 概述

一般来说,21世纪的前10年在教育技术的发展中处于信息技术应用的整合阶段[1]。一般意义的整合指的是将技术应用于教学活动,或者说是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延伸。本文中所指的融合则是教育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的紧密结合,是技术化的教学与教学中的技术的有机统一体。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提到的教育技术应用主要是,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1.1 问题的由来

2012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以下简称“十年规划”)中明确提出“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信息化战略,加快推进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研究与应用。各高校为落实该规划做了大量工作,基本适应了教育教学的发展。近年来伴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移动网络技术应用的飞速发展,微课、翻转课堂等信息化教学业态从硬件环境到软件支持都有了新的发展。处在迎接“十年规划”的验收与新的十年发展的展望、规划的历史方位,搞清楚教育技术与高校教学的融合现状,才能规划其未来更好更快地发展。

1.2 教育技术与教学的 野深度融合冶

“十年规划”中提出信息技术与教育必须“深度融合”,绝非简单地在教学中运用技术,而是强调技术、教学法和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并且灵活运用于教学之中,不是简单叠加、机械应用、表层应用,它所追求的东西是有机整合[2]。

1.3 非 野深度融合冶带来的问题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必须要考虑绩效问题,只有达到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才能收到最佳的绩效。由此看来,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软硬件环境的规划建设到人员的使用培训及实际使用的效果都会都制约“深度融合”。显然,软硬件建设的滞后将不能满足使用的需求,过度超前则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根据技术的发展,结合近年来的实践经验来看,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基础硬件环境的批量建设应立足未来3至5年的教学应用的发展,并考虑设备的升级扩展性,以便在建成后可方便局部功能升级,这就是我们追求的“适度超前”的硬件环境建设原则。

2 问卷题目及衡量依据

地方高校受地域因素及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与效果与国内一流高校及其他先进院校有着不同程度的差距。为了搞清楚现代教育技术与我校教学的融合现状,我们在前期通过问卷星平台发起了师生问卷调查。问卷涉及师生的应用意识、应用现状、应用需求、应用成果等多个方面,问卷以教师层面为主,辅助从学生层面得到印证,以求全面了解有关现状及需求。我校现有在职教师1134人,抽样回收有效问卷139份,在校生约2万人,抽样回收有效问卷3319份,基本涵盖各个院系及专业师生。本文将结合有关问卷结果,通过客观的数据分析,搞清楚教育技术与我校教学的融合现状。

2.1 针对教学设施的问卷题目

“您目前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单选)”。统计结果显示,80.58%的教师选“基本满足教学需要”,7.19%的教师选“不能满足教学需要”,选“完全满足教学需要”的只有10.07%。从中可以看出,我校教师的总体现代教育技术水平还需普遍提高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技术条件下的教育教学需要。

相关的学生问卷题目:“您感到老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单选)”。统计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是教师的重要教学技能,选择“对教学效果有影响”占33.08%,“影响较大”占45.98%,只有3.07%的学生选择“没有影响”。这就进一步显示出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迫切性。

2.2 针对教师的问卷题目

“我校目前提供的通用信息化教学的软硬件环境状况(单选)”,这里所指的通用信息化教学环境,主要指全校公用的多媒体教室内的教学设备及其所能提供的应用服务。统计结果表明,我校信息化教学的软硬件设施环境建设水平还需提高,51.08%的教师认为“基本满足教学的需求”,38.13%的教师感到“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

除了全校公用的多媒体教室之外,基于专业教学的特点,部分院系需要专用的多功能教室或实验室。教师问卷题目:“您所在院系是否需要或拥有专业教学使用的信息化多功能教室(或实验室)(单选)”。统计结果表明,33.81%的教师选择“暂时没有,急需建设”,31.65%的教师选择“已经拥有,需要扩建升级”。这说明我校在此方面要加强投入的力度,以更好地服务于专业教学。

2.3 针对教学方式的矩阵量表题

“您对‘慕课’‘微课’‘翻转课堂’‘对分课堂’的了解程度如何”。统计结果显示,对“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流行的现代技术条件下的教学方式及近期的我校大力推广的融合传统与现代教学模式的“对分课堂”“非常了解”的比例最多是10.07%;对微课“简单了解”的为46.76%,“不了解”的占11.51%。这表明,我校教师对当下基于网络的新型教学方式的了解程度及应用范围明显不足(见表1)。

网络课程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渠道或有机补充,与此相关的教师问卷题目:“您对网络课程开发制作的熟悉程度为(单选)”。统计结果显示,45.32%的教师选择“一般了解,自主学习过网络课程的开发制作”,27.34%的教师选择“不太了解”。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在提高教师网络课程制作开发技能的基础上,迅速提升网络课程的数量与质量。

2.4 衡量依据

相关项目成果、研究论文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的重要衡量依据,而从针对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方面的项目成果、论文的问卷统计结果来看,74.1%的教师没有相关成果,其他大多为校级或地市级项目成果,仅10人拥有省部级以上项目成果。研究论文级别的统计情况是:61.15%的教师没有发表过相关论文,其他大多数也只是在普通国内期刊上发表过论文。

3 结语

正确把握我校教育技术与教学融合的发展阶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教师技术—教学整合能力标准将信息与通信技术(ICT)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发展分为4个阶段:兴起、应用、融合、革新。在“十年规划”刚刚发布之际,参与其制定的专家指出我国的教育信息化整体正处于“初步应用整合”阶段,正在向“融合创新”阶段推进。未来的发展重点是:在过去十年大规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着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推进信息技术在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管理、科研等方面的深入应用,促进相关流程优化与再造,变革传统教育理念、模式与方法,支撑和引领教育创新发展[3]。

本项目研究开展以来,我校已经制定了教育技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三年规划,并已经按规划落实推进,截至目前已经完成了校园无线网络的全覆盖,多媒体教室的设备环境正在升级改造,已经针对全校教师开展了一期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普及培训,后期的进阶培训将按计划开展,网络课程资源建设数量、质量建设力度及应用范围、规模正在加大,我们还是有信心,有能力如期完成“十年规划”所确定的“深度融合”的目标。

猜你喜欢

问卷融合信息化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融合》
问卷网
问卷大调查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问卷你做主
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