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鸡冠壶型制的演变

2018-12-04王艳丽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15期
关键词:契丹

王艳丽

摘 要:鸡冠壶是契丹族最具代表性的生活用具,而其型制随着契丹社会经济生活的变迁而发生着改变。文章主要对鸡冠壶的型制演变进行分析,并探究其型制演变的原因。

关键词:契丹;鸡冠壶;型制

鸡冠壶以其独特的造型、朴素的装饰曾经长期流行于契丹及辽朝社会之中,成为契丹族最具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生活用具,长期以来成为辽瓷当中学者最为关注的器物类型。本文借助前人的研究成果,对鸡冠壶型制的演变再加以探索。

1 鸡冠壶研究概况

契丹族是我国北方古老的游牧民族,活跃于今老哈河及西拉木伦河流域。他们为了适应游牧生活需要,创制出了许多独具特色的生活用具,鸡冠壶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鸡冠壶是契丹人生活中的必需品,多用于盛放酒、水、奶等。鸡冠壶之名最早是由日本学者根据器物的形状命名,这个名字被多数学者认同。随着学者们对鸡冠壶型制及功能的进一步研究,一些学者根据鸡冠壶仿制的原形和器形的特点又将其称为“皮囊壶”或“马镫壶”。还有学者们根据文献和考古发现对鸡冠壶的名字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称鸡冠壶在辽时应称为“马盂”[1]。史载:“辽国兵制……人铁甲九事……火刀石、马盂……皆自備。”[2]

目前,考古发现辽代墓葬中,鸡冠壶占很大比例,出土地点主要集中在内蒙古、辽宁和河北一带的契丹族生活过的地方。就出土鸡冠壶的质地来看,有陶、木、皮、瓷、金属等几种。其中,以瓷质和釉陶类为主,在内蒙古境内辽代遗存中发现较多,如赤峰市喀喇沁旗娄子店上烧锅辽墓和通辽余粮堡辽墓中均有出土[3][4]。树皮和皮革制容易腐烂,保存下来的极少。目前,在通辽奈曼旗陈国公主及驸马合葬墓中出土了一件保存较为完好的木质鸡冠壶[5]。金银质地的鸡冠壶一般多为贵族所使用,非一般人能够拥有,所以数量较少,目前在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城子乡的古代窖藏有发现[6]。

2 鸡冠壶的型制

根据鸡冠壶的基本类型,可将其归纳为两类:穿孔式和提梁式。

2.1 穿孔式

①扁身单孔式。壶体肥硕,壶身上扁下圆,上端一侧为管状注口,一侧为鸡冠壶单孔鼻,壶身多不施纹饰,仿制皮条形缝合装饰。这种壶型多在辽代早期出现,它的弯曲度正好与马吻合,适合契丹族早期游牧生活使用。

②扁身双孔式。壶型变高,上下相当,壶前后等高而且更靠近,器身纹饰由简到繁。

2.2 提梁式

①扁身环梁式。壶体较高,口无颈,高梁。壶腹有皮条、皮扣等装饰。

②圆身环梁式。壶嘴由短变长,壶体由矮胖变得高瘦,成为完全的圈足,提梁饰指捏纹,纹饰以素面为主。这款是目前考古发现的鸡冠壶最普遍的一种。

③矮身提梁式。一般壶体为短身,横圆,如鸡形、平底管口,上有横曲梁,有的表面饰皮袋缝合线,有的塑贴皮条、皮花状装饰,有的直接做成鸡形,并画出口、鼻、目、翅、尾,十分逼真,多数都是瓷器或三彩器。

鸡冠壶这五种形态的变化都与契丹族生活方式的变迁息息相关。早期鸡冠壶仿制皮囊的样子制作,是皮囊壶的瓷质再现。从器形上看,穿孔式鸡冠壶的孔系都是为了便于马上携带、捆扎而设计的,后来由单孔逐渐变为双孔,更加突显了它实用性的特点。因为与单孔鸡冠壶相比,双孔鸡冠壶壶体长方,体态较高,系于马上便于固定,不易松动,前后两个孔相同而靠近,受力均衡而稳定,结实而耐用,更加适合日常游牧生活使用。所以说穿孔式鸡冠壶更加契丹化一些,包含了浓厚的游牧民族特色。随着契丹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生活方式逐渐由游牧变为定居,其生活用具的器形也受到了很大影响。在这种情况之下,穿孔式鸡冠壶也逐渐的开始衰落,提梁式鸡冠壶的数量明显增多,甚至到了辽代晚期鸡冠壶就保留了提梁式一种。此时鸡冠壶的型制由矮胖扁圆向扁身瘦高发展,最大直径由最初的腹中部下调至腹下部,下方多带有圈足,更加适合定居生活使用,开始取代穿孔式鸡冠壶,并且在装饰上更加趋于完美。辽中晚期,大多数鸡冠壶在装饰上已不见皮页和皮革缝线等纹饰,代之以中原式的牡丹、卷草等图案,壶体上部还增加了龙、猴、人物等中原式贴塑,色彩上除白瓷外,还增加了绿、黄、酱、茶末绿等颜色。可见,此时鸡冠壶在装饰美化方面,更多的采用了中原式陶瓷的装饰手法,使鸡冠壶无论从造型还是装饰手法上都带有了中原文化色彩。

3 鸡冠型制演变的原因

3.1 契丹族定居生活方式对鸡冠壶型制演变的影响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后,在政治上采取了“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政策,大大促进了契丹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农业迅速兴起,带动了契丹的快速发展。到辽中期,许多地区如上京、中京一带已成为“编户数十万,耕垦千余里”[7]的富庶之地,其富庶程度不亚于燕云十六州,甚至有的边城竟能积谷数十万斛[8]。农业的发达打破了契丹族早期以“畜牧畋渔以食……车马为家”[9]的畜牧业为主的经济状态,农业经济开始逐渐占主导地位。经济基础的改变,促使契丹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由游牧生活状态逐渐走向定居生活。生活方式的改变也相应地逐渐影响了契丹生活的各个方面。

鸡冠壶早期型制是完全仿制皮囊壶的样子制作,壶体扁圆,壶身的弯曲度正好和马身曲度相贴靠,便于紧紧依附于马体。位于壶上方一侧高而细的流,即使是马剧烈运动时,壶内的液体也不会倾洒。壶上的孔和侧面的横穿耳是为了提携和穿捆绳索而设计的,通过交叉捆扎可将壶体牢牢地固定在马身后侧。可见,早期的鸡冠壶的型制是专门为方便马上携带而设计的,这就反映了契丹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到了辽中后期,鸡冠壶的型制向圆形发展并且有了提梁。提梁式鸡冠壶不易捆扎固定,同时皮革制的提梁长时间地吊于马上也容易脱落,壶体上部的提梁还导致重心的前移,在马上直接饮用很不方便,但这种型制的鸡冠壶非常适合定居生活使用,其提梁手握时比较舒服,适合与碗、杯等容器配合使用,功能基本与中原式的主壶相似。辽中后期,农业发达,促使了契丹人从传统的游牧生活向定居生活转变,鸡冠壶的形制开始更加适合定居生活使用的方向演变。因此,可以说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是鸡冠壶型制演变的重要原因。

3.2 中原汉文化瓷器对鸡冠壶型制演变的影响

契丹建國后,大批中原工匠进入辽地,中原的先进手工业技术得到传播及应用,契丹传统手工业开始迅速发展,中原因素的注入,促使了契丹传统器物造型发生了变化。

在制瓷业上,进入辽地的工匠们制造出大量的中原式瓷器,契丹人原有的“鸡冠壶”被多种型制的注壶及带流的瓶、罐所取代。契丹定居生活的逐渐形成,适合游牧生活所使用的器物造型就越来越不方便了。从实用性来讲,提梁式鸡冠壶不如汉式的注壶方便。这也说明鸡冠壶在契丹生活中逐渐衰落,同时也导致了提梁式鸡冠壶由扁体向圆体转变,形成了中原式汉注壶的造型。另一方面来讲,辽建国后,随着汉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中原式的饮茶和饮酒习惯在契丹生活中广为流传,中原式的小型饮具逐渐受到欢迎并开始占有统治地位,这对鸡冠壶这一传统容器又产生了更大的冲击,也使鸡冠壶在契丹的上流社会中逐渐停止使用。在考古发现的辽墓中,早期随葬鸡冠壶的比例较大,到了中晚期,出土了大量汉式注壶,鸡冠壶的比例大大减少。这些都说明了汉式瓷器对契丹传统容器的冲击很大,导致了其型制的改变,甚至开始衰落。

鸡冠壶型制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双孔式由单孔式逐渐演变而至,穿孔式逐渐被提梁式所取代,这是因契丹定居生活方式的形成及汉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冲击而产生,反映了契丹社会经济生活、文化传统的变迁,是契丹民族历史的真实写照,也是值得学者们不断深入探索的一个课题。

参考文献

[1]李兵.辽金史研究[M].北京:中国文化出版社,2003.

[2](元)脱脱.辽史.兵卫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项春松.上烧锅辽墓群[J]. 内蒙古文物考古,1982(2):35-42

[4]项春松.内蒙古通辽余粮堡辽墓[J].内蒙古文物考古,1982(1):41-42.

[5]内蒙古文物考古所.辽陈国公主驸马合葬墓发掘简报[J].文物,1987(11):4-24.

[6]项春松.赤峰发现的契丹鎏金银器[J]. 文物,1985(2):94-96.

[7](元)脱脱.宋史.宋琪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8](元)脱脱.辽史.食货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5.

[9](元)脱脱.辽史.营卫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5.

猜你喜欢

契丹
寻找契丹族遗迹
浅析回鹘与契丹的关系
北汉来使 酒宴上“殉职”
契丹喝死外交官
辽代金饰品上体现出的民族特色
强悍的契丹人去哪儿了
契丹四楼问题研究述评
契丹学学科体系的理论建构
强悍的契丹人去哪儿了
佛教传入辽朝原因及来源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