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印高校德育对比及启示

2018-11-29刘灏普慧陈绍春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8年12期
关键词:高校德育

刘灏 普慧 陈绍春

内容摘要:本文紧密结合我校持续推进教育国际化的大趋勢,以目前存在的医学留学生教育管理问题(时间观念不强、组织纪律性不足等)为导向,通过文献研究和个别访谈的方法,试图从生源国印度与中国的德育模式方面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分析两国高校在德育方面(目标、内容、途径、评价等)的异同,以求探索一条面向南亚医学生的德育之路。

关键词:高校德育 南亚医学留学生 中印对比

1.引言

随着教育国际化的纵深发展,来华留学教育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蓬勃之势,在来华留学生中,医学生占据了大壁江山,而来华医学留学生中,印度生源又占据绝大部分,这一现象可广泛见之于医学类院校。国家极为重视对来华留学生的思想教育,除了专业技能之外,旨在培养“知华、友华、爱华”的国际学生。然而,目前的来华医学国际教育主要以临床医学(全英文授课)为主,即便学校开设汉语课程意在扫除语言及文化障碍,但实际收效甚微,学生对汉语及汉文化的兴趣有限,进而增加了来华医学留学生教育管理的难度,在一定范围内扩大了教育管理的盲区。基于此,本论文就主要生源国印度与中国高校的德育进行对比,分析两国针对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的德育模式的异同,力图找到中印德育内容中具有共通性的部分加以弘扬,找到德育方法中的差异进行优化选择,这对医学生思想教育有着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指导意义。

2.中印高校德育对比

2.1道德教育内容的比较

2.1.1中国学校德育内容

(1)政治思想教育。这种教育是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特色之一,它要求学生有稳定健康的政治思想;有坚定的社会主义政治方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树立民族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能正确理解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努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作贡献;具有政治敏锐性、洞察力、鉴别力,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共产党;政治取向务实积极;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能自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和改造客观与主观世界,能用唯物辩证法分析问题,提高辩证思维能力,明辨是非。(2)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我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是要培养学生具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修养、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价值观;有社会主义的公德和道德品质;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情感;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贡献力量,将个人的利益与祖国的利益和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能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和国家的关系,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有良好的行为举止和修养水平,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理胜己守法意识。

2.1.2印度高校德育的主要内容

印度政府根据本国国情,注重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合格的为社会和国家服务的好公民。其学校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1)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即印度国民精神教育在印度受到广泛的重视。由于印度曾经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各方面受英国的影响较多,“奴化”教育较深,因此,教育学生具有民族责任心及民族独立精神,就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2)公民教育。公民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合乎本国政治经济制度所需求的遵纪守法观念和行为,明确公民的义务和责任,做一个忠诚服务于国家的、适合本国化的“合格公民”。所以,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印度的历史、政治制度、宪法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就成为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3)道德教育。印度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青年学生的道德教育工作中,经常会受到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各种不良影响。外部的影响特别突出的是受西方社会病的感染,包括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黄色文化等;内部的不良影响包括宗教狂热、暴力、迷信、蒙昧主义和宿命论等。所以,印度强调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在抵制不良影响方面就有较强的针对性。(4)宗教教育。印度是一个具有宗教传统的国家,因此,宗教教育不仅是印度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其富有特色的一部分。印度的宗教教育以陶冶“精神和人格”为目标,除了教义精神和宗教信念外,还进行尊重人的尊严、克己、责任感、乐于承担责任的态度、助人为乐的情操、对真善美的启发、民主精神、爱国爱民精神等方面的教育。(5)环境教育。环保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印度社会重视环境保护,很早就有关于保护环境的论述。印度哲学中的“梵我同一”理论,明确地表述了人与自然乃至宇宙应有的和谐关系。印度已经将环境保护作为学校的教育内容。当前,印度的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因此,在学校道德教育中,强调环境教育就更具有现实意义。

2.2德育途径比较

2.2.1我国的道德教育途径

(1)开设专门的道德教育课程,把思想理论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加以研究。各高校一般设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室,专门开设道德教育课程。课程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注重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指依托并通过高校这个载体来反映和传播各种文化现象,是社会主体文化的一部分,是社会变化作用于学生的中介。校园文化作为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可以使有形教育向无形教育转化、有意识教育向无意识教育转化、外在教育向自我教育转化。(3)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学校主要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专业技术咨询、社会扶贫帮困等。(4)重视专门的学校德育队伍建设。各学校一般都有一支从事党务和学生德育工作的人员。其主要任务是负责学生的日常道德教育,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

2.2.2印度的道德教育途径

(1)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在道德教育中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受教育者学习必要的道德知识,提高道德认识。而提高道德认识正是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基础。印度学校虽然很少有专设的道德教育课程,但普遍开设历史、文化学类课程,比如印度历史与文化、印度社会和经济生活、亚非文化、社会发展史等。通过对学生进行历史和民族文化的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对印度文化的热爱,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本国悠久历史和灿烂辉煌的文化。(2)社会服务。印度的学校教育重视参与社会生活,为国家和社区发展作贡献。这是甘地关于将社会服务作为教育的一部分这一思想的继续。1969-1970年间,印度开展了一场高等学校参加社区服务和发展工作的运动,称为“国家服规划”。该规划有两个相互交叉的目标,即教育的目标和发展的目标。这种国家服务规划活动,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磨练其意志,培养其团结协作精神,实现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的统一。(3)校企合作。近年来,印度政府、大学、企业、公众对加强大学与企业的协作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强调。通过校企合作,大学可以得到企业的帮助,可以促进教学活动和大学内的科研工作,而企业也可以得到学术界的建议和指导,将高新技术引进到本企业中来。大学生也受益于与企业的这种关系,他们通过与企业内的科研人员建立联系,学习到在大学里学不到的知识,取得宝贵的研究经验,对于大学生扩大社交圈子、增长见闻、养成品行有重要的意义。

3.对南亚来华医学教育的启示

尽管中印两国的学校道德教育在有些地方有相似之处,但很多地方却有不同,这都有着各自深刻的历史社会背景原因。而针对目前印度来华医学留学生日益增多且管理上的问题也日益突出的现状,如何结合印度学校的德育的经验,有的放矢地对印度来华留学生进行普世意义的德育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在坚持中国德育特色的同时,不断吸收印度道德教育的长处,把医学来华教育的德育工作做得更富有成效。

3.1学校重视,结合医学生职业特点制定相应的道德教育的规定,加强对医学留学生的国际化思想道德教育。注重培养具有普世价值及意义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积极创设条件,营造良好的道德教育氛围,引导医学留学生认知中国、了解中国、融入中国,从而培养“知华、友华、爱华”的国际医学人才。

3.2高度重视社会实践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只有通过实践,道德教育才能收到实效,实践是检验道德教育效果的根本标准。我们要注重道德教育的实践环节。要通过各种实践环节去感染、陶冶学生,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教育。学校应高度重视社会实践在培养留学生道德素质中的作用,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优势和周围生活中的鲜活素材去陶冶留学生的心灵,塑造其精神,培养其良好的行为。积极组织留学生参与社会调研、社会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真正使留对医学生的道德教育实现知、行、意的结合。

3.3重视隐性课程,拓展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课堂教学是道德教育的一种重要途径,但并非是唯一途径;理论灌输是道德教育的一种重要方法,但并非是唯一方法。要实现学校的道德教育目的,除直接的道德教学外,还应将学校道德教育渗透到经常性的、范围广泛的、极具活力的校内外集体生活及各学科的教学当中,这是中印两国都关心的问题。印度的国文、历史、地理、经济等科目中都蕴涵着道德教育的内容。我国目前的道德教育主要是在规定的道德教育课题中完成,隐性的道德教育方兴未艾。因此,我国应该借鉴印度道德教育的成功之处,重视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注重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结合,尤其是针对医学生的医学伦理及医患沟通问题,丰富和拓展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使了留学生潜移默化地收到道德陶冶,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道德升华。同时,各种途径和各种方法需要相互联系、相互沟通,取长补短,共同发挥综合效应,使道德教育收到相得益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玄武.比较德育学[M].武汉:武汉高校出版社,2003:281.

[2]王咏梅.印度学校德育概况评析[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3(6):69-71.

[3]袁力,秦斌.高校职业道德中外比较及启示[J].中國高等医学教育,2004(1):33-35.

[4]马瑞.中印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比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9):194-195.

(作者介绍:刘灏,昆明医科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留学生管理、汉语国际教育;普慧,昆明医科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留学生教育管理;陈绍春(通讯作者),昆明医科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高校德育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德育话语权探索
高校德育路径探究
论新媒体视野下高校德育中的理论“漂浮”