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裔美国小说《总统的女儿》的叙事伦理

2018-12-05吕怡璇

祖国 2018年20期

吕怡璇

摘要:《总统的女儿》是第一部非裔美人小说,作者布朗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反奴隶制演说家。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该小说特别的叙事方式。这部小说,以白人读者为特定的读者对象,揭露奴隶制的黑暗为伦理诉求,有着独到的叙述策略。本文分析了作者通过何种叙事方式实现了这部小说的伦理诉求的。

关键词:《总统的女儿》 反奴隶制叙事 修辞性阅读 叙事伦理

《总统的女儿》是第一部由非洲裔美国人创作的小说,作者是威廉姆·威尔斯·布朗,是著名的作家、社会活动家和反奴隶制演说家,出生于美国肯塔基州,早先是种植园的奴隶,后来布朗自学成才,摆脱奴隶制的枷锁。

《总统的女儿》出版于1853年,是布朗出版的第一部小说。在较早时期,对这部小说的评价更多关注的是史学方面的价值。后来,文学评论兴起了经典修正的浪潮。越来越多的学者重新关注到该小说的文学意义,尤其是这部作品特别的叙事方式。笔者认为,按照修辞性叙事理论,布朗通过拼贴叙事看上去杂乱无章,实现了唤起民众之同情,揭露出黑暗的奴隶制的叙事目的。

以詹姆斯·费伦为代表的新亚里士多德学派,注重修辞性阅读,关注的对象主要是小说整体传达的伦理诉求,通过何种叙事手段表达小说的叙事目的。这一叙事伦理理论中包含四个层面:读者接受层面包含故事伦理、阅读伦理,作者创作层面包含讲述伦理、写作伦理。

《总统的女儿》这部小说,以白人读者为特定的读者对象,揭露奴隶制的黑暗为伦理诉求,有着独到的叙述策略。本文以修辞性叙事理论为基础,分析通过何种叙事方式实现了这部小说的伦理诉求的。

一、副文本增强作者的权威性

小说《总统的女儿》展现了一幅美国十九世纪上半叶的社会风俗画,叙事主线为克洛特尔姐妹一生的悲惨遭遇。作者把听人讲述的广告、报纸及趣事、逸闻中的素材或亲身经历穿插进故事主线。深受奴隶制压迫的作者描写克洛特尔姐妹悲惨遭遇的故事,同时在行文中透露出对于奴隶制的鞭挞与厌恶。另外,作者还在前言部分添加了作者生平,简述丰富的经历。在小说故事主线以外的各种副文本元素,增强了叙述故事的权威性,同时也使得该作品侧面反映当时反奴隶制的一本全书。在当时的文学创作环境中,读者会在一定程度上关注作者本身的可信度以及权威性。因此,为了迎合读者对作者的想象,当时有很多的女性作家取一个男性笔名来发表作品。当时兴起的“奴隶叙事”,为了增强作者的可信度和权威性,不少黑奴讲述自传或回忆录的正文前面,都会有白人废奴主义者撰写的介绍或前言。在叙事策略的选择上,作者具有创新性与开拓性,不同于以往奴隶叙事的方式,没有请名人写前言,而是自己撰写了一篇经历跌宕起伏的作者生平和一篇稍短的前言。然而作为至今已知的首部非裔美国小说,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通过引用素材包括自传材料、发表的演说,来塑造作者形象,权威报刊对其溢美之词,多角度、全方位展示了作者的文学才能。通过具体事例,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勤奋。这让读者对作者奋斗不止的人生肃然起敬,对其遭遇倍感同情。比起邀请废奴主義著名人士撰写前言,布朗在前言中简述“作者生平”的效果更好。

二、自然文本增强小说可信度

在接下来小说的正文的叙述中,作者继续采用权威、客观的叙述方式。通过不时穿插的自然文本,包括轶事、新闻、广告等,间接增强小说的可信度,增加读者的阅读体验。在主人公出场之前,作者引入了当时奴隶的生存状况,揭露奴隶制对人类社会造成极大破坏。

一般的“奴隶叙事”往往会采用第一人称叙事的模式,仿佛在讲述自身经历的回忆录,由主人公自行讲述个人经历。而《总统的女儿》这部小说以第三人称视角简述主人公母女的境况。在引出小说的主人公和她的两个女儿时,作者引用了当时一则弗吉尼亚州的广告。

在叙事策略上作者经过了精心考量,采用这种叙事方式,展现了他通过要讲述黑人同胞故事的勇气与决心。在小说中,布朗力求给读者带来逼真的效果,极力通过各种自然文本还原真实世界。作者建构小说中虚构世界的开端就是开篇的贩奴广告。将“自然文本”引入小说中,来增加小说的真实性。所“引用的自然文本”素材主要分为三大类,除广告外,还有记者报道与报纸新闻。通过一系列新闻报道、报纸广告,看似作者为读者塑造了一个真实的历史世界,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增强小说的可信度,使得读者更加感同身受。除了报纸文献,作者另外还引用了真实历史事件,并且带有明确年份。比如,1831年新奥尔良爆发传染病,讲述主人公及其女儿的悲惨境遇。在主线人物之外,作者大量插入与逃奴经历、黑白种族之关系、奴隶生存状况的各种情节,目的就是为了唤起读者同情奴隶的悲惨遭遇,对奴隶制的厌恶,支持奴隶制的废除。

这些历史情节的引用,增强了小说作者的权威性,增添了小说厚重的历史感,营造了小说世界中的真实感。“自然文本”的大量引用,模糊虚构与真实的界限,有利于构建作者在虚构世界的权威,传递小说的伦理诉求。

三、主人公遭遇唤起白人共鸣

作为一部反奴隶制小说,布朗通过作者生平与引用自然文本,构建小说内部虚构的真实感与作者的权威性。而对于小说内部的伦理内涵的构建,主要体现在塑造小说主线人物,在讲述故事走向的过程中,引导读者作出自己的伦理判断。

小说开端讲述柯勒是杰弗逊家的女奴,由于是黑人的身份,和两个女儿被当作奴隶贩卖。作者在小说描述中,多次提到主人公近似白人的肤色,与其体内流淌的黑人血液。因为在作者看来,奴隶制本质上是一种十分邪恶的制度,与肤色无关。女主人公克洛特尔看上去与白人无异,年轻漂亮,仅仅由于是奴隶出身,而导致终身遭受不公与歧视。作者这种处理方式,更加容易引起白人读者的共鸣,唤起对奴隶制的警醒和厌恶。

所以,比起一位纯血统黑人的经历,讲述一名女主人公近似白人也同样遭受悲惨境遇,更具反讽色彩,更能促使读者作出伦理判断。

四、结语

与一般的奴隶叙事相比,《总统的女儿》有许多不同之处。首先,作者在小说正文之前加入作者生平这一部分,增强了作者的权威性和可靠性。其次,通过虚构性的历史事件、新闻报道、广告等自然文本,使得小说的叙事更加真实可信。最后,作者通过塑造主人公近似白人的混血儿,遭受歧视甚至迫害,反映奴隶制的本质,引导读者作出自己的判断。《总统的女儿》对社会影响深远,作为第一部非裔美国小说,依然值得读者认真品读。

参考文献:

[1]肖旭.首部非裔美国小说《总统的女儿》的叙事伦理[J].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2017,(02).

[2]孙艳.投河的总统女儿——第一部非裔美国小说《克洛泰尔》与实证主义法学[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5,(02):241-252.

(作者单位:郑州外国语新枫杨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