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花齐放
——民国时期电影海报中的字体设计

2018-12-06史仲一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8年12期
关键词:美术字字体笔画

史仲一

(浙江大学 宁波理工学院,浙江 宁波,315100)

1905年的夏天,任庆泰在北京大栅栏的大观楼播放了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为吸引观众,他策划了一张电影海报贴在影戏院门口进行宣传,这应该是中国电影海报的开端。电影海报需要设计,而字体设计作为海报的重要组成部分,则显得尤为重要。民国时期电影海报上姿态各异的字体设计,透露出独特的时代美感,令人印象深刻。这些独具魅力的字体设计,不仅传递出影片的内容信息,也展示出民国时期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时代特征。

由于战争等历史原因,目前存世的民国时期电影海报数量极少。当时的电影宣传资料,主要由电影海报、期刊杂志、报纸广告等组成,这些资料具备了电影海报设计的部分特征,且字体设计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此类电影宣传资料也归入本文电影海报字体设计研究范围之内。

一、民国时期电影海报字体设计的发展历程

早期电影的放映场所集中于戏院、茶社,所以电影海报几乎是直接复制传统戏曲的“戏报”,在普通纸张上用毛笔书写影片名称、明星名字、放映时间、故事大纲等有关内容。①与此类似,早期电影海报多以报纸通告等简单的形式出现,字体设计也较为简单。片名一般采用手写的楷书、隶书等书法字体,仅对字体进行放大或加底纹以示突出。如1913年《上海战争活动影戏》的海报,画面右侧片名采用了行楷字体,底色间隔采用反白效果,以突出片名信息。这一时期的电影海报,字体基本没有设计概念,字体选择上以传统书法字体为主,只在字体的大小、背景上作些简单变化。

20世纪20年代伊始,随着期刊杂志的大量发行,带动了封面设计,也使得字体设计快速发展。其丰富多彩的字体设计也逐渐出现在电影海报之中,虽然表现上可能比较稚嫩,但其设计手法上的探索颇值得学习。如1926年《一串珍珠》电影海报,片名“一串珍珠”四个字采用了美术字体设计,字体笔画都由代表着珍珠的圆圈组成。虽然在笔画组合上还有些呆板,字体重心也高低不一,但从设计手法来看,在当时还是颇为新颖的。

到20年代后期,电影海报字体设计在笔画处理、结构把握上都日趋丰富,但在一些细节处理上还不够精到。如1927年《狐狸报恩》的电影海报(图1),片名字体笔画都采用横细竖粗;竖笔起笔与包围结构的左上角,采用了半圆凹进处理;包围结构的最后一横及心字旁的卧钩,采用圆弧凸出处理;这些设计使整个字体方中带圆、张弛有度。再细看整个版面,分别采用了四种不同字体,简直就是字体设计秀!设计师通过调整每种字体的笔画粗细、字号大小等设计手法,把多种字体巧妙地编排组合在一个画面上。

进入30年代,随着电影产业的蓬勃发展,迎来了电影海报字体设计发展的黄金时期。该时期的电影海报字体设计日趋成熟,从中可以看到设计师的各种尝试,以追求新奇、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如1936年《兄弟行》的电影海报,片名“兄弟行”三字以几何直线为框架,由线及面,在二维画面上创造出三维立体的视觉效果。虽然设计形式跟影片主题不甚吻合,但字体造型颇具强烈视觉冲击力。

1937年,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导致了电影产业发展缓慢,电影海报设计也随之受影响。抗战结束后,再次迎来了电影产业发展的高峰期,现存电影海报也多是这一时期的作品。随着设计水平的提高与印刷技术的进步,字体设计的结构与笔画在逐步规范、完善的基础上,摈弃了上一时期过多的装饰,更加注重字体设计的整体感。如1949年《欢天喜地》的电影海报(图2),片名“欢天喜地”四个字是在黑体基础上演变而来。捺、横等部分笔画作了延伸上翘处理,让字与字之间相互穿插,使得字体组合疏密有致;“欢”字中间的两个口字,简化成两笔带弧度的长点,简约而富于灵动;“喜”字两点移至“口”字的两旁,整个字仿若一张生动的笑脸;字体采用红色描白边,居于画面中间,结合画面中几张主角的笑脸,整个画面营造出一种眉开眼笑的欢乐气氛,这与影片讽刺喜剧主题颇为吻合。这一时期的电影海报字体设计,笔画普遍较厚重,结体上趋于沉稳;整体呈现出浑厚有力、简洁明快的风格,透露出这一时代独特的风貌。

图1 《狐狸报恩》海报

图2 《欢天喜地》海报

图3 《望穿秋水》海报

图4 《三毛流浪记》海报

二、民国时期电影海报字体设计的风格呈现

五四运动前后,大批有志青年留学日本、法国学习美术,这批艺术家回国后带来了崭新的设计理念,并积极参与到字体设计当中。与此同时,大量的西方、日本出版物的流入,一批具有深厚美术功底的本土设计师通过学习和模仿,使得当时的字体设计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这些发展变化自然地渗透到电影海报字体设计当中,当中既有富含意蕴美的传统书法字体,也有现代的美术字体,设计风格异彩纷呈,展现出民国时期字体设计独特的艺术风貌。

(一)传统书法字体的意蕴美

清刘熙载曾云“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书法通过线条的变化、墨色的浓淡、结构的多姿等,来表现作者的情感与志趣;再者,由于象形文字的特质,以及书法表现所需毛笔、宣纸、墨工具的特殊性,得使书法字体视觉表现形式的多元化。以上两者得使书法字体具有独有的意蕴美,这一独特的视觉审美是其他字体所无法比拟的。根据民国电影海报中书法字体应用的不同形式,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1. 书法字体的直接应用

直接把没有经过“设计”的传统书法应用到电影海报上,这在早期电影海报中应用较为普遍。这种应用有其文化传承的延续性,在传统书籍装帧中, 一直有以书法字体作为封面字体的传统。1934年的《渔光曲》,电影海报直接采用了手写魏碑书体作为片名字体,这种直接应用的形式在早期电影海报中较常见。有些电影海报字体设计也会采用名人名家的书法作品,通过书写者的名气来提升影片的附加值。如1925年的《立地成佛》,电影海报中“立地成佛“四个字居于画面中心,占据了整个画面70%左右,得使片名醒目突出。片名由书法名家萧娴所题写,左下角并附有书家的落款与印章,整个海报如一幅完整的书法作品。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此类书法字体在用笔与结构上,还是严格按照传统书法的审美要求,缺少对影片信息深层次的表达;部分电影海报在版式设计上还采用包含了落款、印章等元素,延续了传统书法的章法布局。

2. 书法字体的再设计

设计师吸收了西方字体设计思路,对书法字体的笔画、结构、色彩等进行一定的设计与装饰,以其更好地应用到电影海报当中。这类书法字体在选择、书写或设计时,需考虑影片表达的需要,在传递出影片内涵的基础上,还保留书法字体的意蕴。如1940年《西厢记》的海报,片名“西厢记”采用魏碑书体,作为上承汉隶下启唐楷的书体,呈现出古朴、温雅的个性,与影片主题颇为契合。横画都采用了起笔细,中间粗一波三折的造型,形成一种程式化的造型;三个字体都衬以白色底纹,整个字体在保留书法韵味的基础上,又颇具装饰美。再如1936年《狂欢之夜》的海报。画面中“狂欢之夜”四字笔画采用了粗细一致的几何线条,细看笔画之间的穿插,采用了书法行草书的连笔处理。如狂的“王”字旁采用一笔完成了,完全就是行草书的笔意;字体间的组合借鉴了行草书腾挪揖让之章法布局,“之”字缩小,放置在“夜”的右上角部位;再加之对个别主笔的突出,使字与字相互穿插,结合紧密,整个字体组合浑然一体。设计师具有一定的书法实践经验与深刻感悟之下,才会有如此巧妙的借鉴。前者是以书法字体为主体,通过西方、日本的设计表现手法,得以让字体在保留书法字体韵味的同时,也体现出现代字体设计的装饰美。后者是以美术字体为形,揉入传统书法的笔法、章法等,使美术字体保持现代感的基础上,富含传统书法韵味。书法字体的再设计,要求设计师既具有传统书法艺术基础,又有现代字体设计的实践能力。这样,才能把两者巧妙地糅合在一起。细看现今电脑字库里的魏碑、隶书、篆书等书法字体,该时期的书法字体对它们的产生是有先导作用的。

(二)现代美术字体的装饰美

在西学东渐的文化背景之下,出现了现代美术字体设计,当时也称之为“图案文字”或“美术字”。现代美术字是以汉字的结构、点画为元素,通过精心的构思和艺术化的组织,将文字以美的形象表现出来,使之符合特定的环境。细细品味该时期电影海报上的美术字体设计,不难发现,当下字体设计的手法,表现形式,都能从中找到一一对应的案例。综观该时期电影海报中的美术字体设计,基本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以宋体、仿宋体、黑体印刷字体为基础的正体美术字体设计;二是变体美术字体设计。当然,这种分类是相对而言,在实际设计过程中,一种字体的设计往往是几种设计手法糅合在一起的结果。

1. 正体美术字体

这类字体在民国时期电影海报字体设计中最为常见。此类字体是在宋体、仿宋体、黑体等印刷字体基础上演变而成,设计师对笔画、结构作一定的变化、调整,以更适合设计主题的需要。此类字体设计保持了原有印刷字体的风貌,又有新的元素注入,使字体更为突出、醒目,吸引观众的视线。如1939年新华影片公司出品的《麻疯女》电影海报,“麻疯女”三个字在整体视觉上保留了横细竖粗与起笔、收笔的饰角等这些宋体的基本特征。设计师采用了手绘形式对笔画上作了一些变化处理,结构上也作了压扁处理。这些设计语言的应用是为了突出影片主题,海报右侧广告语“极度神秘、非常紧张”正是字体设计所要达到的效果。

2. 变体美术字体

变体美术字,即脱离宋体、黑体造型特点,形成一种新字体。变体美术字因设计手法的不同,可以细分为两个方向。其一是在原有文字形态的基础上,对字体笔画造型进行改变、替换、增删等设计,成为一种独具视觉特色的字体。此类字体多参考了西方字体设计的理念,且融入了点线面构成的概念。如1949年《望穿秋水》的海报(图3),片名字体设计就颇有构成意味。每个字体根据结构需要,对主要笔画作了加粗,形成“面”的效果,对部分点、横等辅助笔画进行弱化,加强了“点”的视觉感受,撇的笔画采用了柔和的弧线处理;每个字都选取了一个笔画进行叠加的效果处理,使二维的画面上产生了三维的空间感受。这一细节的处理,让字体组合在沉稳之中带有灵动。整个字体设计的结构调整非常成熟,笔画的变化、替换也恰到好处,视觉造型上和谐统一,颇具现代感。

其二是在原有文字形态的基础上,对字体笔画造型进行美化、装饰,或用某些图形来替换某些笔画,此类字体也称图案美术字。当然,这种美化、装饰、替换的图形具有一定含义,且与字体所传达的字义相关联。这种表现手法,可以在传统装饰纹样中找到源头,与比喻、双关、谐音等传统图案设计手法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如1949年的《三毛流浪记》(图4),电影海报的片名字体,采用一块块破旧的木板当做笔画,以此来组成整个字体;笔画的转转处采用了木板重叠,并绘有钉子造型,整个字体仿若是由一块块木板钉制而成;视觉上颇为生动、活泼,这与儿童影片风格是一致的。同时,破旧木板与海报背景的高楼大厦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具有一定的隐喻含义,这与影片讲述三毛无家可归的内容遥相呼应。类似字体设计在民国期间电影海报字体设计中并不多见,但为后来的文字图形化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对当代字体设计的启示

民国时期是现代字体设计从诞生到繁荣的黄金时期。通过研究民国时期电影海报中的字体设计,探究其设计理念,为当今字体设计的发展提供养分与借鉴。

(一)融会贯通

民国时期的字体设计是传统文化自我觉醒与时代发展的产物,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文化相互交融的必然结果。纵观该时期的电影海报字体设计,设计师立足于本土文化,引入西方设计手法与理念,使两者糅合在一起。中国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拥有书法、篆刻、剪纸、年画、瓦当等众多传统艺术表现形式,这些都是设计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传统元素。当今的字体设计也应立足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有选择的借鉴东西方的设计思维,学习其先进的设计手法,应用到字体设计之中。从而使得民族性和世界性相互融合,让中国字体设计在世界字体设计当中具有其独特的地位。

(二)古为今用

古为今用是对民国时期电影海报字体设计的借鉴与再应用,也是对传统的传承与发展。民国时期的字体设计经过近百年的沉淀,其留存至今,不仅是一种视觉设计元素,更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其设计形态的多元化,极具时代特征的风格,为当今设计师提供了丰富的设计灵感和资源。我们可以从这些颇具历史感的字体中,提取可以利用的视觉元素,设计出既有老字体美感又有现代设计感的新字体。

结语

民国时期由于其特殊的时代与文化背景,使得该时期的字体设计蓬勃发展,开启了中国字体设计的先河。电影海报字体设计是该时期字体设计发展的整体缩影,对之进行系统的梳理、研究,可以对整个民国时期的字体设计一窥全貌,也给当今字体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经验。同时,这些时代风貌鲜明、设计手法多变的字体,不仅是单一的字体设计,更是那个时代的视觉符号。作为当下的设计师,应该从中汲取丰厚的养分,为当代字体设计注入赞新的活力。

猜你喜欢

美术字字体笔画
1949-1999 年美术字视觉之美
笔画相同 长短各异
——识记“己”“已”“巳”
数学期末测试题(二)
有趣的一笔画
字体的产生
找不同
初中美术课件制作初探
美术字在现代化妆品包装中的应用
组合字体
字体安装步步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