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知之幕”背后的正义

2018-11-29李曙明

浙江人大 2018年11期
关键词:择校热跨区正义

李曙明

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提到的“无知之幕”理论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多年来也一直被討论和热议,那么“无知之幕”对于社会正义是否就毫无价值?

朋友的孩子明年“小升初”。他所在的城市新近出台了义务教育阶段不允许跨区择校的政策,让孩子到教育更发达的区读中学的希望落空了。对于这一政策,他表达了不解甚至愤怒。

看他在气头上,我没敢“火上浇油”。其实,从内心讲,我觉得在“择校热”的大背景下,上述政策有一定合理性。想在哪儿读在哪儿读,不仅一个城市的各个区之间不限制,到哪个城市也随便,这样的理想状态如果能实现,再好不过。但在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不充足、不均衡的现实下,这注定难以实现。义务教育法规定了就近入学,“择校热”却愈演愈烈,在这样的情况下,限制跨区就读有一定合理性。

政策限制了自己孩子到更好中学就读,朋友很愤怒。不过,我也从一些家长口中听到“好得很”的评价——多一个跨区就读的孩子,本区就会有一个孩子失去就近入学的机会,部分家长早已对此深恶痛绝。同一个政策,不同人的评价截然相反,这是因为他们作出判断的出发点,不是正义,而是各自利益。

如何保证社会规则是正义的?美国政治哲学家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提出一个概念:“无知之幕”。其含义是,假设所有人聚集在一个大幕的后面,每个人都不清楚自己在社会中扮演怎样的角色,此时众人制定的规则,才可能是正义的。学者刘瑜将其简化为“只有当你不知道自己可能是谁时,你才能想清楚什么是正义”。以不允许跨区择校政策为例,有人不满,有人叫好,根本原因在于自己的角色明确了,于是考虑的不是规则是否正义,而是是否对自己有利。如果角色未知,则可能会是另一种判断。

“无知之幕”理论建立在假设基础上: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在社会中的角色也不明确。但现实却是,每个人在社会中的角色都是明确的,很多时候也并不平等。于是,有人或许会问:“既然这一假设不可能实现,该理论还有意义吗?”我的答案是“有”。尽管这一理论并非毫无漏洞,多年来也受到一些人的质疑,但其合理成分仍有思考和借鉴价值。

价值之一,是对自利因素的摒弃。假设每个人都不清楚自己的社会角色,系基于一种判断:中立的没有个人利益考量的人,更容易作出客观、理性的判断和选择。并非每个人都是自私的,只作对自己有利的选择,但重视人的自利本性,强调摒弃规则制定中的自利因素,却是可取的。现实生活中,一些既得利益者主导制定的规则,“屁股决定脑袋”的痕迹明显,系典型的“立法自肥”。只有让中立的主体取而代之,规则才能接近甚至达到正义。

“无知之幕”理论的另一重要价值,是强调对弱势群体的保护。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的角色,意味着每个人都可能是社会中最弱势群体中的一员。这会让人们在制定规则时,更多关注这部分人的利益,为其生存、发展留下必要空间。

或许又会有人说:“现实中,人的角色是明确的。你是工人,他是老板,而规则多是后者制定的。”这是事实。老板从自身利益出发制定的规则,和按照“无知之幕”理论——参与其中的人,既可能是老板,也可能是工人——制定的规则,是不一样的,后者显然更可能实现利益的平衡,也更接近正义。当资方不能给工人以正义规则时,社会管理者可以通过制定劳动法规等给他们。“无知之幕”理论的价值就在于,它让我们知道,在某一社会关系中,正义的平衡点在哪里。

猜你喜欢

择校热跨区正义
从出文看《毛诗正义》单疏本到十行本的演变
跨区取件的困扰
跨区基地化演习中医疗保障组的任务探讨
倒逼的正义与温情
“择校热”能否真降温
石家庄市提前做好跨区作业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