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模式及发展策略

2018-12-03王慧霞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课程教育学生

张 妍,王慧霞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高校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对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创新创业教育的蓬勃兴起是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2010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对高校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通过梳理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文献,明晰其概念界定,厘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较为典型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并提出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策略建议。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界定

创新创业教育是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提出和发展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模式。[1]其重要性被提升到与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同等的程度,又被称为“第三本教育护照”。

国内学术界对创新创业教育并没有一个统一公认的概念界定,多是先将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独立地进行概念辨析,然后再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结合来界定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整体概念多是从创新创业型人才能力要求的角度进行描述。如覃成强等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创业人才为目标,培养学生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精神、知识、技能和能力,以及主动适应社会的心理品质的一种教育模式。[1]曾水英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一种兼顾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并以创业教育为重点,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为受教育者创业奠定良好基础的新型教育思想、观念、模式”。[2]范文翔等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指面向全体学生,既强调对学生的基本素养、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培养,也注重创新创业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尤其是自我创业意识和创新操作能力的拓展,使学生能够独立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进而提出自己的新的观点和看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个体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3]

综上所述,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主,以及自主学习的自我发展能力、主动适应社会的心理品质等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让每个学生都去创业”,[3]其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新特征的21世纪人才所应具备的核心素养。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自2002年清华、人大等9所大学率先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试点开始,经过10多年时间,我国高校已在不同层面、不同范围实施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毕竟时间尚短,还存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还未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与手段缺乏、创新创业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等诸多问题。

(一)对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目标的理解存在偏差

目前,有些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对象和目标定位并不清晰。有的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狭义地理解为帮助在校生或毕业生形成创意,并通过孵化项目等方式将创意落地,最终引导学生创办自己的企业。引导学生实现创业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目标,也是理想目标。但是,这种理念意味着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对象主要侧重于那些“具有创业潜质、创业项目或想法和坚定创业意愿”的少数学生,而忽略了“不具有成熟创业想法,甚至暂时完全没有创业意愿的大多数”。[4]

(二)创新创业教育缺乏体系化建设

高校采用的创新创业教育形式主要有: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讲座、开展创新创业竞赛、开设选修课程、成立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机构、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开设专业课程。但是,大多数高校还没有建立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机构,大多是以分散、非系统的形式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的覆盖面有限。创新创业教育在大学教育中仍处于边缘地位,与专业教育的结合并不紧密。许多实践基地的使用尚未落到实处,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5]

(三)缺乏系统的、可操作性强的课程体系

高校创新创业课程缺乏体系化建设。多数高校“创业课程培训内容陈旧、套路固定,缺少时效性和创新性,不能反映创业市场的最新变化和特征”;[4]“现有专业课程教学对创新创业理念的融入不足”,[5]专业理论课程、专业实践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不能形成良好的课程体系。此外,创新创业实践体系尚不成熟。鉴于大多数高校实践资源和实践渠道有限,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往往局限于创新创业类赛事、少量缺乏实效性的孵化基地等活动。

(四)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问题较为突出

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数量不足,特别是专业教师尤为短缺。“很多高校创新创业教师或是由经济专业、管理专业教师兼任,或是由学校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教师、辅导员兼任”。[6]这就导致教师个体的知识结构难以适应创新创业教育多学科性质的要求,创新创业教育师资整体的理论专业素养不足、缺乏实践经验,“纸上谈兵”的课堂教学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致使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效果不理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滞后,已成为制约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五)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有较高的认知度,但价值取向不同

刘伟和邓志超的调查研究显示,“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有较高的认知度,但是对创新创业的价值取向不甚相同”,大学生不仅仅把创新创业简单地理解为“创办企业”(19.5%)、“开创性工作”(10.4%)和“科技发明及科学研究”(1.8%),更多地认为是“根据个人兴趣做事情”(68.2%)。可见,“大学如何有效地识别、引导和培养学生个人兴趣,并围绕学生的个人兴趣提升学生素质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问题”。[5]当问及学生的“创新创业意愿”,绝大多数大学生仅报有创业的初步想法(85.6%),真正报有坚定的创业意愿、毕业后准备创业的人数较少(9.2%),这主要是因为大学生创新创业不仅需要学科专业理论知识、创新创业相关理论知识、实践学习演练、企业家必备的性格和品质等个人素养,还会受到政策、金融、法律、社会价值观念等外界环境的影响。

(六)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之教育教学方式的需求呈现多样化

刘伟和邓志超的调查研究显示,大学生最希望获得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的途径是“到企业亲身实践”(76.6%),然后依次是“创业计划大赛”“通过课程学习”“向企业家求教”等途径。大学生认为创新创业课程应该包含“个性化的创新创业指导”(75.1%),然后依次是“创业者亲身示范”“创业模拟分析”“创业案例分析”“创新创业理论”等内容。[5]由此可见,大学生对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途径和讲授方法的需求是多样的,而且所有这些需求都指向创新创业实践。但是,实践性课程的设计比理论性课程要难得多。由于缺少可供借鉴的成功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之师资、资金、设施、教学环境等方面的限制,使得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体现得还不充分,创新创业教育达不到预期效果。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一)“创业学院”模式:以专门机构建立为切入点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设立“创业学院”这一专门的组织机构,成为众多高校统筹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采取的共同举措。创业学院的运行机制包含机构设置、领导配备、制度规范、人才培养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

在创业学院的机构设置上,多数高校采取的是“非实体化”的运作方式,[4]院长一般是由负责学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担任,副院长由学生处处长、教务处处长、研究生院院长、团委书记、经管学院院长等担任。有的高校也会设立专职副院长,负责学院建设和日常运行。其日常运行由各学院及相关职能处室抽调人员组成团队开展工作。

高校在创业学院成立之初,一般会制定《创业学院发展大纲》作为学院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另有《创业课程培养计划》《创业导师管理暂行规定》《创业孵化基地管理办法》等相关管理细则,来规范学院的日常运行。

创业学院的人才培养体系主要分为课程培训和实操孵化两个方面。课程体系主要依托经管类学院的精品课程,来实施“创业通识教育”和“创业特色教育”,讲授创新创业的相关理论知识,以及开展“创业者沙龙”等培训活动。有的高校还积极开拓海外培训项目,开展创业相关实习活动,拓展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实操孵化方面主要有三个模块:创新创业系列赛事、校内创业项目和创业孵化基地。

创业学院的师资队伍通常由两部分构成,一是“专家型讲师团队”,主要由高校经管类学院的教师组成,负责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及讲授;二是“企业家创业导师”,多是由高校聘请成功校友和企业经营管理者担任,通过创业沙龙、创业讲座、案例分析课等多种形式与学生交流和分享创业经验。

图1 “创业学院”模式运行结构图

注:根据陈伟忠和张博(2017)的论文整理而成。

(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模式:以课程体系构建为切入点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百森商学院在创新创业教育及研究领域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以体系化的“创新创业课程”而著称。百森商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造能力以及把握市场变化的洞察能力为目标,其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具有四个方面的特性:优越的师资力量、前瞻的课程设计、完善的课程内容体系和探究式的课程教学方式(见表1)。

表1 百森商学院“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四要素

注:根据胡桃和沈莉(2013)的论文整理而成。

(1)百森商学院拥有强大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包括 40 多名创新创业课程专门教师以及相当数量的创新创业助教。学院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企业方面的经验,如亲身参与创业或者有企业高管的经历,还需要教师保持与企业的积极联系,争取为学生带来更多的创新创业实践机会。

(2)百森商学院以前瞻性的教学理念为引导进行课程设计,以“为青年学生注入创业的‘遗传代码’”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目标,强调创新创业课程的实践性。[7]百森商学院为本科生设计了一套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体系,包括第一年“新生创新创业课程体验”,第二年“加速创业课程”,第三年“企业融资、创业计划、风险资本和增值资本”等创业准备课程以及第四年“公司创业、创业实战案例研究、创业者营销、战略与结构”等创业实战课程,使学生在创业学习的同时还关注到与创业相关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

(3)百森商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内容体系十分完善,“被誉为全美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的基本范式”。[7]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包含了创业商机识别、企业运营、企业成长学、融资与风险等创业所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创业实践环节的内容包括创业计划大赛、创业演讲、创业沙龙等,甚至还包括创业实战训练,即要求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创立并运营一家公司,从而使学生获得创业体验。

(4)百森商学院采用“以问题为重心”的“探究式”教学方式,“以企业所处的社会生态环境作为切入点,将创业过程中每个细节进行现场教学”,[7]使学生能够关注到更多影响创业效果的因素,在创业实践中达到所学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统一。

(三)项目参与式教学模式:以教学形式革新为切入点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项目参与式教学模式是以真实或模拟的项目为载体,通过“干中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参与项目经营与运作的过程中获得创新创业的知识、创业理念及技能,强调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高校项目参与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包括目标与理念、组织形式、实施保障和考核评价四个构建要素(见表2)。

表2 项目参与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构建要素

注:根据许朗和贡意业(2011)的论文整理而成。

项目参与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参与项目唤醒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业精神,使其内化为自身特有的素养,提高学生创业技能以及培养其企业家行为。

团队学习模式是项目参与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总体组织形式。这一模式的最好例证是芬兰于韦斯屈莱应用科技大学的团队创业学园,该学园毕业生创业比例为30%,远高于芬兰大学生4%的创业比例。[8]依据教学目标的不同,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组织形式还可以分为专业式(聚焦模式)与普遍式(普及模式)。专业式创业教育以培养创业人才以及创业教育师资与研究者为目标,仅以创业相关学院或专业的学生为培养对象;普遍式创业教育以培养不同学科背景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为目标,面向全体学生提供选修课程。

项目参与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有效推行需要师资、资金、平台、政策等多方面的保障。组建数量和结构优化的专兼职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师队伍,构建综合多元的创新创业教育资金来源体系,建立政府、社会和高校多方联动的平台支撑体系,以及制定引导性和激励性的政策及机制是有效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保障。

基于项目参与式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导向,其考核评价应采取书面考核与实践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且更加侧重实践评价。鉴于项目参与式教育模式的组织形式为团队学习模式,对学生的评价除了个人学习表现和个人实践成果,还应包括团队实践成果评价。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自评、互评及自己的观察感受,综合学生的个人学习和实践表现以及团队实践表现给予最终评价。

四、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策略

(一)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和目标定位

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是“使更多的学生将创业和自我聘用作为一种职业选择,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但不要把创业教育片面理解为引导学生创办企业”。[4]可见,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理解为孵化创业团队及创业项目是对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狭义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企业家精神,创新创业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自我创业的意识、精神和技能,自我发展的能力,主动适应社会的心理品质,培养对象是所有的学生。因此,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应首先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和培养目标,才能针对不同需求的学生,构建不同的课程组合,达成不同的学习目标,从而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效果。

(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载体。构建完善的、结构优化、内容适宜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是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最重要的环节。一是,构建一套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贯穿大学整个学习过程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百森商学院的课程体系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包括第一年“新生创新创业课程体验”、第二年“加速创业课程”、第三年“创业准备课程”和第四年“创业实战课程”。二是,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差异,构建不同的课程组合。针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可以提供更多实践类课程及创业运作项目;对于创业意愿不强的学生群体,可以更多地提供创新创业基础类课程,侧重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以课堂教学改革引导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发展

课堂教学依然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渠道,“注重创新意识渗透的交互课堂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9]高校应贯彻“以学为本”的宗旨,坚持“以问题为重心”的教学导向,采用“探究式”教学方式,积极运用头脑风暴、分析讨论、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等方法,促进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项目参与式教学模式是将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或实际创业作为“项目化”教学的目标,使学生在参与这些真实问题研究或创业实际运作的过程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与理论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创新性思维方式,达到所学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统一。

(四)改革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方式

对学生的评价机制是教学的导向,也是“激励因素”。创新创业教育的学业评价应体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突出创新创业教育成效。第一,知识习得评价与能力素养评价相结合,更加侧重对创新创业能力和素养的评价。除了测评学生所学到的创新创业相关理论知识的水平,还应考量学生在创新创业意识、能力、情感、逻辑、判断及表达等方面的水平。第二,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加大过程评价的比重。除了期中期末的试卷考试,还应注重通过学生平时课程学习中的讨论发言、分组学习、口头发表、演示实验、课程论文等多种形式和环节的表现以及学生在课外的讲座、讨论、调研和实践等活动中的表现和努力来检验学生的学业成果。

(五)整合优化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资源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整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尤为重要。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原则就是,内外结合、专兼职教师优势互补,增强创新创业教育合力。[9]一方面,高校应多为教师提供参加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学术交流、科学研究、学习培训和挂职学习的机会,提升教师的创新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以及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提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队伍的整体业务水平。另一方面,高校应从校外聘请职业经理人、投资人、技术创新专家等创新创业相关领域专家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聘请成功的创业者、企业家担任“创业导师”,为学生传授创新创业的实践经验,指导学生进行创业实践,弥补高校“学院派”师资知识结构上的局限。[1]

(六)加快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

创新创业教育不是独立于专业教育之外的新内容,是专业教育的深化,也是专业教育的时代要求。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在教育根本目标与价值取向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精神和职业素养,培养学生具有自我创业的意识和技能、自我发展的能力、主动适应社会的心理品质。因此,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十分必要。在专业教育中渗透创新创业教育,可以根据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以及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创新创业教育模块,并在专业教育模块增加创新创业相关课程,设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基础课程、与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案例分析课程、与就业相关的市场需求课程、与素质相关的人文及经济类课程、与职业相关的职业习惯及执业行为规范课程、创业实验实训课程等。[10]

猜你喜欢

课程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学生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