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精准征集问题研究

2018-12-04杨志斌

国防 2018年10期
关键词:兵役士官部队

杨志斌

内容提要:征兵工作,是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必须适应我军军事人力资源需求规范化、专业化、精细化发展趋势,把征兵工作的“准星”精准瞄向战斗力这个“靶心”,以提高士兵队伍适应关键岗位核心能力、加快部队战斗力转化生成为目标,以大学生为主体,实施精准征集。一是要精准摸底,掌握潜力资源;二是要精准对接,健全工作机制;三是要精准培养,建立储备基地;四是要精准补入,确保征集质量。

征兵工作,是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必须适应我军军事人力资源需求规范化、专业化、精细化发展趋势,把征兵工作的“准星”精准瞄向战斗力这个“靶心”,以提高士兵队伍适应关键岗位核心能力、加快部队战斗力转化生成为目标,以大学生为主体,实施精准征集,实现大学生征集由重数量规模向重质量效能、由重学历层次向重部队需求、由重一次性选拔向重全过程培养转变,从源头上促进军事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推动新时代征兵工作转型升级、创新发展。

一、大学生精准征集的可行性分析

(一)社会层面

一是大学生参军入伍的普遍社会认同已经建立。近年来,国家层面对国防教育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配套政策更加完善,各级兵役机关也不断加大征兵宣传力度,全国大学生报名参军的主动性不断增强,网上报名人数持续攀升,征集人数不断提高,征集比例已经超过50%。2017年9月25日,习主席给南开大学8名入伍新生亲笔回信,更是在全社会激发了对大学生参军入伍的广泛关注,大学生参军入伍的社会认同已经逐步建立并趋于牢固。

二是生源数量和专业分布有保证。1999年开始,全国高校持续扩招,高校大学生入学率稳步攀升。2010~2020年,全国高等教育总规模将从2900万增加到3550万,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将从1280万增加到1480万。排除适龄人口率下降因素,每年应届毕业生数量将相对稳定保持在700万人左右(图1),大学生征集潜力资源雄厚。全国各类院校本科专业共92大类506种,专科专业共99类747种,基本覆盖部队士兵岗位军地通用专业。

图1:2010~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数据

(二)部队层面

一是军队体制编制基本确定,为征集需求拟制奠定了基础。随着国防和军队改革深入推进,军队体制编制和规模结构已经基本形成,各军兵种部队士兵编制岗位和专业基本固定,部队可以根据现有编制,逐步细化提出相对精确的专业征集需求。即使随着改革持续深化,部分岗位发生变动,但仅是局部范围调整,不会对实施精准征集形成大的影响和冲击。

二是部队成才渠道逐步拓展,为士兵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能。随着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不断深入,我军士官人数占士兵总数的比例越来越大,个别专业技术岗位士官比例已达70%以上。国防生招生全面停止,面向社会青年学生招录干部比例大幅下降,士兵提干、考学占比逐步提升;文职人员制度全面施行,可将具备一定条件的复转士官列入转改文职人员范围,大学生士兵立足军营实现个人发展的持续成长通道更加宽广。

(三)兵役机关层面

一是有多年大学生征兵工作实践基础。我国从2009年开始大规模征集大学生,经过近10年探索实践,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工作程序和规范,逐级健全了征兵工作机构,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制度规定和优待政策。网络和大数据广泛应用于征兵领域,兵役机关积累了相对丰富的大学生征兵工作实践经验,为实施精准征集奠定了实践基础。同时,将大学生而不是所有义务兵作为精准征集的主体,符合征兵工作实际。

二是有直招士官征集的现成经验借鉴。从征集方式和实施程序来看,大学生精准征集与现行的直招士官征集有类似之处。2003年和2012年分别开展直招士官和定向培养士官试点以来,累计征集7.5万人,已经逐步探索和建立了相对成熟的部队—兵役机关—高校相协调的征兵工作机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工作规范,可为实施大学生精准征集提供直接的经验借鉴。

二、大学生精准征集的制约因素

(一)任务需求提报

就业是每个人的必然选择,所以,在人才供需关系矛盾上,多数情况下还是人才岗位需求占据主导地位。征兵作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基础工程,更是需求决定任务。实现大学生精准征集,是在这一基础上对征集任务的进一步细化,其首要前提必然是部队提出精确的岗位人才需求和标准。但现行我军士兵岗位人才补入,主要是在士官阶段进行细化分工,而且也只是注重对岗位补入后的履职能力鉴定,缺乏补入前的资格审查标准,在义务兵岗位任职能力考评方面更是空白。实施大学生精准征集,到底征什么专业、征多少人、按照什么标准征,还缺乏可以直接参照的、全面的考评标准体系。

图2:2014~2017年陕西省大学生新兵质量数据

(二)兵员潜力供给

从当前大学生兵员征集情况看,数量和规模虽有大幅提升,但应届毕业生比例仍然较低,一本、二本和985、211高校大学生更是凤毛麟角(图2),征集质量与形势任务需求尚有差距。从现行大学生征集模式看,依托院校进行两年半订单式培养的定向士官培养任务量虽逐年加大,但报考者仍趋之若鹜;而以应届毕业生为征集主体的直招士官招收数量虽逐年下降,但任务却依然难以完成,专业技术兵员供给长期有潜力、短期不足的问题已逐渐显现(图3)。实施大学生精准征集,以具备军地通用专业素质的大学毕业生为征集主体,部队对其专业细分程度将更高、征集需求量将更大,但由于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趋于向好,这就导致优质兵员供给不足的矛盾将更加突出。

(三)部队成才环境

薪资待遇与职业发展是吸引人才的两个重要因素。从大学生成才规律看,越是专业素质高的大学生越渴望立足所学专业规划职业发展。但现有大学生士兵补入机制没有充分考虑大学生求学为就业的社会属性需求,没有建立“所学专业—部队岗位”相接续的职业发展通道,致使其学非所用。部队士兵成才渠道逐步拓展,但政策调整后的红利释放和效益显现尚需时间。比如2017年前招录的国防生存量还有3年才能得到消化,一定程度上仍然会制约士兵提干和考军校比例。部队成才环境短期之内对高素质大学生还缺乏深度吸引力,还不能使其真正树立立足军营建功立业的长远志向。吸纳人才不是一锤子买卖,不仅要引得进,还要留得下。如何在抢夺人才之后,为人才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和文化土壤,使其产生“吾心安处是吾乡”的归属感,并由此释放出源源不断的人才红利,是大学生精准征集实现长期良性运行必须解决的瓶颈性矛盾。

三、大学生精准征集的对策措施

实施大学生精准征集,必须着眼服务军队专业岗位兵员需求,区分职能任务,构建“军兵种部队提需求—国防动员下任务—兵役机关搞征集—高等院校抓培养”四位一体的征集模式,重点解决“精准摸底、精准对接、精准培养、精准补入”四环闭合问题。

图3:2014~2018年陕西省直招(定向培养)士官征集数据

(一)精准摸底,掌握潜力资源

实现精准征集,完成大学生兵员征集工作从“群到群”向“点到点”转变,必须在精准摸底的基础上,确保部队专业岗位需求和兵员潜力底数精准匹配。

一是摸清部队兵员需求。首先,由各军兵种部队政治工作部门,围绕“岗位干什么、新兵做什么、需要什么资格”,系统编制士兵岗位任职说明书,作为遴选专业岗位兵员的基础依据。其次,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弱什么强什么”的原则,根据岗位编制人员缺额、专业水平、结构平衡和工作需要,在确保满编率基础上,区分不同建制、专业、岗位等,准确提出不同类别兵员补入需求。再次,着眼年度士兵补退和长期人才储备,分别拟制年度补兵需求和长期补兵计划,形成相对精准、长效的兵员需求计划。

二是摸清大学生潜力兵员。由军委国防动员部负责拓展全国征兵网的功能模块,增加学科专业、执业证书、技能鉴定、兴趣爱好等项目登记统计内容,完善与教育部学信网数据模块对接,打通与公安部人口信息网数据链接,实现多源数据共享,建立网络化运行、大数据筛选、智能化匹配的兵员供给“淘宝市场”。从而在适龄青年兵役登记和征兵报名阶段,实现对预征兵员专业匹配的大数据分析统计,为精准征集提供数据支撑。

三是摸清高校专业分布。由军委政治工作部和国家教育部梳理军地通用专业配比情况,交军委国防动员部作为下达各省征集任务的重要参考。由各级兵役机关协同地方教育、人社部门,采取推荐上报、调查考核等方式,对辖区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学校办学规模、重点学科、专业设置和学生就业情况进行调研摸底,合理确定各省能够征集什么专业、征集多少人,为精确下达任务奠定基础。同时,选定符合条件的高校密集地区,作为首批试点任务区域;选定专业分布密集院校,作为精确征集兵员储备基地。

(二)精准对接,健全工作机制

制度机制是工作规范运行的根本保证。为确保大学生精确征集有序运转、长效运行,应围绕形成“部队—军委机关—兵役机关—高等院校”的工作运行模式,建立3项工作机制。

一是任务分拨机制。由军委政治工作部将各军兵种补兵需求交军委国防动员部,分拨下达至各省兵役机关。年度补兵需求,结合当年新兵征集工作,以大学生为主体拟制下达,面向报名参军大学生进行直接征集。定向培养需求,于每年高校招考计划确定前下达,依托高等院校兵员储备基地,提前遴选后备兵员,在校期间展开定向培养。确定部分高校密集地区先期试点,探索方法路子,逐步推广普及。

二是沟通协调机制。结合精准征集的职能任务区分,建立“两横三纵”的协调机制。两横:即军委政治工作部、军委国防动员部和国家教育部建立需求对接和专业培养机制,军兵种部队与各省兵役机关建立任务对接和储备兵员培养定期会商机制。三纵:即军委政治工作部、国防动员部与部队建立需求提报机制,军委国防动员部与各省兵役机关建立任务分拨机制,兵役机关与高等院校建立经常性指导协作机制,共同抓好兵员遴选培养和征集补入。

三是制度保障机制。在精准征集组织实施方面,由省级兵役机关和教育部门共同制发《大学生精准征集工作规范》和《专业技术兵员储备基地建设规范》,明确职责分工和程序方法,规范储备基地建设标准要求。在部队成才渠道方面,增加大学生士兵提干、选取士官比例,树立士官亦“官”的新地位,允许大学生紧贴岗位职能报考硕士、博士研究生,申请评定助理工程师、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职称资格,按照学历、层次、专业水平建立梯次型津贴补助制度,强化其长期服役意愿。在退役安置保障方面,由各级兵役机关和民政、人社部门共同建立大学生精确征集数据库,并将相关数据与地方企事业单位专业用工需求相对接,搭建联合招聘平台,对退伍返乡大学生实施定向招录,贯通“高校—部队—社会”就业渠道,释放大学生精准征集的持续效益,真正让参军入伍成为大学生职业道路的加油站。

(三)精准培养,建立储备基地

大学生精准征集工作不能一蹴而就,必须在确保兵员质量和满足部队需求的前提下长远筹划、循序推进。应依托高校对大学生实施精准培养,打牢兵员储备基础,健全完善兵员储备基地。

一是军地联合进行培养。部队和兵役机关共同加强对高校兵员储备基地建设的指导力度,围绕专业类别、兵员数量、运行机制等进行研究论证。高校每年定期向省、市征兵办报告储备基地建设情况,提出需要解决的矛盾问题及意见建议。

二是增加院校军事课程。借鉴当前直招士官定向培养模式,按照“主动衔接、军地通用、灵活设置、适量委培”原则,协调已经被确定为兵员储备基地的高校,增加军事学课程教学,提高定向培养兵员的军事专业素质,促进地方高等教育更好地为国防和经济建设融合发展服务。

三是强化日常教育训练。根据部队需求,兵役机关会同院校制定培养方案,采取优先保障优势师资力量、优先选拔进入技术攻关团队、优先安排实习见学等方式提升兵员专业技术水平;采取每周安排军事训练、定期考核评比军事素质的方式,提前打牢兵员入伍服役军事基础。

(四)精准补入,确保征集质量

兵员补入是征兵工作的末端环节,也是确保精准征集的关键环节,必须做到补入兵员与部队需求相一致、与专业岗位相对应、与任职能力相匹配。

一是优先批准入伍。在严格贯彻落实大学生优先入伍相关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精准征集大学生入伍的优先权重,可按照任务数1.2倍的比例,优先批准大学生入伍。同时,还可试行“双向”选择模式,采取部队选岗位专业、后备兵员选服役方向的方式,确保把合适的人才放到合适的岗位上。

二是两次择优遴选。为提高精准补入效益,可在新兵训练期间,由接兵部队需求提报单位和新训机构共同依据专业岗位任职能力,对新兵训练现实表现、专业素质进行综合评估和测试,对不符合需求的在1.2倍超比例征集范围内进行二次调整、择优遴选,确保新兵下连进入工作岗位后,能迅速发挥作用,加快岗位战斗力生成。

三是全程跟踪问效。兵役机关和高校共同加强对入伍专业技术兵员素质能力、现实表现和部队评价等情况的跟踪问效,着重了解掌握兵员适应关键岗位核心能力、部队战斗力转化生成周期情况,适时调整高校储备基地建设方向、后备兵员培养方案和精准补入遴选标准,确保大学生精准征集始终紧贴部队需要,服务战斗力建设。

猜你喜欢

兵役士官部队
俄部队军演
2021年度全国兵役登记工作启动
儿在部队又立功
目标军营,出发!
驻港澳部队例行轮换
定向培养女兵士官教育管理要突出“四心”
老部队
社会版(十一)
士官院校计算机教学内容改革探讨
论新时期士官院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