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解世界载人航天发展史(三十二)

2018-12-06

太空探索 2018年12期
关键词:左图右图挑战者

航天员牺牲事件(下)

上升爆炸

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航天飞机执行第10次飞行任务,即航天飞机第25次飞行,任务代号STS-33。7名航天员分别为:前排自左至右,驾驶员迈克·史密斯、指令长弗朗西斯·斯科比、任务专家罗纳德·麦克奈尔;后排自左至右,任务专家埃里森·奥尼祖卡、教师克里斯塔·麦考利夫、载荷专家格里格·贾维斯、任务专家朱蒂丝·雷斯尼克。其中的教师麦考利夫是从11000多名教师中精心挑选出来的,计划在太空为全国中小学生讲授两节有关太空飞行的科普课。

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于11点38分起飞(左图),起飞后地面控制人员同航天员进行了正常通话,信号显示一切正常。第73秒时,高度16600米,航天飞机突然闪出一团亮光,外部推进剂贮箱凌空爆炸,航天飞机被炸得粉碎。事后查明,是因为右侧固体发动机助推器的一个密封圈失效,喷出的火焰(右图)烧穿液氢推进剂贮箱引发爆炸。

爆炸发生后,两枚失去控制的固体发动机助推器脱离火球,成V字形喷着火焰向前飞去,眼看要掉入人口稠密的陆地,控制中心人员通过遥控装置将它们引爆(左图)。航天飞机结构解体,轨道飞行器结构在强大气动力作用下被破坏,导致7名航天员全部丧生。右图为在30公里区域内收集的“挑战者号”的残骸。

从“挑战者号”散落的遗物中,人们找到了7名航天员的遗体。左图:教师航天员麦考利夫的遗体从飞机上运下,卫兵们正抬着她走向灵车;右图:在肯尼迪航天中心的航天飞机着陆场,“挑战者号”航天员的遗体由7台灵车装运至运输机,准备运往丹佛空军基地。

美国为遇难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7名航天员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左图)。人们难以忘怀这些为航天事业贡献出生命的航天员,2011年1月27日,在“挑战者号”失事25周年纪念日到来之时,在约翰逊航天中心有人摆放了这个花圈,中间是在“挑战者号”事故中罹难的7位航天员的照片(右图),以寄托哀思。

返回解体

2003年1月16日,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发射升空,执行航天飞机第107次飞行任务,参与这次飞行的有6名美国航天员和1名以色列航天员,左起:任务专家大卫·布朗,指令长里克·哈斯本德,任务专家劳雷尔·克拉克,任务专家卡帕娜·查乌拉,有效载荷专家迈克尔·安德森,驾驶员威廉·迈克库尔,有效载荷专家、以色列航天员伊兰·雷蒙。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此次飞行总共搭载了6个国家的学生所设计的实验项目,其中包括中国学生设计的“蚕在太空吐丝结茧”实验。在16天的太空飞行过程中,航天员们进行了80多项各种学科失重试验和地球科学研究试验,获得了重要成果。左图为即将发射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右图为两位航天员在进行科学实验。

2月1日,哥伦比亚号结束飞行任务开始返航,在进入大气层后,轨道器左翼内的温度逐渐异常,一些温度传感器相继因过高的温度而失效。左图:1月28日,美国空军地面监测设备拍摄的运行中轨道器图像,未发现异常;右图:地面拍摄的返回中轨道器的图片,显示其左翼有羽流状物质流出。

强烈的空气动力加热从受损处进入左翼内部,异常高温使左翼结构材料失去了原有的性能,左翼破损,进而导致整个轨道器迅速解体,7名航天员全部遇难。

事后分析确认,“哥伦比亚号”起飞后82秒钟,一块15×41×51立方厘米、重约1.2千克的泡沫防热材料,从外贮箱表面脱落击中左翼,使热防护层出现了松动和破损,最终导致“哥伦比亚号”于返航途中因超高温气体入侵而彻底解体。左图:正在脱落的泡沫防热材料(箭头所指);右图:地面收集的轨道器残片,共82567块、重38457千克。

在轨道器下降至距地面61公里高度时,地面控制中心人员同机上航天员进行了最后一次通话,指令长回答:“收到,但……”话音未完即断掉,随后,轨道器连续左转失控、滚动、解体,地面目击人员看到,轨道器分解成无数碎块下落(左图)。右图为地面收集到的已经破损的防热瓦。

人们沉痛悼念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上遇难的航天员,缅怀他们为人类的科学探索付出宝贵的生命。左图:在约翰逊航天中心的林荫路纪念遇难航天员时敲响钟声;右图:在约翰逊航天中心主入口处,人们自发地摆放了鲜花、气球、国旗、签名和其他物品,以悼念遇难的7名航天员。

(全文完)

猜你喜欢

左图右图挑战者
“挑战者”最后的绝唱
图画捉迷藏
图解英国挑战者-2主战坦克
找图形
建筑节能领域的挑战者 孟庆林
我会猜
找一找
快速记忆比赛
你答的出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