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柳宗元不务拜师虚名

2018-12-04李卫军

文史春秋 2018年5期
关键词:拜师永州秀才

李卫军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都以自己的写作理论和技巧,循循善诱地教导青年,为推动这场文学革新运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对待为师的态度上,两人却迥然不同:韩愈是不顾流俗,抗颜为师,公开培养“韩门弟子”:柳宗元却只行教授之实,不担为师之名,拒绝公开建立师生关系。柳宗元的态度,是由他的经历和处境所定的。

柳宗元在长安期间,和韩愈同倡古文,共兴文运。他们经常接待登门求教的年轻人,有时一天接谈几十人次。这些人多是为准备应科举考试而前来学文,而且学的主要是骈文。柳宗元总是有求必应,有问必答,尽力满足青年的要求,帮助他们分析文章的优点与不足,向他们大力鼓吹写作新体古文。

公元805年,柳宗元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改革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因此而不断地遭受毁谤、攻击和迫害,连他的朋友韩愈,也曾对他发表过指责性的言论;一些昔日争相攀附的势利亲友,这时更是避之唯恐不远。柳宗元贬官以后,居闲无事,开始广泛钻研古今典籍,加以批判吸收,同时认真检讨自己过去“以辞为工”的毛病,总结出一套为文之道,大大提高了认识水平和文学修养。于是,他奋笔为文,写作大量的理论著作和文学作品,名声大振。

柳宗元在永州时,有些青年经常从远方来信,请教文学写作问题,他都一一认真答复。对来访青年,亦耐心地指教。有一个名叫崔黯的青年,当时“好辞工书”,热心钻研适应科考的那种“无用之文”。柳宗元在写给他的《报崔黯秀才论为文书》中,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讲述了儒道、文辞与书法的关系,使他深受教益。

公元815年,柳宗元改贬为柳州刺史。在柳州这荒凉僻远的地方,柳宗元仍然十分热心地指导和帮助青年,毫无保留地传授写作古文的经验。因此,远近的读书人都来向他请教,使古文在南方得以迅速普及。

从长安到永州,从永州到柳州,前后20多年,柳宗元始終默默无闻地担负着教师的崇高责任,满腔热忱地指导青年人学习理论和写作,呕心沥血地培养古文运动的写作队伍。但是,他却避谈师道,不愿公开建立师生关系,这一点也引起一些青年不满。公元813年,有一位名叫韦中立的青年,专程从长安赶到永州,向柳宗元求教,要求拜他为师。再三恳求,跪在地上叩头不止,柳宗元仍然没有答应。韦中立乘兴而来,但拜师不成扫兴而去。柳宗元给韦中立写了一封《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写了一首《师友箴》,来表明自己对为师的态度,同时也就写作的目的、态度、技巧等问题对韦进行书面指导。这样一来,韦中立虽然没有正式成为他的入室弟子,却也从他那里受教不浅。

同年,另一位青年严厚舆秀才前来请求执弟子礼,也遭到柳宗元的拒绝。严秀才回去以后,给柳宗元来了一封信,批评他不愿为师的态度。柳宗元回信谦称“才能勇敢不如韩退之”,也明确表示:扣心自问,我还是平易相待、百问不厌的。我所拒绝的,不过是当老师当学生的名义,不敢接受拜师的礼节罢了。只要去掉名义,保全实质,取长补短,教学相长,也还是可以互为老师的。他这种不务拜师虚名、讲求为师之实和能者为师、互教互学的观点,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柳宗元为什么不愿担当为师之名呢?他主要是看到韩愈因“抗颜而为师”,招来“群怪聚骂”“以是得狂名”。而自己身处逆境,多方受敌,如果公开授徒,就会“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遭受更多的非议和更大的打击,甚至牵连学生。更何况政敌们一直忌恨不已,时刻准备投井下石,如果再大张旗鼓招收学生,无异于授人以柄,给政敌提供攻击的“炮弹”。因此,柳宗元“不肯为师”,只传为文之道,不担为师之名。

猜你喜欢

拜师永州秀才
拜师
湍河之畔拜师记
永州滨江新城营销中心
湍河之畔拜师记
永州至新宁高速公路即将开建总投资152亿元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1
柳宗元“永州八记”新考
永州植烟土壤有效钙、镁、硫分布状况与聚类分析
秀才与考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