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院:屋舍如庠序,读书兼教文

2018-12-06

小演奏家 2018年9期
关键词:岳麓书院书院

书院是我国古代民间的教育机构,开始只是地方教育组织,最早出现在唐朝。正式的教育制度是由朱熹创立的,发展于宋代。藏书、供祭和讲学是我国古代书院的“三大事业”,由于藏书是其重要内容和特征,因此书院藏书成为我国古代藏书中的一种重要类型,与官府藏书、私人藏书、寺院藏书一起并称为“中国古代藏书事业的四大支柱”。

我国古代书院对院址的选择尤为重视,一般选在山水胜景之处,远离尘嚣。这样的环境可以让人们戒除浮躁、专心读书,陶冶性情,净化心灵,培养师生优良的品性。如今,著名的应天书院(位于今河南商丘南湖畔)、岳麓书院(位于今湖南长沙岳麓山)、嵩阳书院(位于今河南登封嵩山)、白鹿洞书院(位于今江西九江庐山)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

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将满腔穷经皓首的治学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的高尚品格以及把酒言欢、横槊赋诗的豪迈气概,都倾注在了响彻书院的朗朗诵读声中。如今,我们追忆古代书院的往昔,能清晰地感受到其中所浸润的人文精神,体悟到文人如梅兰竹菊般雅致高洁的情怀。

应天书院:熠熠然有醇儒之风

应天书院又名“应天府书院”、“睢阳书院”、“南京书院”、“南京国子监”等,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商丘古城南湖畔,史载“州郡置学始于此”,天下书院“视此而兴”。 应天书院开创了我国古代兴学的先例,成为古代书院的典范,后世称为“庆历兴学”。宋仁宗庆历三年(公元l043年)应天书院改为南京国子监,成为北宋最高学府之一,它也是我国古代唯一升级为国子监的书院。

我国古代书院多设于山林,唯有应天书院立于繁华闹市之中,历来人才辈出,千年来培养俊杰数不胜数。其前身是后晋时“乐为教育”的商丘人杨悫所办的私学,杨悫死后戚同文继承其事业继续办学,培养出诸如宗度、许骧、陈象舆、高象先、郭成范、王砺等后来成为台阁重臣的著名人物。当时,不远千里至商丘求学者络绎不绝,甚至出现了“远近学者皆归之”的盛况。后来,北宋开科取士,应天书院人才辈出,百余名学子在科举中及第的竟多达五六十人。

戚同文死后,曹诚出资在戚同文旧学之地造书舍,“为屋一百五十间,聚书数千卷”,“博延生徒,讲习甚盛”。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曹诚以学舍入官,并请令戚同文之孙戚舜宾主持。他的请求通过应天府奏报皇上,宋真宗大为赞赏,命端明殿学士盛度文其记,命参知政事陈尧佐题其榜,正式赐额“应天府书院”,由应天府幕职官直接提举,并署曹诚为书院助教。

著名文学家晏殊为官应天知府时,在文人学士和官府的支持下修缮书院,广聚名士,使应天书院得到了很大扩展。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等一批名人名师都曾在此任教,显盛一时。“北宋兴学始于商丘”,应天书院无疑是北宋最具影响力的书院。

随着北宋政权的消亡,应天书院盛名不再,受战火影响屡废屡建,名称也不断更改。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归德府城(商丘古城)迁城,应天书院也随之迁往今商丘城内中山东二街路北,现存有大成殿、明伦堂、月芽池等建筑。原大成殿内立有孔子与其弟子的牌位,明伦堂为学堂,这两座建筑均为歇山式建筑,大成殿为祭孔之地,明伦堂为应试之地。

現在重建的应天书院由河南大学设计,按照历史文献记载恢复原貌,距离原址不远。书院的门楼上雕梁画栋,古色古香,大门前是一座状元桥,为汉白玉石拱桥,工艺甚是精湛。走过古朴的石阶,从高悬头顶的牌匾下穿行而过,人们仿佛经历了一次古代先贤的洗礼。偌大的庭院被低矮雅致的白色院墙环绕,高低错落的绿植点缀其间,烘托出庭院正中重檐叠加的恢宏大殿。

应天书院的崇圣殿内尊立着孔子的雕像,大殿两侧的偏殿里陈列着书院的历史和成就,墙上的展板上书写着一排排书院培育出的杰出名人的名单。

缓步走在正中的步道间,仿佛走在一条通向大殿的神道,路的尽头就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所追求的精神净土。那一排赫然屹立的朱漆巨柱支撑起大殿重重飞檐和层层青瓦搭建起的殿顶,历经千百年的应天书院完美诠释了我国古建筑艺术的精髓和文人志士的读书精神。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我国古人讲求诗礼传家,无论哪朝哪代都把读书看作头等大事。于是,在千百年的历史流转中,承载着文明和思想火花的书院始终是我国读书人心中的圣地。

(桃 夭)

岳麓书院:千年弦歌岳麓魂

在古木参天、山光水色的湖南长沙湘江西岸,有一片典雅庄重的古建筑群,这就是为世人瞩目的岳麓书院。院以山名,山因院盛,岳麓书院存在于世已超过千年,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高等学府之一。岳麓书院坐落在岳麓山下,古人视岳麓山为南岳七十二峰之一,是衡山之麓,因而得名“岳麓”。岳麓山近市而不喧,林深而泉甘,为文化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幽雅的自然环境。一千多年来,众多博学鸿儒在岳麓书院开坛设讲,湖湘文化也由此形成。今天,岳麓书院仍然延续着教学功能,是湖南大学的一部分。无论对于古代的儒生还是今天的学子,这里都是一个读书的好地方。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当汽车驶过长沙湘江橘子洲大桥,岳麓山便映入我们的眼帘。远望青山连绵,俯瞰湘江如带,漫山遍野的参天古木郁郁葱葱。穿过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的校区,我们便来到了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是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正式创立的,如今历经千年仍弦歌不绝。1903年,岳麓书院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即湖南大学的前身,书院人才辈出,在近代影响较大的名人有曾国藩、左宗棠、谭嗣同、黄兴、蔡锷等。现在的岳麓书院古建筑群主要是明清遗物,分为教学、藏书、祭祀、园林、纪念五大建筑格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距离岳麓书院约两百米的路上,有一亭子名为“自卑亭”,它是岳麓书院的附属建筑。古时亭子周边是阡陌纵横的农田,亭子供行人歇足之用,现在四周都是宽阔的街道,亭子矗立在人行道上。亭名出自《中庸》:“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意思是说人的道德修养好比长途跋涉,须从近处开始;好比攀登高峰,须从低处开始。古代学子的理想是通过科举走上仕途光宗耀祖,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想象,古代读书人看到自卑亭触景生情,想必能够激发他们虚心求教、积极进取的决心。

现今岳麓书院的头门建于1986年,为使现存书院形成整体,便于管理,两侧增设了围墙。远望头门,上悬“千年学府”横匾,庄重肃穆,这是岳麓书院1010周年院庆时湖南大学长沙校友会赠送的,集唐代湘籍著名书法家欧阳询手迹而成。头门门联为“千百年楚材导源于此,近世纪湘学与日争光”,高度概括了岳麓书院千百年来在培育人才和学术研究方面的地位和作用,表达了撰联者虞愚对书院的由衷赞誉,寄托了其对湖南学子的殷切期望。

书院的大门两旁置有双面浮雕的汉白玉抱鼓石,为宋明时期的珍贵艺术品。相传,清道光年间,岳麓书院的学生、两江总督陶澍严惩贪官曹百万,没收其财产时发现这对古物,随即转赠书院珍藏。大门正上方悬挂着宋真宗亲赐的“岳麓书院”御匾,两旁则悬挂着“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对联。

传道济民五讲堂

这座有着千年历史的知识殿堂既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又彰显着其自身的雅致、幽深与庄重。置身其中,人们能够领略到先贤们对培育人才的无限热忱,感受到先贤们传道济民的博大胸怀。

岳麓书院的讲堂共有五间,正中设高约一米的长方形讲台,为教书先生授课的地方。讲台后为一木质屏风,上刻由张栻撰写的《岳麓书院记》,其内容为古代岳麓书院培养人才的指导思想。讲堂南北两壁嵌有“忠孝廉节,整齐严廉”大字碑,前四字为朱熹手书,后四字为欧阳正焕书。大厅中央悬挂“学达性天”鎏金木匾,为清康熙皇帝御赐,原匾散失,现匾为1984年集康熙手迹重制,其意为知识不只是赚钱谋生的手段,人们通过对天理(知识)的学习可以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

讲堂屋檐前悬有“实事求是”匾,我国古人的教育理念是先育德后育才,学会做人后“有余力,方学文”。讲堂内有对联多副,如“工善其事,必利其器”、“业精于勤,而荒于嬉”等。

岳麓书院讲堂两旁是南北二斋,分别为教学斋和半学斋,均为昔日学生居舍。教学斋有对联“业精于勤,漫贪嬉戏思鸿鹄;学以致用,莫把聪明付蠹虫”。古代书院与当代大学不同,并无固定学制,学生学习以自学为主,师长讲解、学友讨论为辅,这就需要学生自强自律。

怀古壮士志,忧时君子心

湖南大学校歌中唱道:“承朱张之绪,取欧美之长。”“朱张”指的是朱熹和張栻两位大儒。张栻生活于两宋之际,他在担任岳麓书院山长的数年间使书院成为湖湘学派的基地,在南宋名满天下,还与好友朱熹在岳麓书院举办了著名的朱张会讲。朱熹来过岳麓书院两次,第一次是在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他带着几个学生从福建骑马而来,与张栻会讲了三个月,留下了“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的美谈;第二次是在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朱熹作为湖南的地方长官经营岳麓书院。

“怀古壮士志,忧时君子心。”咀嚼朱熹俊秀的书法和哲意深厚的诗句,我们仿佛又回到了八百多年前那场激烈的讨论中,多少学子因“谓有宁有迹,谓无复何存”而陷入深深的思索,那是一幅多么动人的图画啊!

公元1167年深秋,岳麓山的枫树一片火红,岳麓书院内外的石榴灯笼明丽,讲堂上空高悬的油灯将夜晚照得如白昼一般亮堂,青砖地面与前庭草坪上,来自大江南北的学子摩肩接踵,马儿将池塘里的水都喝干了。朱熹和张栻两位大师不因学术观点的不同而互相贬损,在空前绝后的辩论中拓展了各自的精神领域,打通了通向真理的路径,使思想越过社会拘束和感性表象,深入到时代与事物的内核,为他们后期的学术妙变以及学术体系的完整奠定了基础。

漫步于岳麓书院,我们可以从雅致古朴的建筑群中感受到儒家士人的严谨以及他们惬意的读书生活,欣赏到他们的审美情趣和生活理想。书院整齐严肃的讲堂与鸢飞鱼跃的园林构成了一幅对照鲜明而又浑然一体的有趣画面,这不正是古代士大夫“儒道互补”文化心理的体现吗?

当我们离开喧嚣的城市,摆脱繁重的生活负担徜徉于千年庭院时,就会被这古朴、清新、优美的环境所吸引,而这里更为珍贵的是书院闪烁的文化光彩和浓郁的文化气息。这里的每一组院落、每一间房舍、每一方石碑,甚至每一块砖瓦,都深含着隽永的文化品味,岳麓书院无疑是湖湘文化的根,令人向往,让人留恋。

(青青子衿)

嵩阳书院:天地之中有嵩阳

“书院嵩高景最清,石幢犹记故宫名。山色溪声留宿雨,菊香竹韵喜新晴。初来岂得无言别,汉柏阴中句偶成。”河南省登封市嵩山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儒家学派活动的重要地区,这里有嵩阳书院、颍谷书院、少室书院、南城书院、存古书院等,其中最为显赫的就是嵩阳书院。历史上,嵩阳书院以理学著称于世,以文化赡富、文物奇特名扬古今。

嵩阳书院是我国创建最早、影响最大的书院之一,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这里既是重要的儒家思想研究和传播基地,也是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嵩阳书院因位于嵩山之阳而得名,它背依嵩山主峰峻极峰,面临清澈缓流的双溪河,东傍林泉深幽的逍遥谷,西望如凤飞舞的少室山,景色清幽,环境宜人,是修身读书、著书讲学的好地方。

现在的嵩阳书院基本保留了清朝修复后的建筑主体原貌,分五进院落,共有古建筑106间。院中有先贤祠、先师殿、三贤祠、丽泽堂、藏书楼、道统祠、博约斋、敬文斋、三益斋等建筑。先师祠供奉着与书院有关的先师先贤,其后为讲堂,讲堂后为道统祠,最后是藏书楼,两侧配房原为程朱祠、书舍、学斋等。院内廊房墙壁上镶嵌有历代文人墨客的题字,其内容、书法各具特色,西偏院有清代嵩阳书院教学、考场的部分建筑。嵩阳书院因其独特的儒学教育建筑风格,被誉为“研究中国古代书院建筑、教育制度以及儒家文化的标本”。

站在嵩阳书院的门前环顾,修竹拥在石阶两旁,山门滚脊灰筒瓦顶线条分明,门额大匾是后人仿苏东坡手书重写的“嵩阳书院”四个大字,隽雅俊朗,雨后的嵩阳书院愈发显得清净而不染纤尘。

沿中轴线而行,五进书院依照礼制而建,穿过大门和祭拜正堂先圣殿,居于院落正中的是讲堂。讲学时,先生居于堂中,学生侍立庭外,“略窥门径”、“登堂入室”或许就是基于这种传统衍生而来的词汇。再往后走,过泮池、道统祠就是藏书楼。院中的大将军柏、二将军柏的实际树龄有4500年,是我国现存最古、最大的柏树,树身老态龙钟,却遒劲挺拔,气势逼人。当年,它们坐观唐人游历、宋人讲学,亲见韩愈、苏轼,目睹温公著史,聆听程颢、程颖论道,如今依然生机勃勃,而二将军柏前传说就是“程门立雪”的发生地。巧的是,此去不远的少林寺也有一座立雪亭,千年传承的学统不仅有文脉也有武脉,其生命所在无疑就是这份立雪求真的执着。学院开创期的学者纵贯古今、横论百家、融汇佛道,可谓是兼容并包。

我国古代书院多附建园林,嵩阳书院借天然地利,沿山溪造亭台,辟丘壑起馆阁。只是年代久远,姹紫嫣红开遍如今都已成断井残垣。随着北宋扶持官学的三次兴学运动,嵩阳书院坐而论道的学术际会、曲水流觞的林下风雅也一一落幕。

书院千秋在,席珍万世流。2006年12月5日,嵩山古建筑群包括嵩阳书院作为河南省唯一一处独立项目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09年,古老的嵩阳书院再放华彩,成立了郑州大学嵩阳书院,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国学文化做出新的贡献。2010年8月1日,嵩阳书院作为河南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的子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风之谷)

白鹿洞书院:清雅淡泊白鹿洞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五老峰南麓,是世界文化景观,享有“海内第一书院”之誉,被评为“中国四大书院之首”。自唐迄清,江西设立的书院极多,居全国首位,白鹿洞书院与吉安的白鹭洲书院、铅山的鹅湖书院、南昌的豫章书院并称为“江西四大书院”。

白鹿洞书院坐北朝南,为大四合院建筑,布局相当考究。从建筑材质结构看,白鹿洞书院建筑多为石木或砖木结构,屋顶均为“人”字形硬山顶,颇具清雅淡泊之气。在這个雅致而又不失庄重的庭院里,礼圣殿、朱子祠、御书阁、明伦堂等建筑坐落其间。

唐贞元年间,洛阳人李渤与其兄在此隐居读书,李渤养一头白鹿自娱,鹿通人性,常跟随主人出入,人称“神鹿”。这里本没有洞,因地势低凹,俯视似洞,故称之为“白鹿洞”。后来,李渤为官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刺史,为纪念他青年时代在此读过书,故广植花木,建亭台楼阁以张其事。南唐时,朝廷在此办庐山国学,又称“白鹿国学”,与金陵秦淮河畔的国子监齐名,学者争相往之。

北宋初年,宋太宗重视书院教育,御赐《九经》等书于白鹿洞书院,书院得以发展。南宋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理学宗师朱熹率百官造访白鹿洞书院。当时的书院残垣断壁,杂草丛生,朱熹非常惋惜,责令官员修复白鹿洞书院,并自任洞主,制订教规,延聘教书先生,招收学生,划拨田产,苦心经营。朱熹制订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又称《白鹿洞书院教规》,不但体现了他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一套儒家经典为基础的教育思想,而且成为南宋以后我国封建社会七百余年书院办学的样式,也是我国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之一,其办学模式传至海外的日本、韩国及东南亚一带,白鹿洞书院由此享誉海外。

走近白鹿洞书院,门前古树垂荫,溪水轻吟,大门是双层飞檐单门,门上高悬明代文学家、书法家李梦阳手书的“白鹿洞书院”横额,笔力雄浑。书院傍山而建,楼阁尽在古木的掩映之中,书院建筑美观大方,白墙青瓦的徽派建筑风格浓厚,五大院落又各有两至三进。

白鹿洞书院建筑群南面是一条清澈的小溪,名为“贯道溪”,取自孟子的“吾道一以贯之”。面对贯道溪,从西到东一字排开五个院落,分别是先贤书院、棂星门院、白鹿洞书院、紫阳书院和延宾馆,每个院落都是沿南北中轴线布局,建筑坐北朝南。这五座院落相对独立,各自拥有自己的主体建筑和面朝贯道溪而开的大门,院落之间又有门可相互贯通,一道白净的青瓦围墙将五座院落在外观上围成一个整体。书院内古木参天,书院外茂林修竹,门前流水潺潺,泉清石秀,的确是一个念书的好地方。

漫步在这座有着千余年历史的白鹿洞书院,厚重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四周青山环抱,流水潺潺,花放鸟鸣,书院在参天古树的掩映下更显清幽,院内养的几只白鹿让白鹿洞书院之名变得更加贴切。如今,书院里处处都遗存有朱熹的影子,人们似乎可以随时随地穿越到朱熹讲学的那个时代,与他隔空论学一番。

(水泽木兰)

猜你喜欢

岳麓书院书院
担负时代赋予岳麓书院的新使命
致知书院间
千年学府
岳麓书院举办己亥年祭孔大典
书院传统日记教学法源流及其在本科生导师制中的运用
关于书院认识的误区
本来未来:千年书院的精神和灵魂
书院复兴的关键是继承与弘扬书院精神
清代河北书院的地域分布特征
岳麓书院乐教传承演变性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