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源于整体课程论思考的区域少先队活动课程开发

2018-11-30上海市奉贤区教育学院戴宏娟

少先队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活动课少先队辅导员

□ 上海市奉贤区教育学院 戴宏娟

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相统一, 这是一个唤醒学生情感并通过道德思维上升为智慧的过程。教育部把少先队活动课程列入中小学课表的通知,无疑对提高少先队活动的有效性,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对区域各学校少先队活动课程实施情况的调研中,笔者发现区域少先队活动课程的实施缺少整体建构,有些活动课程的内容和路径队性体现不足,辅导员对少先队活动课程的认知存在偏差,少先队活动课教育内容的难点在“道德判断”的培养上。鉴于上述背景,笔者开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背景下培养少先队员道德思维的课程开发与研究》的课题研究。本文专门就运用整体课程论,开发和创新区域少先队活动课程内容,浅谈自己的思考和探索。

一、 整体课程论主张通过课程的统整聚焦儿童的学习

在《教育大辞典》中,课程的定义是:课——科目,程——进程。广义地说,课程就是为实现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包括学校所教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活动。现实中人们通常把课程当作一种结果,即教科书或教材。事实上,课程不仅是一种结果,而且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意识。课程的本质是有计划地安排儿童学习机会的过程。从具体的课程活动程序来说,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实施与评价的过程就是课程。

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整体课程主张通过谋求课程的统整,建构整体的教学、践行整体的语言、塑造整体的教师等措施抚育整体的儿童。受此理论启发,笔者以为,学校课程建设要做整体规划,即学校课程共同体围绕培养“整体的人”,结合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等实际情况,持续不断地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以及校本课程作“学校化”的整体调适、设计和安排。

此外,笔者还关注到华东师大崔允漷教授的有关观点,他认为,课程是随“具体的儿童”而来的,只有关注“具体的儿童”的人才会有课程意识。课程的决定者必须要有开放和民主意识,课程的实施过程应该是对话式,而不是独白式,课程开发人员必须掌握课程开发的技术。这些观点与少先队“问计于童、问需于童”的科学儿童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那么,学校少先队活动课程建设可否在整体课程理论指导下,研究儿童、理解儿童,聚焦儿童的学习,真正回归课程的本真意义呢?这是笔者进行少先队活动课程开发研究的初衷。

二、 少先队活动课程强调以政治性、儿童性开展思想引导活动

什么是少先队活动课程?少先队活动课程在学校课程建设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这是笔者作为少先队教研员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中央领导同志直接关心下,教育部很重视和支持少先队活动课程建设,2013年专门发文《关于加强中小学少先队活动的通知》,规定“少先队活动要作为国家规定的必修的活动课,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二年级每周安排一课时”,这为系统开展中小学少先队教育提供了坚实依托。上海从1988年开始,经历了两期课程改革。期间,对少先队活动课程的定义都还没有明确的解释。直至2015年9月,全国少工委颁发《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少发[2015]11号),明确指出:“少先队活动课程是少先队把握组织属性,通过特有的组织形式、集体生活和活动方式对少年儿童进行思想引导的活动课程”,少先队活动课程强调政治性、儿童性,通过组织教育、自主教育和实践活动三大途径来实施。该文件对少先队活动课程的概念、性质、目标与内容、实施途径和方式、评价保障等七个方面作了明确的定义和要求。这无疑给广大少先队工作者指明了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方向,少先队活动课程建设成为少先队工作者的热门话题。

我们认为少先队教育与学校教育,本来就对象一致、目标一致,无法分家,少先队活动课程既有“队本特色”,又要“融入凸显”。所谓“队本特色”,指少先队活动课程是队的组织教育与组织建设课程,属于少先队“打铁还需自身硬”的课程,这是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无法取代的少儿组织的本体性课程,必须在“规范队建、彰显队性”的原则上进行开发。所谓“融入凸显”,指少先队课程既要融入校本拓展型、探究型等实践课程,包括体育、科技、读书、社区服务等红领巾活动,但又不能泛化,要根据学校主题教育活动传统、少先队工作品牌特色、少先队员的现实需求制订系统、分层、生成性的内容架构,凸显团队组织作用。

由于多种原因,少先队活动要成为一门范围清晰、体系完善、设计严谨、载体丰富、评价科学的课程,还有较长的一段路要走。首先,在教育理论界,与少先队活动课程研究最相近的如中小学德育、课程与教学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等相比,研究“少先队活动”和“少先队活动课程”的教育理论成果还不多见,这与辅导员的迫切需求相比,还显得远远不足。其次,少先队活动课程在学校中的定位,特别是与其他活动课程、学科课程教学、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明确,因为定位的不明确,给学校课程管理和评价带来了困惑,具体操作上,最为明显的就是该课程到底是由教导处还是德育(政教)处来进行考核。其三,少先队活动课程强调“双主体”,一般专职的大队辅导员对课程定位并不是很难,但是这门课程的实施者之一中队辅导员,是否能准确把握少先队的组织属性,把握少先队活动课的政治性和儿童性,发挥少先队员的主体作用存在着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对中队辅导员的能力和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少先队一直以来都是上海课程改革中一支非常活跃、非常独特的力量,在课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要勇敢面对困惑和挑战,从学校少先队活动课程的整体设计和方案制订着手,满腔热情地开展区域少先队活动课教研、少先队活动课程开发和实施培训、少先队活动课说课评比等活动,坚定不移地融入少先队活动课程的深化实践之中。

三、奉贤区少先队活动课程建设的路径

根据少先队上海市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关于推进上海少先队活动课程建设的通知》要求,以及奉贤区少工委积极倡导的“理论提升素养,课题引领实践”工作思路,笔者结合课题研究,进行区域少先队活动课程建设,其主要路径表现在四个方面。

系统指导,树立典型。以区域少先队辅导员培训为抓手,对骨干辅导员和职初辅导员开展少先队活动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能力培训。邀请名师开设讲座,既有系统培训,又有实务指导。我们选送部分辅导员参加“提升实施少先队活动课的组织力与辅导力”全国辅导员活动课程培训班。发挥朱华丽少先队带头人工作室的典型示范辐射作用,为全区少先队辅导员展示优秀队会课。

资源共享,共同开发。根据“让德育活动课程化”的工作思路,我们从逻辑思维训练的角度,引用道德思维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为教育内容,寻找道德思维和少先队教育理论的契合点,开发《道德思维加油站》这一区本的少先队活动课程。该共享课程根据核心价值观的个人准则要求,构建符合队员成长规律和认知特点的有机衔接的区域课程体系,并在活动形式、活动方法、活动重点等方面提出了课程的实施建议,引导队员理性思考,提升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同时根据道德思维培养内容和少先队工作特点,汇编出版《少先队活动课程创意设计》,给一线辅导员们创设一个专业交流和成长的平台。

实地观摩,定期研讨。结合上海市有关动感中队少先队活动课展评、少先队说课大赛等评比展演,定期组织少先队活动课示范和相关研讨活动,将优秀活动课程案例加以总结和推广,加深对优质活动课的认识。让辅导员们实地观摩,实践反思,大大提高了他们多形式开展少先队活动课的热情,促进了其专业成长。

案例评选,经验推广。广泛征集有关少先队员道德思维培养的案例,提炼开展少先队活动培养队员道德思维的方法。我们在全区大中队辅导员中开展相关案例研究的评选,选送一二等奖获奖文章发表在《奉贤教育》,同时择优推荐《小脚丫走进社会,榜样教育在行动》和《从“在行”(xíng)到“在行”(háng)——少先队活动中培养道德思维的实践探索》分别发表在《少先队研究》(2017.5)和《辅导员》(2017.7)杂志,让更多的辅导员能分享到她们的经验和做法。

对照有关“课程”理论,我们尝试从三方面进行突破:一是突破课堂模式,努力体现实践性特征;二是突破德育课程局限,努力实现校本课程的资源整合;三是突破传统思维,努力创造校本少先队活动课程的多样化。当然,在此实践过程中我们还存在种种的不足,研究成果也有待进一步完善。研究无止境,责任常怀心,我们将进一步提升少先队理论素养,推动区域少先队活动课程建设,在课程领域能和各级少先队同行们一起探讨,为提升少先队工作的有效性提供新视角。

猜你喜欢

活动课少先队辅导员
锻造少先队品牌特色 谱写少先队工作新篇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在低年级的实践与探究
近期各地少先队活动集锦
近期各地少先队活动集锦
加入少先队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实践探索
活动课
竞选作文辅导员发言稿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