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正式网络环境下研发团队隐性知识扩散伙伴选择研究

2018-12-06刘冰峰

经济研究导刊 2018年13期
关键词:隐性成员信息

刘冰峰

(景德镇陶瓷大学 管理与经济学院,江西 景德镇 333403)

一、非正式网络促进隐性知识扩散的作用分析

隐性知识形成以及转移过程都不能通过正式社会关系网络来完成和实现,多数经非正式沟通、学习来完成。研发人员之前存在的非正式联系是不能被模仿的特殊资源,同时还是全部团队得到知识、信息的主要途径。研发团队成员之间非正式的日常沟通网络中存在大量知识转移的途径,无论师徒、同事、上下级或者同行的非正式网络都存在知识扩散的隐性通道,也是此类群体传播信息和知识的主要通道。从隐性知识扩散角度分析,非正式网络的主要作用是促智慧经验的共享与传播,以及知识、信息效率的整体提升两个主要方面。

第一,有利于分享智慧与经验。非正式网络能够为人们传播隐性知识奠定了良好基础。非正式网络的构建主要源于人们对于某个话题或领域的关注,这一关注本就已经含有人们对某件事物的深入理解和思考。同时在此基础上,相同网络内的成员在沟通交流过程中,因为心意相通,所以即便交流的智慧、经验比较难以表述,也很容易被对方领会,甚至还能够促进双方的默契。再者,非正式网络还能够搭建平等沟通的良好平台,有益于成员智慧、灵感、思维的碰撞和激发。对比正式网络中存在的分明严格的层级体系,非正式网络的缔结人员高度自由,而且完全平等,并无尊卑差别,在内部极易构建自由无障碍的交流和沟通。在此环境中,人们能够畅所欲言,相互之间更易产生启迪和新的灵感。

第二,有利于提高知识传播效率。非正式网络成员之所以能够汇聚在一起,主因是兴趣爱好相同。也就是说,成员所掌握的知识具备一定相关性,因此,在成员共享知识的过程,误解和歧义相对更少,成员之间的信息观点的交流和分享知识的效率很高。同时,非正式网络内沟通氛围友好和谐,有益于成员之间共享知识效率的提高。非正式网络内成员本就有共同话语,经长期互动交流,内部已有畅通的共享知识的渠道和空间。在此环境气氛中,人们通常更能接纳他人提出的观点或者分享的知识,所以共享知识的整体质量以及效果都会达到较好水平。非正式网络内的交流形式十分丰富,同样有益于共享知识效率的提高。尤其在网络平台中使用的多种即时交流工具,更是能为知识共享提供便捷、高效的手段。

二、非正式网络环境下研发团队隐性知识扩散对象选择的策略

第一,隐性知识扩散对象选择的随机策略。根据社会心理学理论可知,人们开展某个活动的根本动力源于对他人回报的期望,如果回报符合预期则其行为就将得到强化。通常来讲,研发人员有强烈的自我实现欲望,也就是其分享知识的意愿不但会受到物质刺激激发,同时也会因为得到他人支持、关注以及合作的激发。如果知识主体也有可能自愿给予他人帮助或支持,但是并未有任何回报预期的情况,即出于利他主义而主动采取行动。研发团队少数职员可能因为自我满足或者得到他人尊重的激发,而常常在多个场合公开自己的观点和心得,以便得到更多关注和他人的认可,提升个人声誉,得到更高的自我满足体验。不过,这一扩散隐性知识行为的对象选择比较随机,并没有特定对象,而且交流客体相对比较分散,彼此能够交流的具有价值的研发知识或信息有限,也就是说扩散成本也许会达到较高水平。此外,其扩散效果也与接受信息者个人能力、知识以及参与意愿等诸多因素影响,所以效果可能较差。

第二,隐性知识扩散对象选择的单一策略。团队内成员通常更愿意选择自己比较熟悉、研发目标一致的成员联系,所以两者之间的知识以及信息交换速度更快,效率更高,且更易于在短期内将某项事件执行落地。尤其是在组织十分强调安全、保密或内部人际关系比较复杂时,隐性知识扩散对象将更为集中,人们只会与自己接近(包括物理空间、人际以及知识层面)的成员分享经验和心得。同时,由于存在路径依赖影响,所以这一扩散知识的行为在短期内通常难以改变。所以,人们在选择分享隐性知识的对象过程中采用的策略表单一,将导致隐性知识的分享被局限于较小团体内,传播影响范围较小,将致使团队共识度降低,不利于团队创新。

第三,隐性知识扩散对象选择的综合策略。提供隐性知识者一般会着重考虑隐性知识分享的成本、获利,并得到理性决策,同时由于其沟通对象对于协作需求的理解、意识和多次扩散效果以及满足都会对隐性知识的扩散造成影响。基于社会交换理论可知,隐性知识扩散主要会被体现在社会交换过程中,且具备相应特征。成员之间之所以会交换知识,其主要目的是与他人分享研究心得以及成果,同时也希望能够得到积极热烈的回应,并从他人处得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心得或知识。这一互惠交换动机能够体现出知识主体存在的非理性偏好,特别是接受知识一方给予预期的反馈时,发送知识一方还会形成更加强烈的将有价值知识进行分享的意愿,继而采取交换知识的具体行动。如果成员之间在人际、知识以及物理空间方面越是接近,在职能特点、知识结构以及能力方面差异较小,供应知识者和他人主动分享其心得和经验的倾向就越大,同时也更易于获得对方支持和正面回应。日常交往沟通过程中,知识流动无须耗费很高成本,所以隐性知识扩散效率还会达到更高水平。

三、非正式网络环境下研发团队隐性知识扩散对象选择的启示

围绕怎样才能够提高研发团队内部隐性知识扩散整体绩效水平问题,从非正式网络角度提出了强化组织建设和内部学习、形成协作氛围、关注员工管理、优化沟通途径等举措,期望能够丰富研发相关理论和具体实践。

(一)强化研发团队建设

对研发团队内部成员配置进行优化,为使得全团队的知识创新的整体绩效水平能够进一步提高,研发团队可以强化目标设定,改变或优化战略决策,调整内部关系等,具体基于工作分析结果将工作职责、范围、具体要求类似或相同的研发人员编入同一团队。运用特定正式组织来加强成员之前关于团队目标、业务流程、作业模式的认知,保证其专业、研究方向或特定领域内接近或具备统一性,继而促使研发目标一致的群体能够进一步沟通,建立关系密切能够稳定长期存在的合作关系,使得知识在团队内更快被吸收并被集成。

1.建立完善的研发人员选拔机制。首先,要了解活动本质,展现活动特点;其次,在建设团队过程中还要确定具体的选拔指标,包括人员接受文化教育程度、工作经验、专业能力等;再次,在选拔过程中还要考虑人员的文化素质,重视合作的人员;最后,采取多种措施提升群体的专业技能,加强群体之间的合作,为群体合作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对提高团队成员知识转换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2.完善研发团队知识管理机构。按照研发任务标准,首先要建立完善的知识管理机构来加强团队合作,同时,建立包括多个组织团体的知识管理系统。而知识管理机构同时也要考虑研发活动实际情况,来加强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简化知识流动程序,尽可能控制信息和知识流动时间。通过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尤其是成员之间的交流,吸取彼此经验,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学习效率,充分提升团队成员的创造能力,规范成员行为,加强团队知识共享及传播等。

3.保护好知识流动秩序。防止团队效率低下,研发团队同时在绩效评估过程中,也需要加强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完善团队知识激励机制,规范团队成员行为。同时,对研发活动当中的沟通问题,要及时采取解决措施,加强团队互动,通过抑制外在因素发展,有利于规范个体行为。另外,调整个体对外联系比例,防止团队内部资源消耗过多的问题,有利于提高团队内部效率,维护良好秩序。

(二)强化研发团队组织学习

1.完善团队成员的知识结构。加强团队之间的沟通交流,还需要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让全体成员都能够了解到这一任务的重要性,加强工作联系。同时,对某一问题提出各自的看法,尤其是显性知识以及隐形知识需要进行深入理解,并加快推动知识转移,有利于提高团队知识认知。这对于团队之间的合作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影响团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防止出现信息虚假问题,以及准确度受到影响。考虑这些因素基础上,还需要成员相互合作,充分发挥个人潜力,并保证团队成员知识准确度。

3.建立完善的团队成员培训体系。需要主管提供指导,开展多个项目咨询服务的方式,让团队成员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积极参与到技能培训过程中。同时,也要建立系统化的学习机制,在自学过程中不断提高研发人员知识吸取能力,将知识充分运用到工作当中,有利于存储更多的知识,并将知识进行逐步转化,将信息加以整合,做好相关记录等,与团队成员分享更多的经验。另外,加快集体知识融合,有利于充分发挥组织智慧。最后,需要加强团队合作,从而实现团队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4.鼓励团队的合理流动。在保证研发团队一定稳定性的前提下,基于研发要求,可以执行借调或者轮岗形式来促使哪些满足条件者参加更多不同研发工作项目,增进对不同研发活动的理解,学习更多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知识共享以及协作能力。如果团队内成员能够合理流动,则团队将不时有新的知识进入,因此能够激发更多异质性、有价值的知识和信息的传播,使得团队知识共享以及创新的整体能力都得到提高,继而促使全部团队持续保持知识优势。

(三)营造研发团队合作氛围

1.提高团队开放度。在研发活动过程中,要在团队内部着力培养成员之间开放、信任以及协作气氛,培养互信并能够给其他成员支持的群体,应该推动研发人员以各种形式分享知识,对自己的心得、经验和体会进行总结,更快速分享、沟通和交换,增加相互学习和沟通的机会,进一步扩展沟通成果,把团队沟通分享的内容反馈至个体乃至整个组织的知识体系内,促使特定类型的知识和信息在成员个体及组织团队或不同组织之间传播、转移、共享。

2.培养研发人员的沟通参与意识。由于研发人员的思维、表达以及需求都有其突出特点,所以当其研发任务已经得到明确的同时,强化成员的情感关联,修正社交,推动研发人员强化与自身目标、特点接近或相同,有密切关系的其他成员建立良好的互动联系。逐步培养其参与意识,增进团队融入感,促使其形成积极共享、主动沟通的习惯和态度,同时经密集的多边联系提高成员的亲密度,增进彼此的信赖和了解,在同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协调、学习、分享,建立和谐、公开、舒适的隐性知识扩散环境。

3.在团队内建立沟通文化。成员之间信赖、坦诚是知识在团队内流动、转化并促成创新的关键基础,唯有团队内成员之间有较高信任度和认同感时,团队成员才会积极主动顺畅的交流和沟通知识。因此,基于“共同愿景”、共同利益建立有沟通目标、个体高度相似的团队心智模式,建立“互信、尊重和鼓励分享知识”的文化,并逐步形成制约、协调一致的行为标准。所以,强化团队内部成员的合作精神,能够减少成员的提防和猜忌,使得知识流动成本以及学习成本都显著减低,同时能够推动知识在团队内更快更有效地发生转移。

4.建立稳定的互动团体。在实际研发时,存在相同目标,且身份类似高度一致的成员之间通常能够建立密切联系,并构建稳定交流团体,同时各成员的信念、思维以及行为都有较好的一致性。成员内部小团体的关系将变得更加密切,团队内的人际质量也就会进一步提高,更易于进行知识和信息的分享和传播,同时还能够经特定渠道在团队内融入自有知识、信息,并促成更多信息和知识的碰撞,激发更多更新的灵感,促使团队更好地搜寻知识、辨别知识、接纳吸收知识并开展创新,对于全部团队内部沟通空间的提高有正面影响。

参考文献:

[1]曲小瑜.研发团队行为整合和双元创新关系研究——基于学习空间的中介作用和团队反思的调节作用[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7,(4):115-126.

[2]吕鸿江,吴亮,张鑫.CAS视角下企业正式及非正式网络互动适应环境的理论框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6,(3):31-41.

[3]雷怀英,王童,申成霖.协同创新领域知识扩散路径研究[J].经济问题,2017,(9):13-19.

猜你喜欢

隐性成员信息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订阅信息
高中生物学中的隐性定理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展会信息
米歇尔.奥巴马与第一夫人的隐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