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质量推进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2018-11-29黄杰

唯实 2018年11期
关键词:大运河运河江苏

黄杰

流淌了2500多年的中国大运河,不仅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交通动脉,而且也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历史文脉。从历史视角看,中国大运河直接沟通了国家的政治与经济中心,在国家统一、经贸繁荣、文化交流、科技进步和对外关系等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大运河的历史价值和当代意义高度重视,仅在2017年上半年,他就先后两次对大运河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做出重要指示和批示,明确指出: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在2018年召开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把大运河与长城等伟大工程放在一起,作为体现中国人民伟大创造精神的象征。

现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正在沿运河各地陆续展开,但各地对大运河文化带“为何建、建什么、如何建”等问题认识还不统一,因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内涵相当丰富,包括运河文化遗存保护与利用、运河文化精神的提炼与弘扬、运河产业发展与运河生态文明建设、运河沿线城乡协调发展等等一系列重大命题。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既改变了以往单一的以经济、科技和生态等为主要价值取向的发展战略及其格局,又丰富了文化强国的内涵及其载体,其文化、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以及连锁效应影响深远。作为大运河沿线最重要的省份,江苏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国家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成败,高质量推进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需要坚持六大基本原则,正确处理好六大关系。

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应坚持六大基本原则

坚持将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作为一个跨地域的庞大系统工程,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必须要有顶层设计,国家和省级层面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规划纲要编制势在必行,这样可以使沿运河各城市在实际工作中有明确的目标指向;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还需鼓励地方进行大胆探索,如设立示范市、示范区等,为各省乃至国家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供案例,既可以体现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整体顶层设计的思想高度和全面性,又可通过基层探索实践工作的经验总结来完善规划等顶层设计。

坚持将国际视野与地方特色相结合。中国大运河的世界文化遗产属性决定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必须具有国际视野,树立国际思维,借鉴国际经验。自19世纪中叶以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特别是沿海沿江沿河文化带建设逐渐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许多国家做出了积极的尝试,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包括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世界遗产运河带建设、美国伊利运河建设、加拿大里多运河管理和瑞典达尔斯兰运河旅游管理等。在遵守国际法律、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也需要将江苏大运河沿河地区不同文化形态充分挖掘出来,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体现江苏运河文化的差异化特色。例如,在江苏境内,就有楚汉、淮扬、吴越等三种不同文化形态,与这些不同文化形态相对应的是各具特色的民居民俗、生活习惯,江苏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就是要通过“楚汉、淮扬、吴越”三大文化高地的建设,把这些地域特色充分展示出来,把它们打磨成一颗颗五彩斑斓的璀璨明珠,在中华文化大地上熠熠生辉。

堅持将保护优先与合理利用相结合。无论是顶层设计还是基层探索实践都必须将有效保护放在第一位,习近平总书记在相关批示中将“保护”置于传承和利用之前,也是突出了世界文化遗产的要求,国际法规是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基本依据。我们要严格执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威尼斯宪章》等国际公认的遗产保护制度性文件的要求,进一步强化保护措施,这样也可为尚未列入世界遗产的大运河项目后续申遗打好基础,同时还要及时消化吸收国内外最新技术手段,利用一切科学技术参与保护和利用工作;但保护并不排斥利用,作为至今还在使用的活态遗产,合理而审慎的利用有利于现代运河文化和经济的建设,并反过来促进运河传统文化的保护,所以在推动国家立法的同时,加快省内地方立法划定保护和利用的红线十分迫切。

坚持文化引领与经济、生态建设相结合。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任务之一,就是在充分挖掘运河文化的基础上,大力弘扬运河文化精神,传播和传承运河文化,大力发展运河文化事业和运河文化产业。同时作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水源地,大运河的生态环境建设直接影响到南水北调水源的质量,所以江苏的大运河文化带还要注意将文化运河建设与生态运河建设结合起来,以促进全省大运河地区文化、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坚持将大运河文化带与其他战略相结合。江苏省和沿运河各市在规划中要将发挥和放大“1+1>2”的叠加效应放在重要位置加以谋划,可将大运河文化带战略与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扬子江城市群等战略有机结合。因为三大战略既是经济、文化建设,也是生态和社会发展建设,只是侧重点不同,三者的建设内容既交叉又相互补充,这不仅为三大战略的协同建设提供了可能,而且这样的协同建设可以进一步助力江苏沿运河地区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为其发展增添人文特色,还可以形成新的区域发展特色。

坚持将发挥政府作用与其他力量相结合。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其复杂性和艰巨性单靠碎片化的举措是难以推动的,单靠政府也无法有效推进,所以需要建立协同建设机制,实现国家与地方的协同、省际的协同、省内不同地区之间、不同部门之间的协同、政府与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之间的协同、法律与行政手段和市场手段之间的协同等,从而形成共建大运河文化带的社会合力。如在江苏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体制中,将WCCO(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作为其中的一个民间国际平台就是一个重要尝试。

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须正确处理六大关系

政治性与人民性的关系。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打造展示中华文明的“金名片”,是党中央、国务院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在新时代主动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而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所以各地、各部门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要树立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指示和批示精神,深刻认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对推动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探索区域协调发展、建设世界文化强国的重大意义,加强各级党组织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统一领导,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做好统筹和协调工作。2018年4月,江苏省委、省政府将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领导体制由联席会议制度升格为领导小组制度,省委主要领导担任领导小组组长,省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第一副组长,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高度重视。领导小组所涉及的地方和部门应尽早行动起来,适应这一新体制的变化,从思想和行动上与省委、省政府保持高度一致。

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必须把坚持政治性与人民性的统一作为重要的原则。也就是说,各级党委、政府在领导和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时,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加强舆论宣传,广泛发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去,树立起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沿河群众作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主人翁的意识,在大运河文化带规划设计中认真听取广大人民群众的建议,在建设实施中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辛勤付出,在效益评价中要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为重要衡量标准,让广大人民群众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真正获得幸福感。

紧迫性与长期性的关系。建设大运河文化带要有紧迫感,是因为江苏省大运河沿线的遗产保护、生态环境、非遗传承、民风民俗中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尤其是一些非遗产点段的文物、古镇、古村落的抢救性保护问题,一些非遗项目、老字号、民风民俗的抢救性传承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尽快拿出抢救性保护和传承的方案,避免发生不可逆转的损失和遗憾。

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既要有紧迫感,还要充分认识到此项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中国大运河流淌了2500多年,凝结了多少代中国人的智慧和汗水,今天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绝不可能是毕其功于一役的工程,遗产和生态环境保护、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等大量工作需要付出长期性的努力,因此,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要立足长远,做好中长期规划与短期计划的有效衔接,分阶段、分步骤有效组织实施。

历史性与现实性的关系。建设大运河文化带要尊重历史,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高质量推进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首先要充分挖掘和整理省内大运河沿线的历史文化资源,去伪存真,除了政府掌握的运河历史文化资源外,还要重视收集整理民间遗存的历史文化资源,同時要加强国际合作,挖掘整理流失到国外的运河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启动江苏大运河历史文脉工程的工作,为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提供坚实的基础。

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既是历史的延续,更是新时代的使命。中国大运河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是仍然在使用的活态世界文化遗产,江苏省高质量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就是在保护好大运河历史文化基础上,遵循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原则,做好传承好、利用好的文章,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以高“颜值”的生态长廊、高品位的文化长廊、高效益的经济长廊为大运河贡献当代江苏人的智慧。

物质性与精神性的关系。建设大运河文化带需要通过项目化推进。江苏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要充分对照国家战略规划,并结合本省实际选好项目,如博物馆体系建设、遗产保护项目建设、水利工程建设、航道疏浚建设、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文化产业项目建设、运河特色小镇建设等等,这些项目要分清项目的轻重缓急和地方财力有序推进,不可操之过急。建设大运河文化带不仅需要重视物质载体的建设,更要重视精神层面的建设。江苏大运河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用最能反映中华民族创新、创造精神的运河文学、艺术形式和生动活泼的运河文化活动,来激发起全省广大民众尤其是沿河群众对大运河的情感认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转化为建设文化强省的精神动力,同时通过这些活动去陶冶人们的情操,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继承性与创新性的关系。建设大运河文化带要重视文化的继承性,尤其是运河非遗文化的传承问题。没有继承,就会形成运河文化的断层;没有继承,就失去了文化创新的基础。运河文化遗产和非遗,是经过2500多年日积月累的实践活动凝练而成的。所以,江苏的大运河文化建设,要很好地保护和继承大运河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使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既要重视文化的继承性,更要重视大运河文化的创新性。在江苏大运河文化建设中不要把运河文化继承与运河文化创新对立起来,运河文化的创新要以确保运河文化的生命力为核心,在尊重运河文化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融入现代民众生活,在传承基础上敢于创新,只有这样,运河文化才能永葆生命活力。当然,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创新除了非遗传承等文化创新的内容外,还应包括建设本身的体制机制创新等。

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就是要充分展示江苏运河文化的独特魅力。因为大运河江苏段在江苏境内贯通淮河、长江等水系,串联起众多古城古镇,连接着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堪称江苏人民的又一条“母亲河”。大运河文化内涵和外延广泛,不仅有物质文化遗产,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历史文化遗存,还有自然生态环境;有水运航道,还有沿河城乡文化肌理的风貌,是一条承载着丰富江苏文化基因的历史文脉,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水利科技和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它深刻改变着中国,也影响着江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历史变迁。

建设大运河文化带要在体现民族性基础上,将其打造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纽带。古代,中国大运河尤其是隋唐大运河贯通后就成为一条开放之河,它不仅促进了中国南北经济文化的大交流和大融通,更是借助连接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大动脉。今天世界上有500多条运河、3000余座运河城市,大家面临许多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因此,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的建设,要充分发挥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设在江苏这一独特平台的作用,加强中外运河城市的交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国际化进一步提升江苏的对外开放水平,使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大运河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纽带,使江苏成为全国大运河文化国际交流的先行者和示范区。

(作者系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责任编辑:刘志刚

猜你喜欢

大运河运河江苏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水韵江苏
水韵江苏
水韵江苏
运河上的时间(组诗)
邮轮“挤过”狭窄运河
“书香通州”全民阅读启动
大运河
我为大运河拍照
大运河放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