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经济模式的实践和探索
——以江苏宿迁市为例

2018-12-06徐雪竹

北方经贸 2018年12期
关键词:宿迁生态旅游

徐雪竹,王 云

(宿迁学院,江苏宿迁223800)

一、宿迁发展生态经济的基础

(一)宿迁的生态资源状况

1.水资源

宿迁是个不折不扣的缺水城市,从水资源总量看23.189亿立方米相对丰富,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占有量只有424.5立方米远低于2100立方米的全国平均水平。尽管由于宿迁的地理位置(平原地区、淮沂沭泗下游)过境水资源量很丰富,但遗憾的是可用却不可靠。再加上上游安徽等地污水带来的外源污染压力和本地河道排污的压力加剧了水质性缺水。

2.森林资源

宿迁的森林资源主要以人工林为主,也十分丰富,目前成片林面积达到285万亩,农田林网面积630万亩,林木大约在一亿株以上,作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宿迁所辖的县区均为平原绿化先进县,森林绿化基础比较好。

3.土地资源

宿迁属于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总面积8 555平方公里,陆地面积占77.6%,耕地面积659万亩,宿迁境内河湖交错,八条大河穿境而过,洪泽湖和骆马湖两大淡水湖位列市境南北。

4.矿产资源

宿迁矿产资源种类不多,但部分矿产储量丰富。如陶土矿、建筑用砂和砖瓦用磷矿粘土、玻璃用石英砂、蓝晶石、矿泉水等资源,有的已经探明并开发利用,还有的尚在详查阶段。

5.旅游资源

宿迁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旅游资源有洪泽湖、骆马湖两大淡水湖、大运河风光带、古黄河风光带和三台山森林公园等。人文旅游资源有项王故里、皂河古镇、下草湾遗址、三庄汉墓、青墩汉代文化遗址等。

(二)宿迁经济发展状况

1.经济总量

2016年宿迁地区生产总值为2 351.12亿元,比上年增长9.1%,高于全省增速1.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5.23亿元,增长2.0%;第二产业增加值1 140.37亿元,增长10.1%;第三产业增加值935.52亿元,增长10.2%。[1]全市16项主要指标中有9项指标增速位居全省前三。

2.经济结构

一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16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1.7:48.5:39.8,与2015相比一产下降0.4%,二产比重持平,三产比重提高0.4%。二是服务业贡献继续提升。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速比GDP快1.1%,服务业对全市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3.7%,拉动全市经济增长4.0%。三是新、特产业稳步发展。四大特色产业产值均突破500亿元,总量达2668.73亿元;四大新兴产业产值达448.13亿元,占比达10.4%。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949.61亿元,占全市总量的22.0%。[2]其中智能家电、绿色建材产业还获批成为省级先进制造业基地、中国家电产业基地。四是新型服务业态加快发展。宿迁市委近年来高度重视电子商务等新型服务产业发展,宿迁电子商务交易额2017增幅达37.8%,宿迁目前有一个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国家级),七个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入驻企业总数超过八百家。还成功举办中国“互联网+创业”大会、中国淘宝村高峰论坛(第四届)。

二、宿迁生态经济模式的实践和探索

(一)生态农业实践模式

1.稻+鸭(鱼、蟹、虾)的综合种养模式

水稻是宿迁的主要粮食作物,2016年水稻种植面积323.19万亩占全市粮食种植面积的37%,以稻田里养鸭这种模式来说,鸭可以吃掉稻田里的虫子、杂草等其他水生生物,而且鸭子在稻田里不间断地游动,能产生中耕混水现象,刺激水稻根系生长,而鸭子新陈代谢之后排出的粪便,起到有机肥的效果。稻田综合种养实现了“一地双业、一水双用、一田双收”,保障了粮食和水产品供应,同时对于提高综合经济效益、降低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具有积极意义。据宿迁农委调查,稻田套养模式的每亩纯收益平均能提高2000元以上。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也点名“稻田综合种养”,把其作为一种绿色高效的模式推广。

2.推广设施蔬菜绿色集成模式

宿迁作为一个农业大市,蔬果总产值位于种植业之首,是宿迁农业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2016年蔬菜复种面积132.59万亩,产量483.8万吨。但是随着蔬菜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中超量使用的化肥、农药对产品质量以及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设施蔬菜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改变原有生产方式,充分发挥潜能,进行高效生产,最终实现较少投入和较高的经济收益。以韭菜为例,使用该模式能使韭菜生长期适当的延长,即使在寒冷的冬季也可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反季节种植的农作物不仅价格高、经济效益好,还能够节水、节肥。

3.构建“猪(鸡、牛、羊)—沼—鱼(菜)”生态畜禽养殖模式

畜牧业是宿迁市的传统产业、优势产业,2016年畜牧业产值为1021.1亿元,其中生猪养殖达50.7亿元,沭阳县、泗阳县皆为国家级生猪调出大县。但是近年来畜牧业的规模化发展遇到了重大瓶颈,因为在养殖过程中发生的污染,给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江苏省更是严格禁养限养畜禽,这大大影响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那么,如何在土地、资源和环境污染等制约因素的作用下改变、创新畜牧业生产方式,对于宿迁市生态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猪—沼—菜”作为一种新的绿色循环养殖模式,既能够节省养殖成本、促进养殖户经济效益的提升,还使得生态和经济得到了平衡发展。宿迁根据自身特点,大力推广这一模式,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创新,如宿豫区曹集乡的循环农业示范园里的推行的“鸡—沼—鱼”模式不仅让养殖户获得了良好的产出,也为宿迁生态农业发展指引了方向。

4.完善大闸蟹生态养殖的“泗洪模式”

上个世纪80年代泗洪县的河蟹养殖就开始了,1998年泗洪县开始推行了水产标准化养殖,创全国之先河。后来泗洪县水产技术推广站逐渐摸索、总结出一套科学、实用的河蟹生态养殖“泗洪模式”。目前河蟹养殖面积已达49.3万亩,总产量6.2万吨,2016年的产值28.9亿元,建成国家和省级出口大闸蟹质量安全示范区各一个,是名副其实的“河蟹之乡”。2006年至2017年出口量连续十一年位居全省县级第一。

这一模式中有几个环节特别重要:一是苗种的选择。发展生态养殖不能一味跟风,必须针对区域的水质和地理环境选择合适的蟹苗,要以长江天然苗培育的蟹种为好。二是苗种的投放密度。苗种要稀放,即每亩放蟹种500~1000只,高的放养密度严重影响高品质蟹的产出率和经济效益。三是种植多品种水草。泗洪的蟹农们在蟹塘里栽植各种水草,搭建“水底森林,水草覆盖面保持在40%~60%。种植水草可以净化水质、增加溶氧,重要的是为螃蟹模拟了“野生”环境,提高了成活率。四是水质的管理。在水草生态养殖的基础上,使用生物剂调节水质,也可以安装底部增氧设备。五是科学喂养。投喂河蟹的有优质的颗粒饲料,还螺蛳、小杂鱼、水草、玉米、南瓜等天然饵料有机搭配,满足河蟹不同生长时期的营养需求,又提升了河蟹的口感。

(二)生态工业实践模式

1.设计以纺织企业为核心的循环经济链

纺织服装业是宿迁市四大特色产业之一,近年来发展迅速,2015—2017年平均增速10%,2017年的产值达到633亿元;产业层次日益提高,初步构建了“机械装备→(聚酯)→纺丝(纱)→加弹→织造→染整→服装(家纺)”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拥有箭鹿、苏丝、恒力等一批重点企业,以宿迁洋河纺织工业园区和沭阳智能针织产业园为代表的纺织工业园区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之中。但一直以来宿迁纺织业生产中耗费资源很大,排放了大量废水、废气和废物,归属于重污染产业,生态纺织的发展还停留在产业集群和清洁生产的层面。

因此,宿迁可以尝试设计以纺织企业为核心,作为生态产业链中的主导链,在纺织产业基础上与农场、电力、化工、制药、家具、食品厂等行业进行生态链接。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打造:一是纺织与农业一体化的原料生产产业链。这种工农一体化生产模式利用原有棉花和桑蚕丝生产能力把其建设成为纺织业的原料生产基地,既从源头上杜绝污染又产生了额外经济效益。二是纺织业与化工产业链接。纺织品生产需要大量使用染料、表面活性剂和等化学助剂等化工产品,反过来,涤纶等纺织品也来源于化学生产,[3]纺织废物业可以被其再利用。比如聚酷废弃物都可作为涂料厂的原料生产聚醋油漆。同时这些聚酷废料也可化工合成共聚酷热熔胶。再如污水处理环节,印染行业的污水会呈现比较强的碱性,但工业园区其他企业又会产生酸性污水,污水处理厂可对其进行中和,节省了费用。

2.完善食品饮料生态产业链

食品饮料产业是宿迁市的支柱和优势产业,近年来被宿迁政府确定为着力打造的“千亿级”产业之一,2016年实现产值734.55亿元,增幅达7.6%。目前,宿迁食品饮料产业已经集聚了以洋河、青岛啤酒、蒙牛、娃哈哈、海天等一大批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的食品饮料产业集群。宿迁是食品产业集聚的优先选项,一方面得益于宿迁作为苏北地理中心,地理位置优越,食品企业可以立足江苏,辐射整个淮海经济区。另一方面也是政府给予的特殊扶持政策。2010年,宿迁食品产业园继获批为“省级食品产业园”后,再度升格为“国家级食品产业园。在宿迁食品产业园里建设企业,不仅环境优越、产业配套,也还有省、市二级政府给予的政策扶持。

宿迁食品饮料产业虽然产业集群初见成效,目前在关键领域和环节存在不足,如资源、市场两头在外,以洋河酒厂为代表的本土企业原料主要靠外地引入,以娃哈哈等为代表的食品饮料企业多属生产基地型,原料也靠外地引入,整个产业链条最短,原料—加工—市场产业链条尚未形成。

因此,从宿迁的区域层面来看,应在食品行业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方案,借鉴银鹭集团、广西贵港糖业集团和沱牌酒业工业生态园的成功经验,完善产业链。具体来说,一在原料环节,把食品产业生态化的概念向前延伸,打造标准化的绿色原料基地。二在加工环节可立足食品工业园区提高其创新和制造能力,将其打造成为有竞争力的食品加工基地。三是向后延伸,在消费环节通过生态营销引导大众绿色消费。

(三)生态旅游业的实践模式

宿迁作为江苏最年轻的地级市,经济发展水平虽然落后,但旅游资源较丰富,既包括骆马湖旅游度假区等自然旅游资源也还有项王故里、龙王庙行宫、青墩汉代文化遗址为代表的人文旅游资源。宿迁市虽然旅游业起步晚,总收入规模不大,但增速惊人。2016年,旅游总收入达216.26亿元,比2015年增长23.2%。

1.挖掘文化生态旅游

以文化为代表的宿迁人文资源丰富,包括古人类文化、楚汉文化、酒文化、佛教文化、民俗文化和红色文化等。但仅仅拥有这些文化资源并不等于成功,这些文化资源要成功转变为有经济效益的旅游资源,还要依托项王故里景区、顺山集遗址、三庄汉墓等文化古迹进行深度挖掘。以项王故里为例,宿迁应准确定位,从西楚文化特色入手进行,进行具体旅游产品的开发,从而打造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名片。

2.打造特色工业旅游

宿迁酿酒历史悠久,酒文化资源丰富,洋河、双沟等知名白酒企业开展的酒文化工业旅游也颇有经验。早在2006年,洋河酒厂已经是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2015年底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6年双沟酒文化旅游区也升格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酒文化旅游区内设主题公园、博物馆、酒文化广场等项目,有酿酒车间、地下酒窖等景点,打造融文化展示、游览体验、白酒品鉴、产品销售等为一体的参观游览项目。特别是2012年以来,受宏观政策影响,白酒行业受到重创,亟待转型,而酒文化为主题的工业旅游能让消费者真正了解白酒,起到教育、引导消费者消费的良好效果。

3.推进乡村生态旅游

乡村旅游最基本的特点,就是乡村性,也就是要和农业产业结合,从现有情况来看,乡村旅游产品主要以农家乐(渔家乐)、采摘、垂钓、观光农业等为主。宿迁乡村旅游的规划关键在两个方面,一是要因地制宜,二是要凸显特色,实现“一村一品”、“一户一特”。目前重点建设梨园湾—杉荷园、大禾庄园、郑楼古黄河生态园等特色乡村旅游项目,实现“生态+旅游+富民”。

三、宿迁推进生态经济模式的启示

宿迁作为一个江苏省内的欠发达地区,在生态产业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总结出的一般模式对其他类似地区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一)因地制宜选择发展模式

各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气候、经济状况都存在着差异性,这决定了不存在某种生态产业模式放之四海皆准。各区域要以自身具体情况出发,选择有比较优势的模式,宿迁的生态产业模式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二)强调兼顾生态和经济效益

长期以来很多欠发达地区对生态经济的理解不准确,把“生态”和“经济”割裂开来,认为讲生态那只是投入,片面重视经济增长的速度,造成往往会走先污染再治理的道路。事实上生态经济绝不是简单的生态+经济,而是按照生态学、市场经济理论,具体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形成生态和经济上的良性循环,既不能追求经济增长而牺牲生态环境,也不能保护生态环境而放弃经济增长的路子,兼顾生态和经济效益。

(三)明确政府的引导和支持

宿迁生态经济的成功离不开政府,首先,政府在生态产业的选择、品牌推广等方面发挥重要引导作用。2015年洪泽湖大闸蟹协会在洪泽县政府及省渔业管理办公室推动下成立,协会成立后规范了良种培育、生态养殖、产品标准等重要环节;通过在品牌推广方面的集体运作,力争促进洪泽湖大闸蟹产业向标准化、组织化、规模化、品牌化。

其次,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支持体系。具体来说,一是政府采购。可以在政府采购环节对本地产品生态企业进行倾斜,来引导生态产业的发展。二是对企业进行生态补贴。2017年以来,宿迁财政从“江苏生态大公园”的定位出发,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在生态农业中鼓励有机肥替代化肥、养殖粪污就近循环利用,对于有机肥使用和运转车、灌溉泵按价格的30%予以补贴。三是加大金融机构的支持。宿迁市各商业银行加大投向环保企业的信贷资金的倾斜力度,严格控制高污染、高耗能企业的信贷。如江苏银行宿迁分行绿色贷款占比达23.3%,同比增长118.1%。四是政府在完善生态产业基础设施中的主导作用。以宿迁为例,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有待加强、产业发展配套设施不够健全、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比较突出。生态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特点是投入高投资回报低,因而基础设施建设不能靠市场,更多的要靠各级政府。

(四)依托龙头企业促进生态经济规模化

龙头企业可以起到带动和关联效应,因而有益于跨越生态经济发展中规模支撑障碍。龙头企业可以在本地培育也可是从外部引入。具体来说,一是要注重立足主导产业和本地特色产业;二是要充分利用国家和江苏省等上层给予的优惠支持政策。

猜你喜欢

宿迁生态旅游
《不忘初心》(书法)
“生态养生”娱晚年
宿迁姑娘登上珠穆朗玛峰
长抓政治生态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江苏宿迁建成扶贫产业园
旅游
苏州宿迁工业园区——从新加坡到苏州再到宿迁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