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东西方协同共在视角的人性素假设的建构及解析(上)

2018-11-30孙新波

清华管理评论 2018年10期
关键词:人性

孙新波

人性假设问题历来是人类创造的各个领域普遍关心的核心问题,古今中外概莫如此。两千多年前中国的诸子百家已经开启了以善、恶作为人性核心话题的讨论:如孟子主张性善、荀子倡导性恶、墨子主张性素丝、乃至于王阳明主张的“王门四句教”都离不开对人性的思考。

西方百余年的科学管理得以盛行自然也离不开对人性的理解和利用,道格拉斯·麦克雷格(Douglas M. MC Gregor)基于“经济人”和“社会成就人”假设提出的X、Y理论、威廉·大内(Willian Ouchi)基于研究日本企业文化针对X、Y理论提出了Z理论等;自文艺复兴引发的西方科学300多年以来一路高歌恰恰是由皮科·德拉·米兰多拉(Pico Della Mirandola)的《论人的尊严》开启的,而德国前总统高克则坚持认为“社会的繁荣发展需要保卫和平的决心、人性的首要地位和理性的力量”。

所有这些都说明了人性研究的重要性。实际上人性假设问题从来没有停止过被探讨,不同的人性假设确实为不同时空下的管理模式提供了底线逻辑和根本思考。

当下,人类正在经历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的连接属性使得人人都可能成为创造的主体,当我们迎接中国梦想照进现实之际,中国复兴已然成为不争的事实。此时,有必要对人性假设重新思考、重新定义,以便于深层次地引领并支撑即将到来的世界中国时刻,以便于深层次地引导并激活作为创新主体的人民的力量,以便于深层次地引发并点燃创作的文化激情和信念。不过,“人性”是中外古今用得极多且极为模糊混乱的概念,人性是既积淀又开放的过程,本文尝试建构之。

相关研究评述及整理

我们的研究以“人性”、 “人性假设”等作为关键词检索发现大量文献,经过梳理列出64种假设,并对其提出者背景、提出的时代背景和应用进行了详细的整理和总结,具体内容见图1。

从历史向度纵向观察表1中的64种人性假设,发现人性假设的提出与提出者的个人背景、提出者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每种假设基本都是为了契合提出者所在的时空下的社会主导需求并针对社会主要问题谋求的解决方案。由此看来,每种人性假设都是时、空和人三种基本要素交互作用下的产物,这同时注定了每种假设的历史局限性。

东方人性假设主要是围绕善、恶的整体性多元展开,缺乏人性源头的探索,其人性假设是时代需求和生成过程中的不断补充,李泽厚认为“善恶本是一种观念,是一定时代社会群体所规范、制定、形成的观念体系和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所以,善恶观念具有时代性和相对性;西方人性假设主要是围绕原子还原的不断演化,即使是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西蒙关于人性假设在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认识,没有人性的一般归纳,其人性假设是结果性的存在和演化,同样具有变迁差异性。

由图1还发现,东西方在人性追求上有一致性的地方,那就是都具有不同于动物的普遍必然性,它表现为向善。虽然康德说“上帝的事业从善开始,人的事业从恶开始”,黑格尔和恩格斯说,恶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杠杆”。那么,善是否就是人性的本源或者是本源假设呢?能否找到源头性的人性假设以迎接机器崛起时代的挑战并引领人类继续前行呢?这正是本文的任务。

筆者认为从全观视野、原子还原、实践理性、交叉融合几个方面来看,人性素假设是针对人类未来发展而提出的范导和构建人性源头的假设,其目的在于引导人更多的注重同情、感化、协同,防止过多的注重理性强制和技治主义,本文尝试性的认为,素是人性论的第一范畴,也是所有创造力量的源头,素是“整分合”的整,善、恶/X、Y是分,其它的人性假设是合,素是Becoming,不是海德格尔的Being,更不是黑格尔的“正反合”,它是高于辩证法的人性本体论,素带有天然的神秘性,这种神秘在爱因斯坦就是自由的想象和创造,它可能是我们所能经验的最美的人性假设。

限于篇幅,本文不具体分析64种人性假设的交互关系,仅借助太极图和自然云的概念,对表1所列的64种人性假设进行整理,通过想象构建为动态人性云图,如图1所示(左图为太极表示的平面图,右图为由一个个平面太极图组合而成的类似面包圈的立体图)。其动态性表现为图中的人性假设的位置和时间并非固定不变的,古往今来学者们提出的人性假设内容更非一成不变。人性假设如自然之云一般,自然的云最大的特点是姿态万千(形态的呈现)和瞬间多变(动态的特征),不过,这万千多变中仍然有基本规律可循,如自然云的动态随机性、自治性、遍历性、不可预测性、局部不稳定整体稳定性、自相似性、分形性等特征都为人性素假设的建构提供了无限资源和想象空间,因此,构建了对应于太极图反S线和面包圈两端善(Y)和恶(X)牵引的人性云图。

偶然与必然——人性素假设的提出

人性素假设的提出是偶然性的结果,偶然性才具有真正的创造性。何谓偶然性的结果?2014年元旦的上午,笔者在办公室独自读罢王弼本的《道德经》后,静坐桌前沉思的过程中“人性素”涌现于脑中,紧接着笔者以“人性素”为关键词查阅文献,仅仅发现了一篇“浅析墨子之人性素丝论”,由此开启了人性素假设四年多的探索之路。回想当时的“灵光一现”,可以用“集中之后的第一放松”来描述:一人、一时、一室、一书和一思,结果是“人性素”假设的获得。进一步讲,如何才能获得“集中之后的第一放松”、“场域”下的创新性成果呢?以下几种方式可能会有帮助:沉思、顿悟、静坐、浴缸中的休憩、森林和海边的散步、听古典音乐……众所周知,爱因斯坦酷爱音乐,这帮助他创造秩序感,这些方式通过帮助自我获得空的意识状态而生成不同的结果。实际上,这些状态的获得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科学的熏陶和长期的历史积淀高度相关。也就是说,人性素假设的提出更是必然的结果。

所謂必然性指的是基于过程的长期学习和探索,詹姆斯·格雷克(James Gleick)认为“新事物总是被非专家发现”。反思过去几年中阅读的书籍和文献、走访的地区和国家、参加的国际学术会议、调研的企业高管、不同人士多元化的对话交流,尤其是持续性的自主思考如何建构和解构“人性素”的概念和框架,所有这些必然建构了对“人性素”的体系性认知。这其中《混沌:开创新科学》、《机器崛起》、《科学革命的结构》、《真理与方法》、《实践哲学、修辞学、想象力——当代哲学诠释学研究》、《科学和近代世界》、《从科学到神:一位物理学家的意识探索之旅》、《超弦理论:探究时间、空间及宇宙的本原》、《领导力与新科学》、《论人的尊严》、《物理学之道:近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等都给予了方法的指导。同时,《易经》、《道德经》、《庄子》、《论语》、《墨子》、《孟子》、《孙子兵法》等中国诸子百家文化经典对建构“人性素”假设给予了思想的启迪。

人性素假设的定义

那么,什么是人性素假设呢?先看看“素”字的演化过程。素:本色的生帛,由于生帛较粗,易下垂,金文和小篆的“素”字都表示了这一点。引申为本色、白色、本质、质朴、事物的基本成分(元素、因素)等义。在中国历史上有素王的传承,一般认为素王类似于佛教的空王,有时候用来指称上古帝王,有时候用来指称孔子或者史官,所谓“素王”,是没有土地、人民,只要人类历史文化存在,其王位的权势就永远存在。

众所周知,西方社会对“一神论”的坚守确立了西方对于确定性的追求,它符合科学发展原子还原的要求,更有利于科学探索,这帮助构建了人性素假设的同一性;与此同时,东方社会对差异性的包容确立了东方对于模糊性的探索,它符合人文发展的整体生成的要求,更有利于实践发明,这帮助构建了人性素假设的差异性;墨子人性素丝论强调人性的善恶是后天环境熏染的结果,从人性平等的立场强调教化对人性的作用,这帮助构建了人性素假设的连续性,人性素假设是包容了同一的不变性和差异的变化性的连续体。告子虽然给出了人性无善无不善的假设,但是没有对人性给出具体的定义,这帮助构建了人性素假设的具名性。

所以,定义人性素假设的时候既要考虑东方的差异性,又要考虑西方的同一性,还得考虑历史连续性和当下具名性,这是人性实践过程的教化性认知。

因此,将人性素假设定义为:基于原子还原和整体生成融合的视角,考虑中国传统文化复兴需求的、适应互联网时代VUCA特征的过程性人性假设,它是在人性善、恶等结果性人性假设基础上的升华和深化。人性素假设的产生满足库恩提出的范式转换要求,人性素假设是过程假设而非状态假设、是演化性假设而非存在性假设。

本文认为,素是人性假设的本质成分、是原子还原的基本元素,是人性的根本假设,至于善、恶以及表1的所有人性假设仅仅是人性素假设的部分,人性素假设是人性假设的根本底色,其它假设都是基于人性素假设不同认知阶段的产物,而且只要时间、空间和人的认知不断变化,关于人性的结果性假设一定还会变化,比如李德昌针对互联网时代提出的“信息人/全息人”假设、黄春忠基于禅宗管理学提出的“完整人”假设,但人性素的根假设不变。本文认为,这种根假设具有对称破缺性、整体决定性、系统演化性、多元相对性、相变吸引性和环境交互性等基本特征。

如何理解这些基本特征呢?敬请关注下一期,精彩不容错过。

猜你喜欢

人性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以克论净”背后,城市环卫管理需要科学和人性
“学习”反人性吗
“学习”反人性吗
认识人性
人性的色板
找不到同一条地平线
具有“人性”的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