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治大国如烹小鲜”

2018-12-05方绍平

祖国 2018年20期
关键词:老子

方绍平

摘要: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老子在《道德经》第六十章中提出“治大国如烹小鲜”论述,引发了后世诸多研究与讨论。后世对“治大国如烹小鲜”的理解中有四种主要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治理国家如同烹调小菜一样简单,无需技巧和智慧;第二种观点认为如同烹制小鱼时需掌握好火候和对调料的精细控制才能实现味道鲜美,治理国家需掌握推行政策的时机和程度;第三种观点认为如同在烹制小鱼时油盐酱醋必不可少,治理国家也要顾全大局;第四种观点认为小鱼肉质细嫩、骨头酥软,烹制时不能经常翻动,治理国家也是如此,不能朝令夕改、过度干预、自我消耗。通过对这四种观点的分析与探究,总结出老子“中庸适度,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

关键词:老子 治大国 烹小鲜

一、“治大国如烹小鲜”的出处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是道家代表人物之一,被道家后人视为宗师,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老子的名句“治大国如烹小鲜”出自《道德经》第六十章,原文记载为:“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此段可以大致释义为:治理大国,就像烹调小鱼一样,不要随意经常翻动他,顺其自然,即遵循大道,治理天下。这样能使神鬼不灵、妖孽不伤,并不是鬼不显灵,即使是显灵,也不会伤害人。不但鬼失去神妙灵验的作用,神也不会伤害人。不但神不会伤害人,圣人以道莅临天下,也不会伤害人。神鬼与圣人这两者都不会伤害人,他们的天性禀赋都可以得到保存,他们的恩德都将归于民众。[1]

二、后世对“治大国如烹小鲜”讨论

后世对于“治大国如烹小鲜”的理解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丰富,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整理出了其中四种主要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治大国如烹小鲜”意在表明治理国家就像烹饪小菜一样简单,无需太多智慧与技巧。这种理解主要形成于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形成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对“小鲜”的理解不够准确,认为“小鲜”即简单的菜肴。另一方面,人们通过口头的表达与传播,慢慢的在“烹小鲜”与“小菜一碟”之间产生了相同的联想,以“烹小鲜”比喻轻而易举或微不足道的事情。例如,1987年,美国总统里根在国情咨文中引用“治大国如烹小鲜”便属于这一类理解,他指出若要将一个国家治理成一个伟大的国家,那么,所制定的宪法及相应的框架结构应该是简单的,由宪法及一系列法律而设计出来的一套政治体制也应该是简单的,由这一套政治体制而产生的管理国家的手段也应该是简单的,简单得像烹制一道鲜美可口的佳肴那样轻松、那样从容。

第二种观点认为“治大国如烹小鲜”意在表明治理国家如同烹饪小鱼,需要对火候、味道做精细掌控,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错过良机,需要张弛有度进行安排。[2]这种理解认为治理国家要求领导人具备审时度势、掌握时机的智慧,能根据客观规律进行准确的预判,适时适度的推行治国政策,才能收获最好的成效。例如,2013年3月1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接受金砖国家媒体的联合采访时说,领导者要深入了解国情,了解人民所思所盼,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丝毫不敢懈怠,丝毫不敢马虎,必须夙夜在公、勤勉工作。此种观点就在于阐释治国之策,贵在顺势而为。恰到好处且合于“火候”的政策,不仅能争取最大限度的理解与支持,把震动和副作用降到最低,而且能收到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之效。此外,另有著作将“治大国如烹小鲜”与“子产治国”的历史典故相结合,阐述君主严刑峻法,过于苛刻,就会使人们畏而远之;如果太宽松,就会使臣子骄纵跋扈,不易驾驭的观点,指出君主应该参照“治大国如烹小鲜”,把握好时机和火候,威恩并施。[3]

第三种观点认为“治大国如烹小鲜”意在表明治理国家如同烹饪小鱼,要想味道鲜美,油盐酱醋都必不可少。而“调制”好治理国家的“油盐酱醋”则是指要完成好维护国家安全、加强执政党建设、保证政府职能履行、促进经济水平提升、保障人民的衣食住行、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等各方面工作。[4]这一观点着重强调治国要从整体出发,抓好各方面要素,实现统筹兼顾。例如新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战略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体现了此种理念。“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体现了从整体出发的治国思想,更完整地展现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总体框架,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保障了在“烹饪”中“油盐酱醋”都到位。

第四种观点认为“治大国如烹小鲜”意在表明治理国家如同烹饪小鱼,小鱼的骨头、肉质都细嫩,经不起反复的搅动翻转。治理国家也是一样,最大的忌讳就是朝令夕改、自我消耗。这是最贴近老子治国思想的一种理解,也是受到后世最多认同的一种理解。注家范应元曾言:“治大国譬如亨小鳞。夫亨小鳞者不可扰,扰之则鱼烂。治大国者当无为,为之则民伤。盖天下神器,不可为也。”意在说明治理大国,就如烹饪小鱼,不去肠不去鳞,保持其本来面目才是最好。小鱼既小,在煎炒时若常搅翻,必然会变得支离破碎,一塌糊涂;而治国同是如此,要是多政事以扰民,最后也必令民众无所适从。回顾历史,治理大国的圣君都能深明此理,故常清静无为,以保护刑律政治的连续性。他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不恣意妄为,凡事不偏不倚,谦恭让贤。总之,一切顺其自然,让人民安静无忧,国家自然安定富足。[5]结合“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而言,则提示我们牢记不可瞎做,不可妄做,更不可胡做,要以道对待天下万事,更要清静无为,只有清静无为才能正念存内。所谓“正气内存,邪不可干”,久而久之,邪恶之念自然冰消雪融,纯任天真;邪恶之事自然伏而不起,蔓延不伸。

以上四种对于老子所谓烹小鲜的治国之道的理解都有其合理性,但筆者更偏向于第四种理解。正如马其昶曾引汉初《毛诗故训传》里的话,力证老子本意为:“烹鱼烦则碎,治民烦则散,知烹鱼则知治民。”这句话交代了老子那个时代人们烹煎小鱼的方法。即原来古人下锅烹煎小鱼儿不能常翻动,否则小鱼就全弄碎了。如果结合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治大国如烹小鲜”一语中老子所要表达的治国之道就很明确了,就是治理一个大国不宜翻来覆去,不要动辄扰民,更不要乱折腾以造成不必要的损耗,而是要保持本来面目、顺其自然、清静无为。

三、“治大国如烹小鲜”中所折射的治国理念

结合以上对四种不同理解的分析及总结,不难发现“治大国如烹小鲜”充分体现了老子主张“中庸适度、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

所谓“中庸适度”,其中虽然蕴藏着不可言说的奥妙,但也可以用几个词来表现其中的智慧,即:“过犹不及”、“执两用中”、“和而不同”以及“因时而中”。“过犹不及”表示着把事情做过头和做得不够是一样的,都是不合适的;“执两用中”意味着处理事情时,要在把握好两种极端的情况下采用适中的方法;“和而不同”要求能与周围环境和谐共存,但不失自我立场、不随意附和苟同;“因时而中”则将“中庸”的“中”理解为随着时间、条件的不同而产生变化,呈现出一种动态的“中”。而“治大国如烹小鲜”实际上反映的正是一个度的问题,正如要烹饪出最鲜美的小鱼,就必须掌握好火候、掌握好油盐酱醋的量,治理国家的执政者做任何决策也需要把握好适度的原则,过于强势或过于软弱都达不到效果。

所谓“无为而治”则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他强调执政者只有无为才能实现无不为,但“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过多的干预,要顺其自然、充分发挥万民的创造力,做到自我实现。执政者在推行治国政策时不能朝令夕改、随意扰民、胡乱折腾,要注意休养生息,安民保民,遵从社会的自然秩序,最大程度保持社会的本来面目,而不致使整个社会在无尽的变革与动荡中过度消耗,面目全非。

参考文献:

[1]李俊岭.《老子》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389.

[2]王传.“治大国如烹小鲜”透露出的从容与坚定[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3-3-25(A08).

[3]道德经[M].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6:323.

[4]夏宁.“治大国如烹小鲜”[J].中华魂,2013,(17):24.

[5]赵妙果.道德经学用[M].大众文艺出版社,2009:289.

(作者单位:湖南神斧集团向红机械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猜你喜欢

老子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老子》“自”类语词哲学范畴释要
漫画
智者老子
北大簡《老子》釋文指瑕
论老子处世哲学中的智慧
寻找老子【三】
大愚者大智
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