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域旅游与脱贫攻坚:耦合性与互动性探讨
——以重庆市石柱县为例

2018-12-07殷治琼

经济研究导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全域攻坚旅游

殷治琼

(中共石柱县委党校,重庆 409100)

李克强总理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完善旅游设施和服务,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全域旅游”[1]。第一次将“全域旅游”一词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被中国政府网列为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的12个新词之一。2016年11月,国家旅游局公布了238家全国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其中重庆的石柱、奉节、武隆等3个区县榜上有名。

一、全域旅游的内涵及模式

全域旅游相对于传统景区观光旅游而言,是对旅游发展模式的转变,是构建一种新型的旅游产业发展格局,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一种新的精神追求和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1.全域旅游的内涵。“全域旅游”一词,虽是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但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其早有研究。特别是国家旅游局提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活动以来,全域旅游已逐渐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及业界的高度重视。国家旅游局李金早局长认为:“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2]目前学术界对全域旅游的概念有多种表述,但多数学者对其理念予以广泛认同,即全域旅游的核心就是对钻石理论和区位理论相结合的创新,是对空间经济学理论的灵活运用,是对中央五大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是旅游业发展面临供给侧结构改革背景下的有力举措[3]。

2.全域旅游的模式。早在20世纪90年代,欧洲成立的“年度阿尔卑斯山小城镇协会”,就是每年扶持一个小城镇作为试点,使其成为其他小城镇学习的典范,这就是欧洲全域旅游发展模式的雏形。目前,我国全域旅游有五种基本模式:龙头景区带动型、城市全域辐射型、全域景区发展型、特色资源驱动型以及产业深度融合型等。武隆属于典型的特色资源驱动型,而石柱则属于全域景区发展型。总之,全域旅游就是要地域全覆盖、资源全整合,以政府为主导进行顶层设计,将所辖行政区域进行整体规划包装;以区域内全社会成员为主体、以市场为主导,深入开展全域旅游建设。

3.“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分为县(含县级市)和市(含地州)两种类型。是以县、市地州人民政府为主体,以地方行政区域为范围,以全域旅游理念打造全新旅游目的地典范,是整合区域范围内一切可利用的旅游资源,是一个能够全面动员资源、立足全面创新产品、可以全面满足居民生活及游客体验需求、旅游产业拉动效应明显的旅游目的地[4]。推进全域旅游发展不是处处搞旅游开发、处处搞项目建设。作为全国14个连片特困区的武陵山片区,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被定位为扶贫开发和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就必须坚持生态优先、扶贫优先的原则。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有一套完整而科学的评估体系,包括相应的考核指标和申报程序。作为贫困地区的石柱县,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的重要目的就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在脱贫攻坚战场中担当主角,分享旅游发展带来的胜利果实。

二、全域旅游与脱贫攻坚之间具有耦合性

全域旅游与脱贫攻坚无论是在目标上、时机上还是资源配置方面,都具有一定的耦合性。

1.全域旅游与脱贫攻坚在目标上具有耦合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短板。全面建成小康就是不让一个贫困群众落下、不让一个贫困地区掉队,这是党中央为脱贫攻坚吹响的集结号,也是决胜脱贫攻坚战的最大拦路虎。石柱作为地处武陵山区的国家贫困县,急需补上这块短板,就必须多措并举,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全域旅游具有全空间、全天候、全民参与的特点,因而全域旅游具有共享经济的本质特征。改革成果共享,让人民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共建共享既是全域旅游的发展目标,也是重要手段,更是最终落脚点和终极目标。全域旅游通过机制体制创新、要素业态创新、发挥产业优势、增强辐射效应,使消费者提到更加优质的服务,得到价格和质量红利;使乡村居民特别是贫困群众有更多的创业、就业机会,得到或分享全域旅游带来的经济和社会红利[5]。

2.全域旅游与脱贫攻坚在时机上具有耦合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的变化、观念的改变,越来越多的游客不再满足于游历名胜古迹、大山大水的传统观光游,逐渐转向休闲游、度假游、体验游、亲子游等全方位深度旅游,把旅游当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的日渐完善,生态、文化、养生等体验游逐渐深入人心,发展全域旅游时机日渐成熟、前景看好、机不可失。同时,决胜脱贫攻坚的冲锋号也已吹响,如何用好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这把“利器”已迫在眉睫、不容错过。旅游消费正全面转型升级,武陵山片区内外交通格局正在全面提档升级的关键时期,全域旅游理念正当其时;而武陵山片区广袤的绿色森林、纯净的水和空气、丰富的野生动植物、适宜的避暑气候、美丽的村庄田园、厚重的人文风情等原来不起眼的资源价值被重新认识和评估,并越来越引起市场和资本关注。作为地处渝东南的石柱县,迎来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机遇,同时也为脱贫攻坚找到了一个良好的突破口。全域旅游是经济新常态下的一种创新,不仅是对旅游模式的发展创新,而且是对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创新,是一种经济发展新业态。

3.全域旅游与脱贫攻坚在资源上具有耦合性。随着扶贫开发的持续推进,剩下的贫困村、贫困人口的脱贫攻坚任务更重,脱贫攻坚已进入难啃的“硬骨头”阶段。而这些贫困地区往往在自然条件、基础设施以及人口素质方面都处于劣势。一是自然条件相对恶劣。山高坡陡、土地贫瘠、耕作困难,不利于发展现代农业。沟谷纵横、地块分割、山势陡峭、亲水性不足,不利于营造便捷丰富的游憩休息空间。旅游资源分布散,且景观品级不高,不足以形成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风貌,集中开发难度较大。二是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交通不发达,公路等级低,路网畅通率不高,农田水利设施不够完善。旅游产业缺乏龙头带动,产业链条尚未形成;现有乡村产业没有特色,缺乏有机品质、特色鲜明的果蔬物产;道路通达性不高,不在旅游精品线路上,旅游开发难度大。三是人力资源不足。人口流动性强、居住地分散、文化素质不高、观念落后、市场意识不强,自我发展能力弱,群众参与度不高,从而导致投入的边际效应递减。而全域旅游重在参与体验、休闲度假,对旅游资源的品质要求相对较低,不是十分苛刻。因此,只要创新思维,因地制宜,将绿水青山、蓝天绿地等生态资源优势和原生态的“古老”的民风民俗、“落后”的农耕方式等“劣势”有机结合,发展全域旅游,就能化山区落后劣势为差异化发展优势。

三、全域旅游与脱贫攻坚之间具有互动性

全域旅游具有全空间、全天候、全产业的特点,但全域旅游不是全域开发,不是全域景区,不是平均发力,而是有轻重缓急,有所为也有所不为。

1.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全域旅游。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准确把握旅游业发展新趋势、新业态,以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为抓手,加快传统的观光旅游向全域休闲体验游转变,在景观打造、产业融合、生态保护等方面进行全域合作、全社会参与,全面推进旅游业提质升级。“转型康养、绿色崛起”的康养石柱建设,就是以康养为核心,以“观养、住养、动养、文养、食养、疗养”等康养旅游产品体系为载体,引领石柱旅游业向四季旅游、康养旅游、全域旅游转型升级。

2.以乡村旅游带动全域旅游。全域旅游中的“全域”,由城市区域、乡村区域及城乡连接区域三部分组成,具有全局性、带动性和共享性的特点。随着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使乡村区域成为全域旅游中最容易突破的区域空间,也是全域旅游最重要的板块。一方面,乡村旅游景点是开放的,无形中契合了全域旅游不搞门票经济的理念。乡村的田园风光、小桥流水、自然村落、淳朴民风就是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生产生活就是文化体验,农产品就是旅游产品,乡村服务设施就是旅游服务设施。另一方面,“5+2”的周末休假或三两天的小长假,使城市周边300公里范围的乡村成了休闲度假的首选。全域旅游所体现新型资源观、产业观和时空观,不仅促进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也使农村环境得到改善,农民观念得以改变、素质得以提高,不断满足游客多层次的需求。某种意义上讲,全域乡村旅游就是农村产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是城乡统筹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推动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3.以自驾游为载体激活全域旅游。贫困地区旅游往往旅游资源分布较散,传统景区发展模式对片区带动作用不强,就必须创新发展模式,将全域作为一个开放式大景区,打造自驾车风景线路,用自驾车网络串联分散的地质景观、村落、古镇、草场等景点和资源,结合这些景点发展露营地、汽车旅馆、特色旅游村落等方式,带动全域旅游特别是贫困村的旅游发展。

一是完善旅游交通设施,打造乡村“漫游”交通网络。完善通信、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网络体系,打造一个集“吃住行游购娱”的“漫游”交通网络,在行的同时赋予其游的体验,多功能、重特色。健全交通服务设施旅游服务功能,如建设沿途驿站、房车自驾营地、观景台、厕所等设施,提升乡村的游憩环境。根据不同的风景和不同的路况,依托高速路、国道省道为交通骨架,利用现有县乡村道,将分散在各个角落的红色景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风情小镇等旅游景点串联起来。乡村风景道就是一个窗口,把乡村的地域文化、自然之美直接展示给游人,构成一个满足游客旅游体验的“漫游”交通网络。

二是盘活旅游资源,打造特色“慢游”自驾旅游风景道。结合沿线自然景观、风土人情及其它旅游资源,打造具有休闲体验、运动健身、探险露营、文化教育等多功能的自驾线路,并适当增设休闲步道、探险路线、障碍赛道等“慢”行设施。一方面,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贫困地区自然景观、古村落、古镇、梯田等丰富的乡村资源;另一方面,积极完善已初步形成的乡村道路网状结构,利用山脊路、盘山路和挂壁路,串联起森林、草场、梯田、土家寨子和地质公园,打造特色自驾旅游线路,如九曲回肠、山路十八弯、九道拐等特色线路,让游客慢下来、停下来、住下来,让驾乘人员体验“无限风光在险处”的刺激、曲径通幽的新奇、世外桃源的恬静。

三是创新思维,不走寻常路,打造全域旅游发展快车道。发展全域旅游,必须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前提,以脱贫攻坚为契机,以乡村道路建设为抓手,打造全域旅游的快车道。乡村道路不再是单一的通达功能,有计划、有步骤、因地制宜地建设乡村旅游风景道,打造具有复合功能的多彩乡村风景线;同时加强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完善自驾车租赁市场;全方位营销、全社会参与、大胆探索实践,尽快形成一条条线性景观服务网络,最终形成“点线面”联动的全域旅游网络,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的历史使命。

[1]李克强.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EB/OL].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17-03-05.

[2]李金早.全域旅游的价值和途径[N].人民日报,2016-03-04.

[3]杨振之.全域旅游的内涵及其发展阶段[J].旅游学刊,2016,(12).

[4]全域旅游:区域转型升级新路径[EB/OL].旅游运营网,2016-03-04.

[5]罗文斌.全域旅游的发展背景、本质特征和价值目标解读[EB/OL].国家旅游局网站,2016-09-13.

猜你喜欢

全域攻坚旅游
用一粒米撬动全域旅游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全域人人游”火爆周宁
全域旅游向更广更深发展
旅游如何从景点走向全域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